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和对策--以X市为例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罗晶

湖北省咸宁职业技术学院 437100

摘要

在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家庭心理服务体系的影响和重要性,未充分地挖掘未成年人的积极天性,对网络情感治理方面仍存在不足和欠缺。未成年人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构建科学、可行、有效的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模式,已迫在眉睫。因此,本文以X市的未成年人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查,并依据问题提出相对应的策略,有助于提升X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

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对策

正文


、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加快了人类前进的脚步,也让人们在“赶路”的途中忽视了很多健康问题。未成年人是心理健康展现的主要群体,处于心智发育阶段的孩子,一旦情感需求得不到足够关注,就极容易引发各类心理健康问题。当前,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对未成年人学业成绩的过度关注,从而忽视了对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和发展。加之,受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使得未成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不良文化侵蚀,不利于未成年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不少的未成年人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和成长的阶段,自制力差、辨别是非的能力弱,极易接触到网络上的暴力视频,在遇到问题时,容易走极端,发生偏激,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基于此,组织和开展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应将主要的精力投入于学校、家庭、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纵深化地进行,将未成年人培育成有自尊、有自信,有目标,有理想的人。

三、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未成年人心理服务的实施框架   

未成人的心态在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所构建的系统中所变化和塑造。在此,构建了如图一的未成人心理服务实施框架:

 

大多数未成年人心态发展塑造系统中,从时间性和密切性而言,家庭是根源,学校是主场。

(二)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发展情况——以X市为例

1.服务模式

根据对X市各级学校的走访调查,X市以首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为依托,健全工作机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和相关部门协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识别、干预全链条机制,筑牢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防线”。通过对X10万余名学生开展心理状态普测,建立心理问题学生“一生一档”信息登记表,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通过收集信息,及时掌握学生心理状态,进行心理干预和疏导。

X市已初步完成对未成年人社会心态干预和预警机制,集中精力关注和培养青少年的社会心态发展。比如,以青少年的社交人际关系、学业成绩考试压力与焦虑情绪、上网成瘾等一系列与青少年成长有关的热点心理话题,学校和社会经常性地举办一些心理讲座,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组织青少年参与团体辅导、个体辅导活动,并通过个体咨询、绘画心理学等专业技术对学生情绪状态、家庭情况进行科学评估,组织专业心理医生和班主任老师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沙龙会”,将“重点关注学生”情况进行个案讨论,从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学习情况、年龄性质等方面进行分析讨论,形成个性化服务方案。并且,在相关部分的支持下,X市还陆续制定了科学的心理预防、应急措施,着力解决未成年人因心理健康而出现负性事件的问题。

2.平台建设情况

X市大部分学校都根据相关要求成立了心理服务平台,对于基础条件不错的学校,还配备了办公桌、书柜、档案柜、沙发、茶几、电脑、打印机等软硬件设施。校园里的心理健康辅导室、心理指导老师随时为学生们提供帮助,社区里建设有专门提供咨询服务的心理咨询室,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也全天候为青少年开放,为他们消解成长中的烦恼,而今,首批专家库的组建更进一步拓宽了未成年人的求助渠道,让他们的心里话“有处说”,身边的烦恼事“有地讲”。

3.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目前,X市的公办学校中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相比于民办学校而言,建立得要更早,人员队伍建设成效也较为可观。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而言,一般转岗的比较多,但主要以这类教师的培训制度和考核机制尚未成熟,难以保证转岗教师的认知和能力。有的学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师和学校心理咨询相关人员的辅导水平,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每年都安排教师参加心理健康学习和培训,鼓励老师积极参与各种心理学习,提高育人本领和服务意识。

(三)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忽略了家庭心理服务建设的重要性,并且对此方面的建设也比较缺乏。受各方面的不同程度的影响,未成年人这一类群体,极易出现多种应激源同时发生的情况,对他们的身心、学习、各类行为都会造成各种不良或者难以逆向的负面影响。

其次,缺乏对网络情感治愈方面的管理和完善。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网民人数不断上升,网络弊端日益显露,网络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特别是网络对于年龄尚小的未成年人来说有很多不确定性,他们有些人缺乏自我约束力,辨别是非能力弱,沉迷游戏,浏览不良信息,影响身体健康。

再次,未成年人一旦消极情绪和心理问题多一些,其身心就容易受到负面心理的行为的影响。建设有效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要全面认识到积极心理学对未成年人成长所发挥的意义,不单单把解决问题的视角停留在某个方面,或者某个解读,而是要全局思考,向着更为正面、积极的方向,营造正面导向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未成年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策略和建议

健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联动干预机制

建全学校、社区与定点机构线上咨询、线下危机干预处置机制,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以学校、社区、家庭为阵地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排摸,打通多途径筛查渠道,健全宣传预防、筛查评估、转介服务等全流程服务机制。以心理健康专项小组为信息处理终端,在保障未成年人隐私的前提下,对需要进行心理健康干预的未成年人开展“方案共商、协同服务”联动干预机制,构建监测预警防线。加强医教融合,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体检制度,针对突发事件、典型个案等会同协商、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开设公益性心理援助热线,打造由法律、心理、安全、教育等不同领域专家组,依托医院、心理咨询师等社会资源,全年在线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帮扶。

(二)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科普宣传

加大媒体平台关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在日常工作和特殊时间节点做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宣传工作。在社区活动场所如未成年站、儿童之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场所开展科普宣传,定期组织关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和讨论会,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做好对未成年人及其监护人心理健康常识普及,引导他们密切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更好履行家庭监护职责和子女心理健康第一责任人责任,助力未成年人塑造健康心理,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三)强化家校共育,提高“两教育主体”心理健康意识和技能

造成未成年人心理困扰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因素,其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为了全方位保障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定期组织家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主要围绕未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未成年人心理特点、沟通技巧、亲子关系、青春期发育、青少年心理问题识别等方面开展讲座,加强课程建设,将心理教育融入校本课程,确保中小学每两周1课时学习心理健康相关知识,通过心理训练、情景设计、问题辨析等多形式,融知识性、趣味性、游戏性和可操作性为一体,挖掘未成年人的积极天性,提升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技能,从而全方位守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四)拓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阵地

教育、民政、妇联、卫健、社区学校、医院等部门和机构,协同搭建心理健康关爱服务平台,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关爱指导和咨询服务。发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社会心理服务机构等专业优势,提高专业服务能力。扩充青少年精神专科诊疗服务资源,加强青少年心理门诊建设,推动医院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专科全覆盖。引入专业优质社会资源,在区、街道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设置心理咨询室,拓展服务内容,增强服务能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艺术赋能等活动,助力提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强化专业医师队伍、心理教师队伍、志愿服务队伍,为有需求的未成年人分类制定心理关爱方案,提供心理辅导、情绪疏导、心理慰藉等帮扶服务。在相关部门和政策的支持下,针对未成年人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服务。通过量表测试、团体/辅导、知识讲座等方式掌握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情况,提高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素养,对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未成年人开通“绿色通道”,为符合条件的未成年人提供民政救助。

参考文献:

[1]温金梅,韦志中.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路径探析[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0,26(03).

[2]杭永宝.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区域探索[J].江苏教育,2020,(72):20-23.

[3]李树军,王薇.社区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品位经典,2020,(06):93-94.

[4]屠雯静.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的精准支持系统构建与运行[J].江苏教育,2018,(16):36-38.

  

作者简介:罗晶,(19830901-),女,汉族、湖北X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高职教育研究。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