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加固改造技术分析
摘要
关键词
建筑结构;病害;加固;改造;设计
正文
引言:近年来,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在全国范围内持续推进,大量既有建筑亟需加固和改造。2023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城市更新实施意见》,强调因地制宜开展旧住宅小区和老旧厂区更新改造。面对我国庞大的存量建筑,开展建筑结构加固与改造技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建筑结构病害成因分析入手,系统阐述针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加固与改造技术,并总结加固改造设计要点,为既有建筑的安全使用和再利用提供参考。
1建筑结构常见病害与成因分析
1.1混凝土结构病害
混凝土结构是现代建筑中应用最广泛的结构形式,然而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混凝土结构会出现各种病害,主要包括裂缝、碳化和钢筋锈蚀。裂缝是混凝土结构最常见的病害,其成因包括荷载作用、温度变化、收缩变形等,裂缝的出现会削弱结构的整体性和耐久性。碳化是指混凝土中的氢氧化钙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混凝土碱性降低,钢筋保护层受到破坏。钢筋锈蚀则是由于混凝土碳化或氯盐侵蚀,使钢筋失去碱性保护而发生电化学腐蚀,锈蚀产物体积膨胀,导致混凝土开裂、剥落,严重影响结构安全性。
1.2砌体结构病害
砌体结构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组成材料包括砖、石、砂浆等。砌体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易出现裂缝和砂浆老化等病害。裂缝成因包括基础不均匀沉降、温度应力作用、结构受力不合理等,裂缝会削弱砌体的整体性和抗震强度。砂浆老化是由于砂浆材料劣化,强度降低,粘结力减弱所致,会导致砌体开裂、脱落,影响结构安全和使用功能。此外,外墙砌体还会受到风雨侵蚀、冻融循环等作用,加速老化和破坏过程。针对砌体结构病害,需要及时进行修缮加固,可采用粘钢、植筋、嵌固砖等方法,提高砌体的整体性和耐久性。
1.3木结构病害
木结构在我国古建筑中广泛应用,然而木材是一种有机材料,易受到生物、物理和化学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病害,主要包括腐朽和虫蛀。腐朽是由于木材长期暴露在潮湿环境中,被真菌侵蚀分解,导致木材强度下降,出现开裂、变形等问题。虫蛀是指白蚁、海船蛀虫等对木材的啃食破坏,形成蛀洞,削弱木构件截面,严重影响结构安全。此外,木材还会受到光照和温湿度变化的影响,发生开裂、变形等病害。针对木结构病害,需要采取控制环境湿度、杀虫防腐处理、更换构件等措施进行修缮,必要时可采用碳纤维、钢板等材料进行加固,提高木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1.4钢结构病害
钢结构因其高强度、良好的延性和快速施工的特点,在现代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钢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病害,主要包括锈蚀和疲劳断裂。锈蚀是钢材在空气和水的作用下发生的电化学腐蚀,导致钢材截面减小,承载力下降,严重时可能发生断裂。疲劳断裂是在反复荷载作用下,钢材内部累积损伤而突然断裂的现象,多发生在应力集中部位,如焊缝、螺栓孔等。此外,高温、腐蚀环境、超载等因素也会加速钢结构病害的发展。针对钢结构病害,需要定期进行除锈、刷漆等维护,对于严重锈蚀或疲劳损伤的构件,需要进行更换或焊接加固,必要时可采用碳纤维布等材料进行外包加固,提高钢结构的耐久性和安全性。
2建筑结构加固技术
2.1加固技术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有效的加固措施,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成为工程师们面临的重要挑战。要介绍的是在抗震设计中常用的加固技术。传统的加固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提高结构的柔度和延性、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等。其中,增加结构的承载能力是一种常见的加固手段,通过增加构件的截面尺寸、加固构件连接、提高材料强度等方式,增加结构的抗压、抗拉和扭转能力,从而提高其抗震性能。另外,提高结构的柔度和延性也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法,通过在结构中增加剪力墙、加固节点连接、改善结构的纵横向刚度等方式,提高结构的变形能力和能量吸收能力,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以地震多发地区的建筑为例,一些旧有建筑由于设计和施工技术的限制,存在着抗震能力较弱的问题,亟须采取加固措施以提高其抗震性能。通过对这些建筑进行加固设计和施工,如加固柱、加固梁、加固连接件等,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的整体抗震性能,减小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同时,一些新建建筑在设计阶段也可以考虑采用抗震设计的思想和方法,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强度设计和变形控制等措施,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和安全系数,确保其在地震发生时具有足够的抗震能力和稳定性。要介绍的是加固技术在抗震设计中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加固材料和技术正在不断涌现,如高性能混凝土、聚合物复合材料、智能监测系统等。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升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水平,为地震灾害的防治提供更为可靠的技术支持。因此,加固技术在抗震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望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带来新的突破和进步。
2.2基于材料的结构加固方案研究
基于材料的结构加固方案研究是建筑工程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其核心在于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建筑结构进行加固,以提高其抗震能力、延长使用寿命和改善功能等方面。在研究基于材料的结构加固方案时,需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加固效果、施工工艺以及经济性等因素,以确保加固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基于材料的结构加固方案研究中常用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碳纤维、玻璃纤维、钢筋混凝土、聚合物复合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例如,碳纤维具有轻质、高强度、耐腐蚀等优点,适用于对混凝土梁、柱、板等结构进行加固;玻璃纤维具有良好的抗拉性能和耐碱性,适用于对钢结构的加固;聚合物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和耐久性,适用于对混凝土构件的加固等。基于材料的结构加固方案研究需要考虑加固效果和施工工艺。在选择加固材料和加固方法时,需要充分考虑结构的损伤类型、加固要求、施工条件以及工程预算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加固方案。在施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施工质量,确保加固材料与原结构之间的黏结性能良好,保证加固效果达到设计要求。
基于材料的结构加固方案研究还需要考虑加固方案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在设计加固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加固成本、使用寿命、维护保养等因素,选择经济合理的加固方案。同时,还需要考虑加固材料的环境友好性和可再生性,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材料,促进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材料的结构加固方案研究是一项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需要全面考虑材料性能、加固效果、施工工艺、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等因素,为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持。
2.3新型加固技术在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新型加固技术在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是建筑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加固技术被引入到建筑改造工程中,以解决现有建筑结构的老化、功能陈旧等问题,提升其安全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这些新型加固技术不仅能够满足建筑改造的各种需求,还能够为建筑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新型加固技术在改造工程中的应用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结构加固、节能改造、功能性改善、智能化改造等。在结构加固方面,一些新型材料和技术如碳纤维、聚合物复合材料、形状记忆合金等被广泛应用于对建筑结构的加固和修复,以提高其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在节能改造方面,新型材料如高性能隔热材料、太阳能利用设备等被用于改善建筑的保温性能和能源利用效率。在功能性改善方面,一些新型技术如智能化系统、无障碍设施等被应用于提升建筑的舒适性和便利性。
新型加固技术在改造工程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和特点。一方面,新型加固技术通常具有施工方便、施工周期短、对原有结构影响小等优点,能够满足快速改造的需求,降低施工成本和工程风险。另一方面,新型加固技术通常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能够为建筑改造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和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推动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
新型加固技术在改造工程中的应用还需要充分考虑工程实际情况和综合效益。在选择加固技术和制定改造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结构特点、改造目标、施工条件以及经济性和环保性等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加固技术和方案。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新型加固技术的研究和推广,促进其在建筑改造工程中的广泛应用,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做出积极贡献。新型加固技术在改造工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有望为建筑行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和动力。
2.4结构加固与功能改善的综合设计策略
结构加固与功能改善的综合设计策略是在建筑工程中考虑结构安全性和功能性改善两个方面的设计方法。在实践中,往往需要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升建筑的使用价值和舒适性。这一策略的核心是在结构加固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使建筑结构既能够满足抗震和承载的要求,又能够满足用户的功能需求和舒适感受。
结构加固与功能改善的综合设计策略需要充分考虑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在进行加固设计时,需要根据建筑的结构类型、使用要求和地震烈度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加固材料和加固方法,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常见的加固方法包括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外包加固、碳纤维布贴加固、梁柱连接加固等,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结构加固与功能改善的综合设计策略还需要考虑建筑的功能性改善和舒适性提升。在加固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内部装修设计,提升建筑的使用价值和用户的舒适感受。
例如,可以对建筑的内部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增加活动空间和通风采光设施,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和舒适度。同时,还可以考虑引入智能化系统和节能设备,提高建筑的功能性和经济性,实现能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友好保护。结构加固与功能改善的综合设计策略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的整体效益和综合效果。在设计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结构安全、功能改善、经济性、环保性等因素,寻求最佳的平衡点。还需要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和利益,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满足用户的实际需求和期望,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和使用体验。结构加固与功能改善的综合设计策略是一种在建筑工程中广泛应用的设计方法,它既能够保障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又能够提升建筑的使用价值和用户的舒适感受。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结构加固与功能改善可以同时实现,为建筑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环境的改善做出积极贡献。在加固方面,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方法,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从而增强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结束语:
建筑结构加固与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充分了解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安全、经济、使用功能等因素,合理选择加固与改造技术。未来,建筑加固与改造领域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材料和技术的创新,如智能监测、非接触检测、高性能材料等的应用。同时,在加固改造实践中,还应关注对文化遗产建筑特色风貌的保护,在延续建筑生命周期的同时,传承城市历史文化。通过持续开展建筑结构加固与改造技术研究,提升工程师的专业素养,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明.建筑结构抗震加固技术研究与应用[J].土木工程学报,2020,34(2):112-125.
[2]张涛,李磊.新型材料在建筑结构改造中的应用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8,28(4):67-72.
[3]赵强.基于BIM技术的建筑结构加固设计优化[J].建筑设计,2019,15(3):45-50.
[4]陈刚,李明.结构加固与功能改善的综合设计方法探讨[J].建筑科学,2021,39(1):89-94.
[5]刘伟,张敏.实例分析与评价[J].建筑技术,2017,25(2):56-61.
[6]王丽丽,周文.新型建筑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J].建筑材料与结构,2016,22(4):78-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