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效果观察
摘要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临床效果;湿疹;湿疮
正文
据专业研究统计,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是皮肤科的第一就诊疾病,主要有湿疹、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淤积性皮炎等常见类型[1]。西医治疗主要采取抗组胺药物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虽然可很快改善临床症状,但具有停药后复发率高以及药物依赖性大的特点,不利于长期治疗,可诱发多毛以及感染等发生。故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探寻新的治疗方法,是现目前皮肤科乃至整个临床医学都需攻坚的难题。而随着多元化用药理念的出现,中医治疗方法获得了较大的关注。中医虽无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专属病名,但经研究和分析后发现了可将其归纳为“浸淫疮”、“旋耳疮”等疾病范畴,其病理机制乃是先天禀赋不足,胎内蕴毒,于风热湿毒、饮食不调的情况下诱发[2]。其治疗原则当以辩证同治,清热利湿进行医治。本文提出该项研究,旨在探究在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案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医学价值。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将2022年1月-2023年12月内就诊的120例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纳入试验研究,以区组随机法分60例对照组西医治疗(抗组胺药物+外用地奈德软膏),60例观察组在以上基础上增加中医方剂治疗。对照组患者男性人数为31例,女性人数为29例。年龄范围为18-62岁,平均年龄为32.19±5.62岁。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病史范围1-5年,均值病史为2.93±0.61年;观察组患者男性人数为30例,女性人数为30例。年龄范围为19-65岁,平均年龄为34.26±5.18岁。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病史范围1-5年,均值病史为2.15±0.4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研究有可进行价值。我院伦理会对该项研究完全知情,且同意开展进行。
1.2 西医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等编制的《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3]对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的确诊标准,即根据临床症状红斑、丘疹、水泡、结痂等伴有明显的瘙痒、伤口溃疡面有渗出的瘘管以及糜烂面,症状严重时可有纳差、高热、乏力等全身性症状确诊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患者临床资料齐全,如病史资料、住院资料、皮肤检查情况、确诊报告、诊断、治疗情况等;
排除标准:合并有原发性精神障碍;无法实现有效的言语沟通;合并有妊娠情况;先天性免疫失调;对抗组胺药物过敏;对地奈德软膏过敏;1周内应用过糖皮质激素治疗者;
1.3 中医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组织编制[4]的《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专家共识》文件中对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确诊标准,即主症为皮损红斑、硬肿、表皮剥脱、苔藓化、渗出,次症为高热、纳差、乏力。舌脉可见红或者薄白以及黄腻,脉滑或脉濡、脉细。可根据证型分为4种类型,即风热蕴肤证、湿热浸淫症、脾虚湿蕴症、阴虚血燥症。
排除标准:患者不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1.4 方法
对照组采取抗组胺药物+外用地奈德软膏等西医治疗,左西替利嗪片(浙江永宁药物股份公分,国药准字:H20080662,5mg*7片),每日1次,每次5mg。外用地奈德软膏(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05,15g/盒)。外用,对皮肤清洁后保持干燥,而后以棉签取1-2ml药膏,涂抹于患处,覆盖厚度2mm,早晚各1次。连续用药7d。
观察组增加中药治疗,内服方组成:地黄9g、黄芩9g、赤芍9g、连翘15g、黄连9g。风热蕴肤证加5g桃仁、5g红花。脾虚湿蕴症加人参15g等。每日1剂温服。外用方组成:蛇床子、黄芩、苦参、虎杖、地肤子、白癣皮等将其以适当比例熬煮成水,给予患者患处清洗,每日1-2次。连续用药7d。
1.5 观察指标
①以皮损红斑、硬肿、表皮剥脱、苔藓化、渗出等对比治疗前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医症状积分。采用0-3分计分法,即0为无症状,3分为最重。
②以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红细胞沉降率对比两组炎性因子水平。空腹采取静脉血试验学测定炎性因子水平。
③以用药面积、症状改善时间、治疗所需时间、患者满意度等对比治疗效果。
1.6 统计学分析
软件版本SPSS26.0,计量数据符合正态分布,按照均值±标准差()表达,组间按照t检验,例和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达,(P<0.05)统计差异存在。
2 结果
2.1对比治疗前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医症状积分
治疗前,两组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医症状积分指标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状评分更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对比治疗前后皮炎湿疹类皮肤病中医症状积分[,分]
组别 | 例数 | 红斑 | 硬肿 | 表皮剥脱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60 | 2.4±0.3 | 1.2±0.1 | 2.3±0.2 | 1.1±0.2 | 2.5±0.3 | 1.0±0.2 |
对照组 | 60 | 2.3±0.5 | 1.8±0.4 | 2.7±0.3 | 2.2±0.4 | 2.4±1.6 | 1.8±0.4 |
t | - | 0.965 | 8.625 | 0.958 | 0.638 | 0.635 | 4.623 |
P | - | 0.141 | 0.001 | 0.147 | 0.021 | 0.441 | 0.001 |
续表1:
组别 | 例数 | 苔藓化 | 渗出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60 | 1.8±0.3 | 1.2±0.5 | 1.9±0.2 | 1.3±0.3 |
对照组 | 60 | 1.7±0.4 | 1.5±0.2 | 1.9±0.4 | 1.3±0.4 |
t | - | 0.652 | 10.362 | 0.623 | 4.623 |
P | - | 0.157 | 0.001 | 0.515 | 0.001 |
2.2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炎性因子指标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更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
组别 | 例数 | C反应蛋白 (mg/L) | 类风湿因子(IU/mll) | 红细胞沉降率(mm/h)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观察组 | 60 | 85.4±2.35 | 34.2±3.6 | 178.9±2.7 | 62.34±1.5 | 78.2±2.6 | 31.3±2.6 |
对照组 | 60 | 85.7±2.27 | 60.5±4.5 | 173.1±2.9 | 97.86±2.8 | 79.4±3.6 | 52.2±3.5 |
t | - | 0.956 | 24.138 | 1.623 | 5.628 | 1.957 | 4.625 |
P | - | 0.114 | 0.001 | 0.114 | 0.001 | 0.457 | 0.001 |
2.3 对比治疗效果
观察组用药面积、症状改善时间、治疗所需时间、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对比治疗效果[,分]
组别
| 例数 | 用药面积(cm) | 症状改善时间(d) | 治疗所需时间(d) | 患者满意度(%) |
观察组 | 60 | 36.4±2.3 | 4.4±0.2 | 9.2±0.4 | 59(98.33%) |
对照组 | 60 | 58.7±2.4 | 9.4±0.2 | 15.6±0.7 | 51(85%) |
t | - | 5.263 | 6.387 | 4.369 | 7.247 |
P | - | 0.001 | 0.001 | 0.011 | 0.001 |
3讨论
皮炎湿疹类皮肤病有患病率高、成人和儿童普遍易感、治疗周期长、病因不明、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瘙痒、皮疹、红斑、小丘疹、水疱以及渗出和脱皮,随着疾病的发展,到后期甚至会出现皮肤肥厚以及皲裂现象。中医认为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主要病理机制是湿邪内蕴。张筱林[5]则进一步补充到了该病是内外因素交互的综合性结果,内可为禀赋不足,外可被风热、湿毒、热邪等侵袭,致使肌肤阻滞进而发病。而其治疗原则则主要以辩证论治为主,清热利湿和健脾利湿的原则进行治疗。如内服方剂中的黄芩、黄连等药物经现代药理学证实有杀菌抑菌的作用,同时对炎性因子有较强的改善作用,可促进皮损、红斑、表皮剥脱等临床改善。而外用药剂则包含有温肾壮阳、燥湿杀虫、祛风止痒的蛇床子以及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苦参。通过内服药物清热利湿,外用药剂浸泡冲洗等,可促使患处毛细血管收缩,减少其血管通透性,缓解瘙痒和丘疹红斑。而在本文的研究中,未实施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程度严重、炎性因子水平高。而治疗后,实施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临床症状改善更多,炎性因子水平更低,推测其原因是中医治疗的内服和外用对患者实施了双重治疗,贯彻了中医治疗标本兼顾、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的原则,促使皮疹、红斑、皮损等症状改善,整个治疗情况良性发展。此外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发挥药物抑制炎性因子水平的价值,促使炎症症状尽早消退,改善过度释放自由基攻击皮肤屏障和角质蛋白,让皮肤苔藓化改善,红斑减弱。而在观察指标3中,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佳,临床症状改善快,故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体验,对治疗的评价较高。
综上所述,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较快的改善临床症状,促进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利于患者预后进程加快。患者有较好的治疗体验,认可治疗结果。
参考文献
[1]柳妮彤.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观察[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3,10(42):30-33.
[2]戴开伟.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的临床观察[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11):1321-1323.
[3]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等. 特应性皮炎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2,21(7):609-619.
[4]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环境与职业性皮肤病学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皮肤科分会,中国中药协会皮肤病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 湿疹皮炎类皮肤病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专家共识[J].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4):287-293.
[5]张筱林. 中西医结合治疗皮炎湿疹类皮肤病80例临床观察[J]. 健|康必读,2020(3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