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的效果观察
摘要
关键词
新生儿;针对性护理;皮肤抓伤;管道脱落
正文
新生儿属于特殊群体,其尚未形成自主意识,且自我调节能力不足,容易在疾病的影响下,出现哭闹、焦躁不安等行为,再加上新生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期望值较高,一旦发生皮肤擦伤等不良护理事件,易引发护患纠纷,需重视新生儿护理工作,以此来保障医疗服务质量[1]。本次研究主要探讨采用针对性护理对此类患儿的干预价值,以下为研究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参与者均为新生儿,总数为80例,分组方法为随机法,对照组:年龄1h~28d(12.37±0.84d),男20例女20例;观察组:年龄最低1h,最高28d,平均12.08±0.79d;男女各有18例和22例。通过对比两组的各项资料,发现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在输液过程中优先选择足背部静脉或头皮作为穿刺部位,遵循常规操作流程,以医用胶布将吸氧导管固定在新生儿的人中部位,通过交叉粘贴的方式固定导管前端,并在其面颊部贴上一条胶布固定;由于部分新生儿需要经口置入胃管,可采取医用胶布在其下颌位置进行交叉粘贴以固定胃管,但不包裹新生儿的手部。观察组则提供针对性护理,具体为:(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与培训,帮助其掌握最新护理知识,不断提升自身操作技能与护理能力;深入分析导致新生儿发生管道脱落、皮肤抓伤等不良事件因素,并结合医院的实际状况,提出针对性改进策略,以此来提高护理服务质量;(2)合理固定输氧管,在新生儿面颊处贴上抗敏性胶带,并在更换区域均匀涂抹上石蜡油,使用半张3M静脉留置针透明敷料,固定于新生儿下唇中央部位;(3)选取2条3M粘合绵性伸缩包带,长度与宽度分别为10cm和2cm,将其裁剪成“Y”字形状,完成导管插入后,将未裁剪的一端胶布粘贴在患而右侧脸颊上,确保口角与胶布的开叉位置对齐,随后调整排气管导管的位置,并将上方胶布粘贴至对侧脸颊,依照相同的步骤,在下唇处也粘贴一片胶布;(4)定期对新生儿的指甲进行适度修剪,以降低指甲可能造成的伤害,减轻其抓伤自身皮肤的风险;将棉花球填塞进新生儿的手掌内,以增强其抓握反射的功能。
1.3指标观察及判定标准
不良护理事件,管道脱落;皮肤抓伤;其它。
1.4数据处理
数据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予以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的发生率低,差异显著,P<0.05。
表1 不良护理事件(n,%)
组别 | 例数 | 管道脱落 | 皮肤抓伤 | 其它 | 总发生率 |
对照组 | 40 | 4 | 3 | 1 | 8(20.00) |
观察组 | 40 | 1 | 1 | 0 | 2(5.00) |
x2值 | - | - | - | - | 4.114 |
P值 | - | - | - | - | 0.043 |
3讨论
新生儿科是一个风险系数较高的科室,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新生儿的机体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从而提升多种疾病的发生率,在目前新生儿疾病治疗中,临床通常实施静脉留置针输液与鼻腔导管吸氧等辅助治疗手段,然而由于新生儿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治疗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皮肤抓伤与导管脱落等问题,如果未能及时进行有效的处理,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鉴于新生儿正处于关键的发育初期,避免使用全身包裹的方式至关重要,此种做法可能导致新生儿发生焦虑与恐慌的情绪,且会影响其皮肤的自然呼吸,对肌肉组织造成损害,甚至有可能导致骨折,也不便于对新生儿的状况进行有效观察,虽然给新生儿配备手套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抓伤,但却可能对其早期触觉的发育造成影响,并影响手指神经的成长。在针对性护理实践中,通过在新生儿手掌中心填充棉球以及细致打磨其指甲等手段,能显著减少其对自身皮肤的抓伤风险,针对不同的导管置入方法,选取恰当的固定策略,有助于显著降低导管脱落的可能性,石而将蜡油涂抹在更换部位,能够有效减轻置管处的损伤,从而提高患儿的舒适感受。
总的来说,对新生儿实施针对性护理方法,可有效增强护理质量,确保治疗安全,因此值得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贾丹丹. 新生儿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22, 20 (33): 147-149.
[2]顾婷婷, 孙婷, 姚丽君. 结构性防护综合护理对新生儿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22, 28 (21): 79-82.
[3]王辉. 防抓伤综合性护理在新生儿科的应用效果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 2021, 37 (35): 128-129.
[4]赵玉玲. 护理干预对预防新生儿皮肤抓伤和管道脱落的效果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 (02): 219-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