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封包联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马登仙

贵州省瓮安县岚关乡中心卫生院 贵州省 瓮安县 550407

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中药封包联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时间: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对象: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共68例,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封包联合艾灸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结果 在治疗效果;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中药封包联合艾灸可显著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炎症因子水平,且具有优良的安全性,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盆腔炎性疾病;中医封包;艾灸;治疗效果;炎症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

正文


现阶段我国盆腔炎性疾病病例总数呈现为高水平状态,其主要是发生于女性患者生殖器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其中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输卵管卵巢脓肿以及盆腔腹膜炎等均属于较为常见的盆腔炎性疾病。多数情况下炎症可发生于单个部位,也可波及多个部位,如果患者未能对自身疾病引起足够的重视,则会存在较大的机率出现炎症反复发作的情况,甚至出现慢性盆腔痛以及不孕,对患者的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2]。在实际对盆腔炎性疾病患者进行质量的过程中,以往多采用西医治疗模式进行干预,如予以患者阿奇霉素或是甲硝唑等类型的药物进行治疗,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是在整体疗效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阶段中医特色疗法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通过予以患者中药汤剂、中药封包或是艾灸等类型的治疗措施,可显著改善患者病情状态[3-4]。如在李炳建[5]等人的研究中显示:通过予以盆腔炎性疾病患者中药内服结合艾灸治疗,可显著提升最终治疗效果。本文将探究分析中药封包联合艾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疗效详情如下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时间: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对象:盆腔炎性疾病患者共68例,分组: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共34例,年龄为:24-53岁,平均年龄为:(37.86±6.13)岁,观察组患者共34例,年龄为:24-53岁,平均年龄为:(37.94±6.0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方法

予以患者头孢曲松(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2819,生产企业: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制药有限公司)3.0g静脉滴注,同时予以患者予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203719,生产企业:湖南科伦制药有限公司)100ml静脉滴注,治疗1周,间隔1月后再用上述方法治疗1周。

1.2.2观察组方法

①予以患者艾灸,先选取气海、关元、中极,垫上纱布块,点燃艾灸,将其一侧放入艾灸箱,再将艾灸箱放置于所选穴位之上,对艾灸条深度以及位置进行适当的调节,确保温度的适宜,避免患者皮肤受到损伤。再将艾艾贴中的小艾柱点燃贴于双侧足三里、丰隆、三阴交三穴上,每日一次,每次2组,治疗1周。间隔1月后再用上述方法治疗1周。

②予以患者中药封包治疗,组方为大黄、黄柏、桃仁、吴茱萸、桂枝、延胡索、红花、冰片及急性子,将其研磨为粗粉,装入可封口布袋,置于蒸锅中浸湿蒸烫,再用消毒毛巾包裹置于耻骨联合上方和腰骶部八髎穴处,治疗1周。间隔1月后再用上述方法治疗1周。

1.3观察指标

1.3.1治疗效果

参照《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6]中疗效评价标准,痊愈:B超检查正常、症状消失;显效:B超检查包括体积缩小>50%,症状显著改善;有效:症状改善,B超检查包括体积缩小35-50%;无效:症状为改善甚至加重;治疗效果=(显效+有效)/总例数。

1.3.2炎症因子水平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包括血常规白细胞数值、超敏C反应蛋白。

1.3.3不良反应发生率

包括胃肠道反应、心动过速、头晕头痛以及皮疹。

1.3.4生活质量

采用SF-36量表评定,包括生理职能、心理职能以及社会功能等维度的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纳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并以()表示,率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并以率(%)表示P<0.05)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所示:

1 两组治疗效果[,(%)]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效果

对照组

34

14

14

6

82.35%

观察组

34

20

13

1

97.06%

χ2

-

-

-

-

3.981

P

-

-

-

-

0.046

2.2两组炎症因子水平

治疗前两组对比,P0.05,治疗后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所示:

2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

组别

例数

血常规白细胞数值

超敏C反应蛋白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4

12.29±2.70)×109/L

6.88±1.12)×109/L

11.93±2.41)ng/mL

10.88±3.30)ng/mL

观察组

34

12.16±2.61)×109/L

5.02±0.93)×109/L

12.08±2.36)ng/mL

5.24±1.87)ng/mL

t

--

0.146

7.621

0.159

6.439

P

--

0.947

0.001

0.945

0.001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如下所示:

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组别

例数

胃肠道反应

心动过速

头晕头痛

皮疹

不良反应发生率

对照组

34

3

1

2

1

20.59%

观察组

34

1

0

0

0

2.94%

χ2

-

-

-

-

-

5.100

P

-

-

-

-

-

0.024

2.4两组生活质量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如下所示:

4 两组生活质量

组别

例数

生理职能评分

心理职能评分

社会功能评分

环境领域评分

情感职能评分

对照组

34

22.93±5.84)分

18.95±3.59)分

17.98±3.02)分

18.21±3.97)分

18.05±4.06)分

观察组

34

32.79±±7.25)分

28.34±5.85)分

27.43±6.33)分

26.67±5.51)分

27.89±3.59)分

t

-

5.879

9.970

8.012

10.624

10.701

P

-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3.讨论

在盆腔炎性疾病发生率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该疾病已经逐步成为妇科的常见疾病,由于多数患者炎症病变多出现于盆腔器官之中,可使得患者出现局部神经纤维受激与压迫的情况,在加重患者病情状态的同时,可使其出现多样化的不良反应。卵巢、输卵管、宫旁结缔组织以及盆腔腹膜均属于疾病高发部位,当患者进入生理期后,盆腔会出现充血状态,此时可使得炎症程度进一步提升[7]。在实际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过去西医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频率,虽然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是常规的西医治疗模式难以确保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抵达病灶部位,甚至在长期用药之后会存在更大的机率出现耐药的情况,进而对最终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预后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而在实际制定治疗方案阶段,需要充分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状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予以患者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现阶段中医治疗模式收到了多方面的关注,其对于改善盆腔炎性疾病患者病情状态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其中中药外敷、艾灸以及中药封包等均具有较高的应用频率,且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更加令人满意[8-9]

本次研究应用了中药封包联合艾灸的治疗模式对患者进行干预,发现观察组在治疗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方面均具有明显的优势,与张艳玲[10]等人的研究基本一致。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药封包联合艾灸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确保患者病情状态以及预后的改善。分析其原因认为:从中医的角度出发,认为盆腔炎性疾病属于痛经、带下病的范畴,认为该疾病的病发主要是由于患者经期、产后调养不慎,房事不洁,而感染邪毒,湿热之邪乘虚琴技胞脉而诱发,长期不愈可出现按胞脉瘀阻,出现下腹疼痛、腰骶疼痛以及带下黄浊等症状。在实际开展治疗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行气活血、清热利湿以及通经止痛的原则。其中中药封包中,大黄具有泻热毒、行瘀血以及破积滞的效果,将其用于瘀停经闭、癥瘕积聚以及淋浊等症状的治疗能够取得优良的效果,且在《纲目》中对其有所记载,认为其治疗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等症状效果可靠。黄柏则具有清热燥湿以及泻火解毒的效果,在《本经》中认为其具有治疗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的效果。桃仁则能够达到活血行瘀的功效,将其用于热病蓄血以及癥瘕等症状的治疗能够取得优良的效果,在《别录》中记载其具有破癥瘕,通脉以及止痛的效果。吴茱萸能够温中止痛,理气燥湿,对于经行腹痛等症状具有可靠的治疗效果。桂枝则能够温经通脉,在《本草再新》中对其有所记载,认为其具有温中行血的效果。延胡索有着活血、理气以及制动的效果,在《开宝本草》中描述其为:主破血,产后诸病,因血所为者。红花不仅能够活血通经,同时能够祛瘀止痛。冰片则气道散热止痛的效果。急性子可破血消积。将多种药材联合应用,并予以患者中药封包治疗,可达到温经止痛、清热解读以及活血化瘀的效果,对于改善患者病情状态具有积极的意义。而艾灸则具有作用持久、能够深入患者穴位,循经络通达脏腑,达到温阳益气、温通经脉的效果。通过温热刺激患者皮肤感受器,促进组织细胞的代谢,通过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达到优良的治疗效果。同时艾条自身具有祛瘀散寒、益气养血以及行气止痛的效果,通过对关元穴、足三里、三阴交等特定穴位进行刺激,达到消炎止痛、温经活络、活血化瘀以及调理气血的效果。通过两种治疗方式的联合应用,确保最终治疗效果的可持续提升[11-12]。在炎症因子水平方面,超敏C反应蛋白以及血常规白细胞数值能够有效的反应患者炎症水平,当病发盆腔炎性疾病之后,上述指标会出现明显的提升,经治疗后,观察组得到显著改善且优于对照组,提升该治疗方式更具优势,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病情状态,确保其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善。最后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提示,在中药封包联合艾灸治疗后,患者不会出现过多的不良反应,该治疗模式具有可观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药封包联合艾灸可显著改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炎症因子水平,且具有优良的安全性,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毛金香,李艳景.腹部温针灸结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寒凝血瘀型临床研究[J].实用中医药杂志,2024,40(05):851-854.

[2]李亚斐,王文成,于秀红,等.中药灌肠及外敷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Meta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23,15(36):6-13.

[3]齐丹,刘佳.中药口服联合热奄包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10(36):64-67.

[4]刘慧琳,季晓黎.中药联合穴位埋线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疼痛的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3,44(12):88-92.

[5]李炳建.中药内服联合外治法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观察[J].健康之友,2020(17):25.

[6]王丽颖,刘孟宇,宇文亚,等.《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临床应用评价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17,42(17):3262-3266.

[7]薛惠倩,马丽,张雨琪,等.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的选穴规律分析[J].光明中医,2023,38(15):2950-2953.

[8]徐继辉,杨建华,屈少彬.薄氏腹针联合中药封包治疗慢性盆腔炎性疾病后遗慢性盆腔痛湿热瘀阻型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9,35(35):113-114+117.

[9]陈士平.齐刺联合温针灸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慢性盆腔痛(气滞血瘀证)的效果评价[J].基层中医药,2023,2(10):51-56.

[10]张艳玲,张宗波,张照宇.中药封包双柏散加味敷下腹部用于盆腔炎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有效性[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5):193-194.

[11]杨辉平,吴小梅,李金凤,等.雷火灸联合四黄散加蜂蜜外敷应用于盆腔炎性疾病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23,20(26):118-121.

[12]王冬雯,赵丹阳,张琳.脐针联合火针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验案1则[J].中医临床研究,2023,15(22):86-8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