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气工程智能照明设计与施工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建筑电气工程;智能照明设计;施工
正文
前言:智能照明系统的出现,不仅可以提高照明质量和舒适性,还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维护成本。然而,智能照明系统的设计与施工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如何根据建筑环境和用户需求进行灵活的系统设计、如何实现可靠的系统集成和安装、如何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因此,文章旨在总结智能照明系统设计与施工的关键技术和实践经验,以期为建筑电气工程从业者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智能照明系统的发展和应用。
1建筑电气设计中照明设计原则
1.1光环境设计原则
建筑电气布置,照明规定非常重要,由于对建筑物的实用性、宜居性和审美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照明设计的基本要素是照明设计的基础核心内容,各个方面的问题需整体考虑与协作。光照分布平衡是灯光布局的关键环节,为使室内照明状况保持匀称,这个行动非常重要,减轻照片过曝或过暗的情况,这有助于优化建筑内部的光照环境,此外,仍然可以降低眼睛在不同区域间的切换时间,进而增加用户体验。另外,光照安排的核心在于尽可能保持颜色原貌,建筑物内,便于区分物体的外观和特性。尤其是在需求精确识别颜色的情况下,例如,手术场所与艺术馆等地方颜色呈现效果十分重要,这关系到应用效果的好坏,甚至可能要人性命,或者降低展示效果。此外,光线过于强烈或眼睛容易受到刺激可能导致视力不适,进一步可能引发眼部健康问题。因此,在进行灯光布置时,需选择合适的灯光设备并规划合理的排列,减轻强光影响的严重程度,维护眼睛健康处于最佳状态。如图1所示。
图1影响光环境设计因素
1.2能效设计原则
建筑电气布局,节能设计理念十分重要,实现目标利用合理配置光源和设备来实现,能源消耗降低到最低程度,提升能源利用率,达到节能减排及持续发展的目的。首先,挑选高效率的光源和灯具关系到节能设计目标实现与否。节能照明产品,如节能灯与节能灯,由于高效率、耐用性强及省能源优势,明显减少能源消耗。在灯光规划中,优先选择节能灯具,各式各样的使用场合和需求,调整光源分布和配备以提升能源消耗效益。其次,采用智能灯光控制策略有利于明显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成果。采用感应器及智能灯光调节器等各种设备,实现灯光系统的自动管理,拥有光照条件和使用情况等自动调节能力的仪器,可降低能源浪费。例如,通过自动调整灯光亮度或适时关掉部分灯光,达成节能目标。此外,对于节能减排,改进照明系统的构造和线路布置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选用适宜的光学配置和光学介质,为提高光束传输过程与使用需求的匹配度,增进资源使用效果,作出相应的改变和提升。
1.3舒适性设计原则
在建筑电气布局方面,人性化设计理念至关重要,考虑到光线环境对居住舒适度及劳动效果起到决定性影响,一定得留意这个环节。适当的光照条件及光线颜色有助于明显缓解视力疲劳与不适之情,提升办公效益及愉悦体验。例如,办公环境的明亮度有助于增加职员的敏锐度和工作效果。舒适和谐的环境创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推动大众娱乐活动。防止含混不清及阴阳失调的出现,确保房子里面光线分配达到平衡,调整视觉适应能力以提高用户体验感。尤其在长时间工作或学习场景中,办公室、教室等场景中持续均衡的光线有助于显著减轻视觉疲惫,增进工作效率与学业成果及收益。此外,消除视觉干扰是提高用户体验的关键步骤之一。光线过亮和闪动频繁均可能导致视力不适,视力或遭受其他损害,这或许会引发头痛、眩晕等不适反应。因此,在进行灯光布置的过程中,需选择合适的照明设备并规划合理的布置,避免光晕与闪烁效应的产生,维护视力健康和舒适度。如图2所示。
图2影响舒适性的因素
2智能照明系统的应用优势
2.1保证工程节能性
智能照明系统的出现满足了国家提出的节能发展要求。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为了实现节能环保发展目标,首次提出了绿色照明的概念,并在其他国家推广,之后我国也提出满足中国改革发展要求的绿色工程项目。在智能照明系统中,涉及和传统照明系统相关的组成部分,如光源、灯具、电路等,与传统照明系统相比,不同在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法。在智能照明系统中,引进了现代化技术,如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并在各种控制元件和控制要求下,实现了对照明系统的灵活设计,以此达到节能效果。这种照明方式借助自然光,根据对应场景调节照明设施亮度,在保证照明质量的同时,减少了资源消耗,且节电效果显著。另外,在照明系统中使用滤波技术,能够控制谐波数量,保证照明质量,进一步提高节能效果。
2.2延长灯具使用期限
在照明系统中,光源是比较常见的部件,如在人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光源为白炽灯和荧光灯。如果可以延长光源配件的使用期限,不仅能节约照明成本,也能减轻相关人员工作压力,避免频繁更换光源,从而更好地控制维修管理成本。在建筑工程中,如果电网电压不太稳定,也可能会对光源配件的使用期限产生影响。根据发光原理对光源进行分类,光源主要包括气体放电光源及热辐射光源。气体放电光源是气体放电产生的电源,给其使用期限产生影响的因素是电网电压变化。如果电压比较高,则会造成电极温度升高,电压下降,不利于电源正常运行,从而影响电源使用寿命。由此可知,控制电压变化。可以延长光源使用时间。热辐射光源则是将电能转变为热能的过程,即物体热量将会达到白炽状态而不断发光,从而产生热辐射光源,给其使用期限产生影响的因素在于电网电压。随着电压上升,光源使用期限将不断下降。基于此,为了延长光源使用期限,比较常见的方式在于控制照明供电电压。
2.3提升工作效率
为了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保证工作效率,需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当前,人们生活节奏较快,忙于生计,每天从事各种活动,而工作环境的氛围将会对人们的工作效率产生直接影响。照明是工作环境中重要的一部分,在营造工作氛围方面发挥着重要意义。在办公场所内,合理使用光源灯具,不但能够起到美化工作环境的效果,也能保证照明质量,营造舒适且安逸的工作氛围。例如,传统镇流器荧光灯在运行中,其工作电源闪动频率一般在100kHz,该频率容易造成人的视觉疲劳,从而影响工作效率和质量。通过使用智能照明系统,能够将该问题科学处理,因为其内部安装的电子镇流器可以对闪动频率进行科学把控,让其控制在70kHz之内,不仅可以减轻人的视觉疲劳,也能让人的视觉体验更加舒适。除了上述优势,智能照明系统还具备其他优势。例如,让照明效果更具多样化,不仅能满足照明要求,也能发挥装饰作用,让建筑内部环境变得更加灵动和多样,且让人们从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为计算机,其内部保存了大量信息,程序在运行中不会发生错误,能够有效规避传统照明系统人工变换操作问题,且让操作更加稳定与安全。同时,其所有电路控制都在控制箱内,有效规避了人工操作产生的触电风险。
3智能照明系统设计
智能照明系统设计是智能照明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涉及系统的硬件选型、系统集成、软件算法设计等方面。
3.1硬件选型
智能照明系统中的硬件设备主要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对于传感器的选择,需要根据应用场景和需求选择适合的传感器,如光纤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对于控制器的选择,需要考虑控制器的计算性能、通讯方式、支持的协议等方面。执行器的选择则需要考虑灯具的类型、
功率、控制方式等因素。
3.2系统集成
智能照明系统集成是指将不同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算法集成为一个整体,实现系统的完整功能。系统集成需要考虑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之间的通讯协议、数据传输方式、控制逻辑等方面,同时不可忽略对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等因素的考量。
3.3软件算法
设计智能照明系统中的软件算法设计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分析和控制算法等。数据处理和分析算法主要负责对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提取有用的信息。控制算法主要负责根据用户的需求,调节灯光亮度、色温和颜色等参数。在软件算法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算法的复杂度、实时性、准确性等因素。
3.4系统测试和调试
智能照明系统设计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测试和调试,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系统测试需要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全面测试,包括传感器的检测、控制器的功能测试、执行器的控制测试等。测试和调试过程中需要对系统的控制逻辑、控制算法等进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3.5不同类型传感器的选择
智能照明系统设计可以根据不同需求选择不同传感器,如光敏传感器、人体红外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用于感知环境和用户行为,实现对照明的精准控制和优化。
3.6照明灯具的布局
照明灯具的布局是智能照明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实际场景的需求和要求,合理布置灯具,实现照明效果的最优化和照明能耗的最小化。
3.7照明控制方式的设计
照明控制方式的设计是智能照明系统设计的重要一环。根据实际场景的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照明控制方式,如人工控制、定时控制、自动控制等,实现照明效果的个性化和智能化。
4智能照明系统施工
智能照明系统施工是指在智能照明系统设计完成后,按照设计方案进行实际的施工和安装工作。智能照明系统施工需要遵循一定的工艺流程和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4.1线路布置
根据设计图纸,在实际施工中布置照明系统的线路,包括灯具和传感器及电源线的布置等。
4.2硬件安装
对智能照明系统中的硬件设备进行安装和调试,包括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在安装传感器时,需要考虑传感器的安装位置和方向,以保证其检测范围和准确性。在安装控制器时,需要考虑控制器的安装位置和固定方式,以保证其稳定性和通信质量。在安装执行器时,需要考虑执行器的安装位置和固定方式,以保证其安全性和美观性。
4.3系统接线
智能照明系统中的硬件设备需要进行接线,包括传感器和控制器之间的接线、控制器和执行器之间的接线等。在接线过程中需要注意线路的接口规格、接线方式和接地情况等因素,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4.4灯具安装
按照设计图纸和布局要求,将灯具安装到预定位置上,确保灯具与线路连接正确,并进行稳定固定。
4.5软件设置
智能照明系统中的软件设置是指对系统进行参数配置、调试和测试等工作。在软件设置过程中需要考虑系统的参数设置、调试工具的使用和测试流程等因素,以保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正常。
4.6系统验收
智能照明系统施工完成后需要进行系统验收,以保证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达到设计要求。系统验收需要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全面测试和调试,包括传感器的检测、控制器的功能测试、执行器的控制测试等。在验收过程中需要对系统的控制逻辑、控制算法等进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
4.7用户培训与交付
在系统调试和测试完成后,需要对系统用户进行培训,向用户介绍系统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使用户能够熟练操作和管理智能照明系统。培训完成后,进行系统交付。
结束语:
建筑电气工程智能照明设计与施工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在不久的将来,智能照明系统将会在更多的建筑和场所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未来的智能照明系统将会更加智能化、节能环保、个性化和互联网化,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照明的需求和节能环保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智能照明系统也面临一些挑战,例如成本问题、数据隐私问题、系统安全问题等。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来解决这些问题,实现智能照明系统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启,冯林江,武如屹.机电产品国际招标项目的评审程序及评标价格计算[J].中国招标,2016(5):4.
[2]孙漾,顾幸生.水煤浆气化装置操作优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C].过程控制会议.中国自动化学会,2012.
[3]钱广亭.建筑电气工程智能照明设计与施工[J].新材料·新装饰,2021(1):70-71.
[4]王兵.建筑电气照明安装工程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工程技术研究,2023(16):82-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