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
摘要
关键词
双减背景;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正文
引言:在2021年7月教育部提出双减政策,旨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初中地理是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但在以往应试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对地理教学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地理教学质量较差。“双减”政策的推进为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初中地理教师要抓住学科教学发展机会,创造有趣味的、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地理教学课堂,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形式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博大精深,涵盖范围广泛,涉及地质、气候、天文、交通、旅游等众多方面,其专业术语和地理概念具有相似性和复杂性。如果采用传统灌输知识模式,学生在被动接受知识时,极易发生地理知识概念混淆的情况。单一的理论讲授方式使得学生只能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记忆知识点,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存在理解偏差。这种教学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对地理课程的排斥心理[2]。
(二)学生自觉参与度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教学思路来带动学生学习。这导致学生自觉参与学习的程度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学生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这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是非常不利的。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存在比较片面的局限性,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思路不一定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初中地理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思路,在开展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习。
(三)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效果较差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主动讲授为主,以学生作业练习为辅,采用的是“课上不足课后补”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陈旧,缺乏科学性,不利于“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大压力,学习能力也无法得到提升,学习效果较差。因此,初中地理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拥有对地理知识的深入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情感表达、价值取向能够获得积极的转变。
(四)理论与生活相脱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较差
地理学科涉及内容广泛,综合性较强,时间、空间跨度较大,需要学生将地理现象和时间、空间要素相结合,来解释相关地理现象,解决重要地理问题。然而就初中地理教学现状来看,地理教学的理论与生活相脱离。学生只是掌握知识的表面,没有通过生活实践对理论知识进行夯实,学生在学习新内容时会遗忘旧内容,无法实现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更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对地理知识进行综合运用。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双减”政策的实施使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从应试目的转变为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运用整理、总结、分析等方式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地理知识探究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需要有效的教学情境为依托,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创设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身心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学习中国的疆域内容时,为让学生更好的了解伟大的祖国,拥有对祖国的自豪感,教师可以创设爱国主题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方式播放以《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的中国疆域介绍影像,生动地展现中国的辽阔疆域和锦绣河山。在学生产生对祖国疆域进行深入了解的兴趣时,引出课堂问题“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那么我们的祖国在地球的哪个位置,又有哪些国家和我国接壤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对我们的祖国进行深入了解吧”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对教材进行深入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效率较高。之后,教师再通过地球仪和多媒体方式,生动展示我国的地理位置,让学生找到我国是属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邻,将平面地图动态化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提升学生的空间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绘制地图游戏,为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平台,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3]。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传统初中地理教学一般采用“课上讲解,课后练习巩固”的模式,这使得学生课后要进行大量的作业练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知识进行巩固,但却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阻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双减”政策的实施正是为遏制这种不良教学模式的恶性循环,使地理教学课堂能够实现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教师可以采取“讲练穿插”的教学模式,将地理教学和问题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同步实现。例如,在学习欧洲西部时,教师首先要对课程重点难点进行梳理,使得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欧洲西部在世界工业、现代畜牧业和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学生需要掌握通过地图说明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初中地理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看图、制图、分析图表等图表运用能力。教师在新知识讲授结束后可以为学生穿插练习任务:①在地图中找出欧洲西部的英国、法国、瑞典、瑞士、德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和其首都,并说明这些国家的分布特点。②以小组讨论形式,分析欧洲西部自然条件对畜牧业的影响。③将欧洲西部一些旅游景点代号填写到地图相应位置上[4]。通过讲练穿插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学生可以通过独立完成和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完成对知识的强化练习,真正实现课堂增效和课后减负。
(三)加强学生自觉参与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双减”政策实施的重要路径就是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如何“减量提质”地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是初中地理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教学效率的提升凭借教师单方面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为此教师需要合理调整课内外时间,让学生掌控学习的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效运用教学资源,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例如,在对中东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堂形式进行教学。在微课中,教师先通过动态世界地图展示中东地区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强调中东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重要地区,是东西方交通枢纽,是极其重要的位置。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中东地区地跨两大洲的国家,再通过图表填出中东地区相互连通的海洋名称,加深学生对中东重要地理位置的深刻认识。之后教师再继续介绍中东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匮乏的水资源,通过绘制石油输出航线展示中东地区作为石油输出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微课结束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按小组形式分析中东地区水资源匮乏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之后按组提交分析报告。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能够有效攻克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地理知识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包括地形、气候、自然资源、海洋、旅游、天气情况等众多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因此,学好地理能够使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有利于人们更好的进行社会生活。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具备实际生活能力。例如,在地理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比例尺、方向、注记等内容,但有些学生在实践中存在不会运用的情况,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学校和家乡的平面图,让学生通过绘制过程掌握方向和比例尺的运用。再例如,天气状况和学生每天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播放电视台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学习天气情况的表达符号。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展示与天气相关的故事视频,比如“草船借剑”,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天气的概念,明确了解天气情况当中蕴含的大智慧,能够更好的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沙尘暴、台风、寒潮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进行讨论,并探索相应的整治方法和预防措施,为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提供帮助。
结论:
双减背景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高效课堂教学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能够实现“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地。教师应积极探寻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使地理课堂教学高效率、高质量的实现教学成果,提升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顺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04):63-65.
[2]陈舒毓.践行生活教育理论 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22(12):31-33.
[3]丁小华.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J].清风,2021(24):71.
[4]孙会刚.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2):2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