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中段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贾丽娟 张艳军 斯琴

包头市石拐区喜桂图小学 014040

摘要

"双减"政策,全称为"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政策,旨在缓解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政策目标明确,要求学校确保小学一至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作业时间控制在1小时之内,初中生不超过90分钟,同时严格限制校外学科类培训时间。这一政策的出台,是对我国长期以来应试教育压力的有力回应,为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要求教师在作业设计上更加注重质量而非数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非单纯的应试能力。


关键词

双减;小学数学;中段作业设计;效性研究

正文


一、政策背景与意义

"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以往,过度依赖课后辅导和大量作业来提升学生成绩的现象普遍,根据教育部数据,部分学生每周课外辅导时间超过20小时,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挤压了他们的休息与玩耍时间。因此,如何在减少作业量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借鉴教育心理学家John Hattie可见学习理论,设计更具针对性和效率的课堂活动,以弥补课外辅导减少带来的影响。

"双减"政策也要求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以往作业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重复练习,而忽视了实际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设计更多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可以设计让学生计算家庭电费、购物预算等实际问题,使数学学习更具现实意义和趣味性。

作业评价方式也需要改革。传统的单一评价标准往往导致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和抵触。可以引入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过程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以更公平、全面地评价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需要从传统的作业模式中解脱出来,以适应新的教育要求。根据教育部的报告,过度的课业负担可能导致学生创新思维的抑制,影响其全面发展。因此,研究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旨在创建既能巩固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的作业环境。

以某小学为例,该校在实施作业改革后,将数学作业与日常生活情境相结合,如让学生计算家庭一周的开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作业完成率和满意度也大幅提升。这表明,创新作业设计能够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减轻学生压力,使学习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作业设计应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如引入分层或选择性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心理学家Vygotsky"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育应提供适合学生现有能力并能挑战其发展的任务。因此,设计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作业,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其全面发展。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是连接"双减"政策与小学数学教育实践的关键,它有助于我们构建更科学、更人性化的作业体系,以实现教育的真正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当前小学数学中段作业设计的问题

2.1 作业量过多导致的压力问题

"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其中作业量过多是引发学生压力的重要因素。据相关调查显示,小学生平均每天需要花费2-3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来完成课后作业,这样的负担远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休息和娱乐时间。

2.2 作业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

当前小学数学中段作业设计中,"作业内容单一,缺乏创新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作业模式往往侧重于机械的计算和记忆,如大量的加减乘除练习题和公式背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根据一项对全国5000名小学生作业情况的调查,约70%的学生反映作业内容重复且缺乏实际应用,这使得学习变得枯燥无趣,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出更多元、更贴近生活实际的作业,如设计数学故事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从而打破作业内容的单一性,提升其创新性。

2.3 作业评价方式的局限性

当前小学数学作业的评价方式往往过于注重答案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一锤定音的评价模式可能导致学生过于追求标准答案,而不敢尝试新的解题策略。一项研究显示,70%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主要检查答案,而对学生的思考路径和问题解决策略的评价不足。这种局限性限制了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与"双减"政策中强调的减轻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相悖。

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多元化的作业评价体系,不仅评价结果,更要评价过程。可以借鉴成长型思维理论,鼓励学生从错误中学习,对尝试新方法的学生给予积极反馈。引入同伴评价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教师可以设计解题思路分享环节,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解题步骤,这样既能暴露可能的思维误区,也能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深入理解

三、作业设计有效性原则

3.1 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面临新的挑战,需要从培养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创新作业设计。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思维、问题解决、创新能力和跨学科应用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不应仅限于课堂,作业设计也应发挥关键作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模拟购物场景,让学生计算价格、找零钱,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引入数学历史或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3.2 注重实践与探索性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中段作业设计应更加注重实践与探索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实践性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可以设计让学生通过测量和计算家庭日常物品的体积,来理解并应用体积公式,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又使学习更具趣味性。探索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探索不同形状的图形在周长和面积上的规律,这种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更注重学生的思考过程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数学游戏作为作业,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设计一个数学谜题挑战赛,让学生在解决谜题的过程中,无形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这种实践与探索性的作业设计,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还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更好地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

3.3 适应学生个体差异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中段作业设计需更加注重适应学生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和能力,如VARK模型指出的,学生可能是视觉型、听觉型、阅读/写作型或动手实践型学习者。因此,作业设计应考虑这些差异,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路径。为视觉型学生设计图表或动画辅助理解,为动手实践型学生设计数学实验或模型制作任务。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调整作业难度,确保作业既能挑战学生,又不会让他们感到挫败。比如,可以借鉴Khan Academy的自适应学习平台,根据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动态调整后续练习的难度。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下学习,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四、创新作业设计策略

4.1 创新作业形式:融入生活情境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中段作业设计的创新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创新作业形式上,融入生活情境是一种有效策略。这种策略旨在打破传统作业的封闭性,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关于家庭购物的作业,让学生在虚拟的超市中计算商品的总价,运用加减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2 创新作业内容:引入跨学科元素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中段作业设计的创新至关重要,尤其是在作业内容上引入跨学科元素是一个有效的策略。跨学科作业设计能够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将数学问题与科学实验、艺术创作或社会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验数学的魅力。比如,设计一个关于城市规划的项目,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计算人口密度,同时结合地理知识理解交通布局,甚至可以融入美术元素,设计出美观且实用的城市模型。这样的作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培养了他们的跨学科素养,符合21世纪教育的发展需求。

4.3 创新作业评价:运用多元评价体系

"双减"政策背景下,创新作业设计策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创新作业评价,即运用多元评价体系。传统的作业评价往往过于依赖分数,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全面评估。多元评价体系则强调从多个维度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如知识掌握、问题解决能力、创新思维以及合作精神等。

教师可以引入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可以利用数字化工具,如在线学习平台的自动跟踪功能,记录学生的学习轨迹,分析其学习习惯和困难点。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反馈,帮助学生找到改进的方向,还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与启示

"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数学中段作业设计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当前作业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作业量过大,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作业内容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评价方式过于注重答案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以培养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作业设计原则。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情境相结合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数学,提高他们的应用能力。引入跨学科元素,如在数学作业中融入艺术或科学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如采用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和过程性评价,能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研究还揭示,创新作业设计策略的实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创新能力。教师应持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以适应"双减"政策下的新要求。

未来的研究应更深入地探索如何将这些创新策略与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政策层面也应提供更多的支持,如教师专业发展机会和创新教学的资源,以推动"双减"政策的落地实施,真正实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5.2 未来研究方向与政策建议

"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小学数学中段作业设计的未来研究方向应着重于如何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提升作业的教学效果。这可能涉及到对现有作业设计的深度剖析,以及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的借鉴。可以研究如何将项目式学习、问题解决等现代教育方法融入作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政策建议应鼓励教育部门制定更具灵活性和指导性的作业设计指南,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专业发展支持。

具体到作业评价,未来可以探索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更加精准的个性化作业评价系统。这样的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作业完成情况,实时调整作业难度和内容,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政策层面应推动建立以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为主的多元评价体系,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进步和能力发展。

 

参考文献

[1]纪美玲.“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研究——用字母表示数为例[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6):131-133.

[2]牛秀花.“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有效性策略[J].智力,2023,(27):108-111.

[3]温华凤.“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校本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3,(19):40-4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