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管理模式在乙肝疫苗接种中的管理效果及对接种成功率的影响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预防接种管理模式;乙肝疫苗接种;管理效果;接种成功率;影响
正文
乙肝疫苗是一种用于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疫苗,在新生儿、婴儿、各种未免疫者,借助乙肝疫苗的使用,能在很大程度降低患有乙肝疫苗的概率,能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但是在乙肝疫苗接种时,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管理模式,能引起乙肝疫苗的接种成功率相对不高。而预防接种管理模式在使用时,能对疫苗监管部门的构建提供帮助,而且还能对疫苗的接种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并使得相关信息能实现公开,进而让接种的安全性能得到保证,进而使得疫苗接种工作能合理进行【1】。在预防接种管理模式使用时,可加强预防接种门诊的建设,通过这个部门的建设,能实现集中接种,还能减少卫生资源浪费和疫苗损耗的问题进行控制,同时,还能实现疫苗接种质量的提升,使得疫苗接种工作能合理进行。本次研究,本文对预防接种管理模式在乙肝疫苗接种中的管理效果及对接种成功率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具体分析时,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近一年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130例为分析对象,按照疫苗接种者的管理模式,对疫苗接种者进行分组,可分为选择常规管理模式的对照组(n=65),与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观察组(n=65),对比分析2组疫苗接种者的接种成功率和接种效果,还要对接种者的满意度进行对比,评价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价值,详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近一年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130例为分析对象,按照疫苗接种者的管理模式,对疫苗接种者进行分组,可分为选择常规管理模式的对照组(n=65),与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观察组(n=65),对照组中,男34例,女31例,年龄(31.26±3.57)岁,而观察者中,男35例,女30例,年龄(32.28±3.48)岁,两组数据比较,组间疫苗接种者的差异不明显(P>0.05),所以试验后续能合理进行。
1.1.1纳入标准
1)接种人员主动参与乙肝疫苗接种;2)接种人员的意识清晰,能正常交流;3)患者不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或是器质性疾病;4)接种者愿意参加试验调查,且愿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排除标准
1)接种人员不愿意参加乙肝疫苗接种;2)接种人员已经患有乙肝、肝硬化等疾病;3)患者属于妊娠期、哺乳期或是备孕期不适合接种疫苗;4)接种人患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器质性疾病或是患者近期准备手术,这种情况下接种人员不符合疫苗接种的标准;5)接种人不愿意参加试验调查,不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近一年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130例为分析对象,按照疫苗接种者的管理模式,对疫苗接种者进行分组,可分为选择常规管理模式的对照组(n=65),与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观察组(n=65),现对观察者与对照组的相关方法进行分析。
对照组选择常规管理模式,在接种前要对接种人进行常规宣传教育,主要向接种人员展开乙肝疫苗接种重要性的阐述,还要向患者讲解接种流程中的注意事项,还要告知接种人,在接种后1周到医院完成血清检查,必要时按照要求再次进行接种,促使接种人的接种成功率提升,实现接种人的全程免疫【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预防接种管理模式,详细内容如下:
1)预防接种管理小组的构建。为了满足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实现,再结合乙肝疫苗接种人数,实现预防接种管理模组的构建,再自愿招募5-10名组员,并对接种人的信息进行获取,再完成相关记录工作。
2)对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需要对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相关制度进行完善,还要完善管理制度,对管理人员的责任进行合理落实,保证预防接种管理模式能实现合理落实,具体制度包括乙肝疾病上报制度、传染病登记制度,还要加强对乙肝疫苗的监督和管理,确保乙肝疫苗在接种时,能发挥相应作用。
3)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合理培训。相关工作人员是实现预防接种管理模式落实的关键,所以要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培训工作,在培训时,主要内容,包括乙肝的预防控制,乙肝防治的相关标准、法律法规等内容,再让工作人员本身的职业能力实现提升,并将考核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当中【3】。
4)乙肝网络报告系统的使用。在乙肝疫苗接种管理时,可对乙肝网络报告系统进行构建,还要对系统的流程进行简化,并借助网络、广播、电视等完成乙肝接种的宣传工作,还要加强乙肝防治的知识宣传工作,促使公众能积极参与乙肝疫苗接种。
5)提高接种成功率的办法。在预防接种管理模式中,若要提升乙肝疫苗接种成功率,接种人需要保持身体健康,而且如果出现过敏的症状,就要停止继续接种,如果出现了腹泻或发烧的情况,需待患者症状转归后,再进行疫苗注射。另外在疫苗注射时,可分三次接种,并在接种之后的3年完成身体检查,如果低于疫苗的有效范围,则可为患者再次进行疫苗接种【4】。
1.3观察指标
对疫苗接种者接种后的管理效果进行对比,主要对指标:接种成功率,接种满意度和接种质量进行对比,评价预防接种管理模式在乙肝疫苗接种中的管理效果及接种成功率的影响。主要在接种6个月后,对接种成功率进行判断,如果接种人符合完全全程免疫接种,则说明为接种成功。而接种质量,则要在管理6个月后,对疫苗管理人员的管理质量进行调查,主要调查指标有疫苗的存放、运输、领取和接种、三查七对等指标进行获取,每个指标的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质量越高。满意度选择自拟调查表对接种人的满意度进行评价。
1.4统计学处理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接种成功率
接种后对照组的接种成功58例,占89.23%,而观察者接种成功64例,占98.46%,组间比较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组间接种成功率
组别 | 接种成功率 |
对照组(n=65) | 58(89.23%) |
观察组(n=65) | 64(98.46%) |
χ²值 | 4.795 |
P值 | P<0.05 |
2.2接种满意度
再对组间的接种满意度进行分析,能得到观察组满意64例,占98.44%,对照组满意57例,占87.69%,组间比较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详见表2。
表2:组间接种满意度对比
组别 | 接种成功率 |
对照组(n=65) | 57(87.69%) |
观察组(n=65) | 64(98.46%) |
χ²值 | 5.849 |
P值 | P<0.05 |
2.3组间接种质量
再对组间疫苗接种者的接种质量进行对比能得到观察组的疫苗存放(91.28±6.18)分,疫苗运送(93.16±7.85)分,疫苗领取(94.17±6.05)分,疫苗接种(93.06±7.96)分,三查七对(92.87±8.54)分,而对照组的疫苗存放(81.24±5.88)分,疫苗运送(84.52±5.58)分,疫苗领取(82.26±6.03)分,疫苗接种(83.17±5.64)分,三查七对(82.29±7.36)分。再对组间疫苗接种者的接种质量参数进行对比,能得到观察组的接种质量要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P<0.05),详见下表3。
表3:组间接种质量对比
组别 | 疫苗存放(分) | 疫苗运送(分) | 疫苗领取(分) | 疫苗接种(分) | 三查七对(分) |
对照组(n=31) | 81.24±5.88 | 84.52±5.58 | 82.26±6.03 | 83.17±5.64 | 82.29±7.36 |
观察组(n=30) | 91.28±6.18 | 93.16±7.85 | 94.17±6.05 | 93.06±7.96 | 92.87±8.54 |
T值 | 9.489 | 7.233 | 11.241 | 8.173 | 7.566 |
P值 | P<0.01 | P<0.01 | P<0.01 | P<0.01 | P<0.01 |
3讨论
乙肝疫苗是防止接种者感染乙肝的主要手段。接种人员在注射乙肝疫苗后,能对接种者的免疫力进行增强,接种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机体会产生免疫系统应答,并生成乙肝表面抗体,在接触到乙肝传播途径,接种者的体内,会产生乙肝的抗体,并在体内免疫力比较高的前提下,能对病毒进行清除,避免接种者感染乙肝。在接种乙肝疫苗后,接种者体内的免疫系统能产生,乙肝病毒的抗体,而这部分抗体则能杀死侵入体内的乙肝病毒,进而能降低接种者感染乙肝病毒的情况【5】。由此可见,乙肝疫苗是当前对乙型肝炎防范的有效措施,能降低接种者感染乙型肝炎,且效果显著。但是当前我国当前乙肝疫苗新生儿的接种率相对较高,能达到97%左右,但是成人乙肝疫苗的接种率相对较低,都不能达到30%,所以针对乙肝疫苗的接种,需要做好管理工作。而且在乙肝疫苗接种时,还需要接种人本身不患有乙肝,但是在实际接种时,会有部分患有乙型肝炎的患者要进行乙肝疫苗的注射,虽然一般不会给乙型肝炎患者身体带来明显影响,但是可能引起乙肝疫苗效果减退,甚至诱发乙肝病毒病变,还可能引起过敏反应,还可能导致病情加重,所以在接种者接种时要做好管理工作。而在管理时可对预防接种管理模式进行应用,能满足乙肝疫苗的接种需求。本次研究分析预防接种管理模式在乙肝疫苗接种中的管理效果及接种成功率的影响。具体分析时择取我院近一年接种乙肝疫苗的接种人130例,按照管理模式随机分为选择常规管理模式的对照组,与在对照组基础上选择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观察组,对比2组的管理效果及接种成功率,评价预防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通过试验能得到:观察组的接种成功率为98.46%,对照组的接种成功率为89.23%,观察组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再对比两组接种人的满意度,观察组98.46%,对照组为87.69%,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再对组间接种质量进行对比,观察组的疫苗存放、疫苗运送、疫苗领取、疫苗接种和三查七对等的指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预防接种管理模式在乙肝疫苗接种中的管理效果相对较好,能提高接种质量,还能提升接种的成功率。推动乙肝疫苗接种工作能合理开展,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唐珊.大数据平台对流动儿童预防接种管理模式的作用[J].智慧健康,2023,9(24):248-251.
[2]彭瑞吟,吴建科,叶惠师.公共卫生与网格综合管理部门捆绑管理模式对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14):154-156.
[3]陈曦,杨滢,王冶,等.新冠疫苗群体性预防接种管理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22,32(02):295-298.
[4]鲍伟,刘宏新,张莉,等.社区预防接种中的无缝隙流程化管理模式应用价值[J].中国社区医师,2021,37(29):180-181.
[5]莫海峰.预防接种信息系统路径管理模式对提高儿童预防接种率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21,25(08):1151-1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