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罗文武

烟台市福山区臧家庄镇综合服务站 山东烟台 265304

摘要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是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和保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的重要手段。然而,当前监管存在体系不健全、信息技术应用不全面和监管人员水平不高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完善监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和提高监管人员素质等优化措施来解决。


关键词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优化措施

正文


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的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增加[1]。然而,与此同时,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却未能与时俱进,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方面,监管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监管责任不清晰,监管部门之间协调不畅,导致监管工作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应用还比较薄弱,监管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实现对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全面监管。同时,监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地区监管力量不足,监管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影响了监管效果。因此,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完善监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和提高监管人员素质等措施,可有效提升监管水平,确保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为建设安全、和谐、美好的城市环境做出积极贡献。

1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1.1确保工程质量与安全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的稳定[2]。首先,建筑工程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基础设施,其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形象和品质。城市建筑质量直接反映了该城市的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而建筑质量安全问题不仅会损害城市形象,还影响到人们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其次,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筑工程涉及到的不仅是房子或桥梁的建设,更关乎千家万户的安全。低质量的建筑工程易发生各种安全事故,如倒塌、漏水、火灾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安全隐患。此外,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还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优质的建筑工程不仅能够提升城市形象,还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建筑质量安全问题的存在,则会给城市的发展带来隐患和阻碍,不仅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还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和项目实施,从而影响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2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承担重要的责任和风险,直接关系到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同时也关系到他们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和幸福。首先,施工现场存在诸多潜在安全隐患,如高处作业、机械设备操作、危险化学品使用等,施工人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安全保护和监管,发生各种安全事故,导致人员伤亡甚至死亡,加强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监管,及时发现并排除安全隐患,对于减少施工事故、保护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其次,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施工人员才能够安心工作,全身心投入到工程建设中。相反,如果施工现场存在安全隐患,施工人员会感到恐惧和不安,工作积极性和效率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因此,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手段,能够提高施工单位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施工质量。最后,保障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还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竞争力。作为企业重要社会责任,关注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表明企业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感,能够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同时,建筑工程是一个长期的产业,施工人员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有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3保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

保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在于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完成,推动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以及维护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度、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关系到施工企业的经营发展和施工人员的就业问题[3]。首先,保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能够保障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工期目标的实现。在城市建设中,任何延误都可能导致项目的推迟交付和额外成本的增加,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监管,及时发现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和难点,能够保障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确保项目能够按时按质完成,为城市的发展进程提供坚实支撑。其次,保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能够推动城市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城市建设项目的实施不仅是为完成建筑工程,更是为实现城市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只有确保工程施工的正常进行,才能够保障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实现,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最后,保证工程施工正常进行能够维护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员工的就业权益。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施工企业和施工人员是城市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正常经营和生活直接关系到城市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监管,保证施工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员工的就业权益,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2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首先,监管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当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相对滞后,存在监管空白和不足之处。部分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际情况不够贴近,无法有效应对新兴的建筑技术和市场变化,导致监管体系的盲区和漏洞,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开展和效果。其次,监管责任不清晰。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监管责任分散、重叠,存在监管权责不明、责任推诿等现象。监管责任不清晰导致监管工作的推进受阻,监管效果难以发挥,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风险得不到有效控制。最后,监管力量和手段相对薄弱。一些地区的监管力量不足,监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监管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难以胜任监管工作。同时,监管手段相对单一,缺乏科技支撑,监管信息化程度较低,难以实现对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全面监管,影响了监管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2 信息技术应用不全面

第一,信息化水平不高。目前,部分地区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仍然依赖传统的纸质文件和手工记录,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监管部门之间信息共享不畅,监管数据孤立,难以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互通,导致监管工作缺乏整体性和高效性。第二,监管系统建设滞后。一些地区的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存在系统功能不完善、数据不准确、反应速度慢等问题,监管系统缺乏强大的数据分析和预警功能,难以及时发现和处置建筑工程质量安全隐患,影响了监管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第三,信息技术应用缺乏智能化和自动化。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仍然以人工为主,缺乏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监管手段,监管工作大部分依赖于人工巡查和排查,效率较低,易出现疏漏和失误,缺乏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监管手段,难以满足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需求,影响了监管工作的精准性和及时性。

2.3 质量安全监管人员水平不高

一是监管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需要监管人员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然而,现实中一些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存在差异,部分人员缺乏建筑工程技术和安全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难以胜任复杂的监管工作。二是监管人员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监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监管政策、法规和技术标准。然而,部分地区的监管部门对监管人员的培训机会和资源投入不足,导致监管人员的学习和提升机会有限,难以保持专业知识的前沿性和全面性。三是监管人员队伍结构老化、更新换代缓慢。部分地区的监管人员队伍结构相对老化,新人少而老人多,年轻、专业化程度高的监管人员较少,监管队伍的更新换代较为缓慢,难以满足监管工作新要求的需要。

3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优化措施

3.1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需要从法律法规、监管机构、监管责任、监管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优化[4]。第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应当贴近实际、及时更新,涵盖建筑工程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明确监管的范围和要求,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行为,保障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同时,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法律责任追究机制,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形成法治化的监管环境。第二,优化监管机构设置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明确各级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实现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同时,加强监管机构的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提高监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增强监管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第三,明确监管责任和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责任体系,明确各级监管部门和相关单位的监管责任,落实监管责任到位。第四,提升监管手段和技术手段。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实现监管数据的共享和互通。同时,引入先进的监管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无人机巡查等,提高监管工作的智能化和科技化水平,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3.2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可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精准度和全面性,为监管部门提供更有效的监管手段和决策支持[5]。首先,实现监管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通过建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监管数据资源,实现监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共享,监管人员可随时随地通过信息平台获取相关数据信息,便于及时监测建筑工程的施工进度、质量情况和安全隐患,提高监管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其次,实现监管数据的智能分析和预警。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监管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方面的异常情况和趋势变化,借助智能预警系统,及时发现和预警潜在的质量安全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置,防范事故的发生,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再次,提升监管工作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引入无人机、监控摄像头等先进技术,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远程监控和巡查,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提高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覆盖面。同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监管APP、在线巡查系统等工具,方便监管人员随时随地进行监管工作,提高工作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最后,促进监管工作的透明化和公开化。建立监管信息公开平台,向社会公众开放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数据和信息,增强社会监督和参与的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良好氛围,推动建筑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持续改善。

3.3 提高质量安全监管人员的素质

监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监管工作的质量、效率和水平。一是提高监管人员素质。监管人员应具备扎实的建筑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了解建筑工程施工流程、施工工艺和质量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此外,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和技术标准,掌握监管工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独立、全面、客观、公正的监管能力。二是提升监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意识。监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关乎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把维护质量安全、保障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同时,监管人员还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相关部门、施工单位和业主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共同推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加强监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管人员的培训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包括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形式,不断提升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鼓励监管人员积极参加各类专业考试和资格认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监管人员的竞争力和专业素养。

结语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是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优化监管体系、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提高监管人员素质,是确保监管工作高效、全面开展的关键措施,通过不断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提升监管水平,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和利益。

参考文献

[1]张兆海. 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优化措施[J]. 江苏建材, 2024, (02): 148-150.

[2]刘利刚. 民用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潜在风险及措施研究[J]. 低碳世界, 2023, 13 (06): 85-87.

[3]丁加俊. 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潜在风险及措施[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 (01): 144-146.

[4]董志红. 浅谈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措施[J]. 房地产世界, 2022, (14): 149-151.

[5]黄平. 新时期背景下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优化方案[J]. 房地产世界, 2022, (11): 71-7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