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实践:“双减”视阈下小学语文绿色评价体系的构筑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刘蠡寒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小学

摘要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增效提质成为了每个教师研究的主课题。作为课程活动的有机组成,教学评价不仅是构建和谐教学关系的重要抓手,还是赢得增效提质的活动所在。本文将从反思板块“教—学—评”一体化3S课堂实施的失败原因追溯,创新板块语文教学与趣味日强联手,形成校园竞争力,展望板块渐进式撬动教育良性发展循环,助力教育质量升级;结合真正的教学实践探索绿色评价对教育良性发展的策略建议以及落地实施注意点。


关键词

小学语文;双减政策;绿色评价;实施策略;实践反思

正文


 

 “双减”即减轻义务教育学生作业负担、减轻义务教育学生校外培训负担;旨在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双减政策的视域下,提高课程设计,作业设计等课堂实践的质量与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教育实践中借助绿色评价的抓手,为小学语文的课程实践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借助多元角度,多维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变革与实施,帮助学科文本,内容实践与课后作业进行融合。 

一、反思:“教—学—评”一体化3S课堂实施的失败原因追溯

在学习他校科学客观公平地对学生学业质量进行绿色评价的优秀经验中,紫琅一小的教学评一体化政策3S课堂吸引了笔者的注意。“3S课堂”指自我引导、团 组讨论、自我超越,创新性地实现教学时空的跨越式的实质性改变,结合笔者的具体教学实践环境,因地制宜地变更为“三省”举措,及学生自省——即自我引导与超越、教师自省——涵盖学生的多维度评价以及自身课堂设计评价改革、家长自省——对学生发展以及老师教学教育两个主体的评价与自身参与孩子成长陪伴的评价体系。借助师、生、家长三个主体对学生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引导与定制化培养;从学生的学科发展与自身发展出发,塑造日日新月月新的反馈机制,综合评价的维度以及育人的多种模式。

然而,在推广脱模于绿色评价体系的“三省”举措时,单一语文学科素养的评价很难落到实处,“日日新、周周新、月月新”的更新评价体系仍在搭建与完善及时反馈系统尚未完备,问题与挑战在举措的推行中逐步暴露出来。大体而言,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失败原因并提出转型升级的思考方向。

1.“三省”举措本校化力度微弱

校园环境以及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笔者尝试借助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推行“三省”评价制度体系。相比于参照物紫琅一小的“童耕中心”、“童创中心”等实践教育课本延伸活动,本校的学生标签体系尚未完备,很难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标签定制化推行教育实践。出现举措推行水土不服,生搬硬套的情况,增加了学生课业量,反而是违背了双减政策的核心标准。

2. 课堂设计的过度延伸与评价时效不及时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推行绿色评价,需要教师丰富课堂评价内容,根据学情进行加减法设计,提前对课堂内容进行时长的把控与预演,防止出现次要内容过多环节过多,侧重点不明显的情况。

在教学重点单一课时时,往往需要2至3节课及2到3日来完成单一课时的教学,学生的日日评价表上很难体现出自身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以及课程评价的思考;与此同时,课后作业的反馈也更加偏向于学生对于当前进程学习的反馈。这使得日日评价体系的参考性很细碎,不明显。因此,在后续的评价时效方面,将会采用单课时或单元结束反馈体系,避免日日反馈,周周反馈带来的语文课程素养的打断与不连贯,更加进程化地体现学生学习的阶段性,以及对知识内容的把握。

3.分层评价标准的落地性不足,正视学生差异性

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现象,也是无可消弥的。我们不仅要认真面对,更需作为教学评价的前提和根本。然而在真正的语文课堂下,老师的正向鼓励体系容易忽视学困生的反馈,容易倾斜于对优等生的肯定,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部分学生表现给予动态评价缺位。

二、创新:语文教学与趣味日强联手,形成校园竞争力

1. 微综艺式课堂互动环节,聚焦学生知识关注度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主要是以形象感知为主,这决定了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测评方式应该是围绕着“生动有趣”来进行。普通的课堂互动环节,例如师生问答,学生讨论等课堂设置,学生很容易陷入类似程序性地学习疲惫中,失去对知识的求索欲。因此更要注重有情趣的课堂互动环节的设计,借助互联网,多媒体联动等方式挖掘新的课堂设计组合,或者以学校趣味日大事件等综合性表达联动语文课程设计。

例如,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古诗词积累,同时也让灿烂的经典文化得以流传,帮助六年级学生更好地记忆与复习小学阶段积累的古诗词,学校开展了“六年级古诗词阅读知识大赛”。比赛设计中共有十个分队学生参与角逐,共分为两个环节,分别为必答题和抢答题。各参赛队选手赛前准备充分,从容答题,同时场下的热情观众也都聚精会神,跃跃欲试。场上场下,在古诗词的纽带下连在了一起,学生们在比赛中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一次次的答题过程中,孩子们重温着一首首经典诗词。

2.沉浸式课后实践环节,把语文还回生活去

语文与生活“同在”,两者的外延也是“相等”的,在设计后链路的实践环节时,可以借助语文文本学习为主,阅读实践性为辅。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真正的将语文还回生活当中,借助日常阅读积累好文分享会、观察日记小随笔、文案的写作与运用等方式,生动化帮助学生生字新词的掌握以及语言组句的灵活运用。

例如,学校开展了图书跳蚤市场活动,六年级的孩子更是从守摊分组到物品的选择、定价、标签,还有创意十足、多彩多样的个性化广告牌,都倾注了语文“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的智慧和热情,例如宣传广告语的撰写,好物分享的产品包装等。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的同学增补小随笔、日记感想类作业设计,帮助增加作文联想力与文字感知力。

三、展望:渐进式撬动教育良性发展循环,助力教育质量升级

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及和谐相长,是实现教育良好发展、提质升效的着力点和主抓手。

1.主体重心的迁移,真正由“教课场景”转化成“学课场景”

应试教育一直存在有效的训练方式,但如果大量刷题本身对学生是有长期损害的,那就还要回到能力本身。很多学生学习的时候一是没有兴趣,二是没有正反馈,无法认识到价值感意义感。能力是可以迁徙的,而功利性学习只是短期行为。而当下课堂主体的重点迁移,由“教育课堂”转向“教学课堂”,学生的探索式学习更为重要,辅助老师的课堂正向反馈,真正的建立学习自信心与学习方法论。

2.教学设计的升级,真正由“单科知识”转化成“全域知识”

中文是应用型基础,除承担沟通交流的工具外,还与文化、历史,甚至思维方式一脉相承,语文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基于小学生基础词汇的掌握与研学,更是文化类学习的基石。通过课堂设计,文本学习的内容终将成为生活的实践,以及其他类目学科的衍生,讲解古诗连带历史变更时代环境的变化,讲解散文连带价值观的输出与精神的升华,因此教学设计不止步于单科的学科素养。

3.知识传输的变化,真正由“师讲生听”转化成“课堂共建”

课堂教学的确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形形色色教学方式的变换,如从“满堂灌”到“满堂问”再到“满堂动”。机械、单一的讲授方式肯定不利于学生自我知识的建构,即便教师精心组织,绘声绘色地运用讲授法来上课,表面上课堂氛围分外活跃,但本质上还是没有脱离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变革向纵深发展,促使学生学习主动参与课堂的搭建,推动环节的进步与内容的发展,一场课堂研学变成了双向成长,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4.评价维度的扩容,真正由“单一指标”转化成“多维考察”

从教育的本质来看。应试教育的本质是功利性学习,测评指标单一,即靠分数进入好学校。而双减视域下的绿色评价的本质则是探索式学习。首先,测评指标多元,甚至没有测评指标。其次,每个学生的兴趣不同,路径也不同,不存在最短路径的设计,需要匹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兴趣点。因此,做加法的目的不是给学生增加负担,而是给学生增加选择,可以选择自己最想学,学了最有收获的内容。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其它,而在于对学生主体的“激励、唤醒、鼓舞”,这也就是本文所强调的“绿色评价”的重点和根本,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应当相信,而且有理由坚信,在“双减”政策的有力指引下,善于构建这种“绿色评价”体系,定能为教育良性发展源源不断地注入动力和活力,进而为推进学生的自主式、可持续、个性化发展打下坚定性基础。

 

文献参考:

[1] 徐云.构建学生学业质量绿色评价的原则与特点[J].江苏教育,2021(87):64-65+68.  

[2] 盛红华.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数学课堂 “绿色评价”实践研究[J].数学大世界(中旬),2021(07):13-14.  

[3]饶红云.小学语文作业优化设计对策——基于“双减”背景的研究[J].教师博览,2023(09):11-12.  

[4]刘婷婷,谢延龙.“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的转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39(04):13-1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