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管理模式在预防PICC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
摘要
关键词
链式管理模式;预防效果;PICC;血流感染
正文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具有感染率低、创口小、安全、方便等优势广泛应用于临床肠胃营养、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学治疗等,尤其适用于危重群体[1]。PICC置管从周围静脉导入,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的一种置管技术[2]。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ABSI)是PICC置管过程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病情,延长住院时间,甚至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利影响,增加死亡风险[3]。置管期间为了确保导管的安全、有效和长期使用,通常需要经历化疗间歇期居家护理以及多次的维护,因此,有必要结合有效的管理措施,实现对PICC患者从置管到拔管各个环节的科学管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链式管理就是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通过明确的层级结构来组织信息流动,强调团队协作、责任明确、信息共享,实现信息传递的高效性,并根据科学的方式对其进行管理和使用,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全员参与,该管理模式在PICC置管期间具有重要的作用[4]。鉴于此,选择98例PICC患者作为本次研究样本,进一步探究链式管理模式的应用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23年1月-2024年1月98例PICC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2组,各49例,对照组男25例,女24例;年龄28-65岁,平均(44.42±2.19)岁;置入静脉:80例贵要静脉、9例肘正中静脉;置入部位:85例左臂、4例右臂。观察组男26例,女23例;年龄27-65岁,平均(44.28±2.07)岁;置入静脉:81例贵要静脉、8例肘正中静脉;置入部位:86例左臂、3例右臂。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
纳入标准:(1)PICC置管时间预计超过两周;(2)均为成年人患者;(3)资料比较完整;(4)自愿加入且能够积极配合完成量表调查;(5)患者的意识比较清晰;(6)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没有障碍。
排除标准:(1)认知功能出现严重的障碍;(2)患有严重的精神方面的疾病;(3)病情极不稳定;(4)手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5)心脏、肝脏等重要器官正常功能受到严重损害。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模式,(1)置管之前向患者及其家属普及相关知识,介绍PICC留置的注意事项,确保患者或患者家属充分了解并同意置管治疗。(2)在置管过程中,首先要认真做好手部卫生,并戴无菌手套,置管部位进行充分的清洁和消毒,减少感染风险。规范固定导管,防止脱落或移位,同时确保整个操作过程的无菌性。(3)采用视频资料、口头语言讲述等方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PICC置管相关理论知识教育,确保其真正了解和掌握置管后的维护方法。向患者强调保持穿刺处皮肤及敷料的清洁干燥、每周必须更换敷料和无针接头是减少感染风险的重要措施。(4)在患者出院之后,通过电话随访追踪康复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
观察组应用链式管理模式。(1)组建链式管理小组。由具备专业的静脉治疗护理技能静疗专科护士、静疗组长、专注于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院感科医师以及医师组建链式管理小组,每周进行一次会议探讨,处理相关问题。(2)举办静疗专科护士培训班,鼓励护士积极参加培训,明确培训的目标,同时确保每个下级医院都有一名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静疗护士联络员。(3)举办省级静脉治疗、感染预防控制继续教育培训,提升下级医院护士在静脉治疗和感染预防控制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5]。(4)与下级医院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护理会诊,下级医院在护理工作中遇到疑难病例,可向我院提出护理会诊申请,我院将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安排静疗专家进行会诊,及时解决疑难病例。(5)协助下级医院建立互联网护理服务平台、开通PICC护理门诊。(6)建立护理链。在患者住院期间合理安排静疗护士分组管理,明确其职责,确保工作质量和患者安全。出院时,建立健康档案,正确填写患者治疗方案、用药情况、置管情况等,并保管健康档案。患者出院后,我院静疗护士将患者信息包发送至患者所在县域的下级医院联络护士,下级医院静疗联络护士在接收到患者信息后,通过电话或家访等方式联系患者,提供必要指导:a.建立一个微信群作为沟通平台,每日在微信群内发布提醒信息,提醒患者及其家属观察穿刺点是否出现红肿、渗液等异常情况,注意勤洗手、保持穿刺点干燥清洁等,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给予专业性解答。b.当患者的敷料需要更换时,提前1天通过电话与患者或其家属取得联系,帮助患者预约PICC护理门诊.c.利用互联网每天固定时间开展简短而高效的交流会,强调手卫生的重要性,演示如何正确更换敷料,并强调使用无菌技术、正确连接和断开导管外接头的方法、讲解带管洗澡时需要注意的事项等知识。市区患者出院后的PICC置管管理均由我院静疗护士负责,管理措施同上。
1.3评价标准
1.3.1患者可以严格遵循标准更换无针接头、敷料,一周一次,判定为依从,反之,不依从。
1.3.2比较组间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
1.3.3统计两组患者PICC置管时间。
1.3.4患者根据在接受置管治疗期间对医疗服务的整体感受评价满意度,十分满意(>85分)、满意(60-85)分,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处理数据,X2作用是:检验计数资料,其表现形式是[n(%)],计量资料采取(±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用成组t检验,P<0.05,差异显著。
2. 结果
2.1每周更换无针接头、敷料依从性分析
观察组每周更换无针接头、敷料依从性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每周更换无针接头、敷料依从性[n(%)]
组别(例数) | 完全依从 | 不依从 |
对照组(n=49) | 40(81.63) | 9(18.37) |
观察组(n=49) | 48(97.96) | 1(2.04) |
X2 | 7.452 | 7.452 |
P | <0.05 | <0.05 |
2.2PICC相关血流感染分析
观察组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对比两组患者PICC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n(%)]
分组(例数) | 感染/例 | 感染发生率(%) |
对照组(n=49) | 5 | 10.20 |
观察组(n=49) | 1 | 2.04 |
X2 | 6.295 | |
P | <0.05 |
2.3PICC置管时间分析
观察组导管留置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时间(±s,d)
分组 | 例数 | 导管留置平均时间 |
对照组 | 49 | 42.52±4.16 |
观察组 | 49 | 37.19±4.06 |
t | 5.816 | |
P | <0.05 |
2.4满意度分析
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4。
表4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n(%)]
组别(例数) | 十分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对照组(n=49) | 26 | 12 | 11 | 38(77.55) |
观察组(n=49) | 35 | 13 | 1 | 48(97.96) |
X2 | 8.083 | |||
P | <0.05 |
3.讨论
在医院中,CLABSI是一种常见的医院感染,与医护人员的操作、护理、患者的管理等密切相关。这对患者来讲,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6]。医疗质量和安全是一个持续关注和改进的过程,针对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问题,经相关调查显示,近年来,国内二级以上医院CLABSI的发生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7],同时为了确保患者的安全,促进患者尽早康复,有必要实施综合性的干预。CLABSI是可预防的,在置管期间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CLABSI发生风险。然而常规管理模式只是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流程,缺乏针对PICC置管特点的优化和调整,虽然会在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但可能缺乏针对性和实时性,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链式管理模式首先成立了一个全程护理实施链的小组,为每个出院患者,尤其是居住地偏远的患者提供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护理指导,确保PICC导管的正常运行以及安全性和有效性[8]。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链式管理模式患者依从性更高,可能是因链式管理模式中首先组建了一个护理团队,由护理人员每周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例如,事先打电话告知患者需要更换敷料,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9]。另外对于特殊群体,尤其是老年患者,增加随访的次数,必要时进行上门服务。通过与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全面掌握患者的置管情况,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促进患者依从性的提高。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应用了链式管理模式后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更低,对这一结果进行了分析:在管理过程中,帮助下城医院建立静脉通路门诊的同时发展了“互联网+护理”的模式,并在县内进行了跨省的护理会诊,这是建立链式护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注重对下级医院护士的持续教育,特别强调在预防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方面的知识与技巧,增强其对防范风险的意识,显著提高下级医院护士的专业水平,为出院后的患者提供持续的、规范的护理和监护,以实现减少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链式管理模式患者PICC置管时间明显减短。这主要得益于该管理模式独特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方式。链式管理模式将感染医生、医院感染医生、静脉治疗专科护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传递网络,实现信息迅速、准确地传递,规范护士的操作,加强随访,对患者和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PICC置管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从而能够更好地配合医疗团队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确保置管过程的高效和准确,不仅可以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而且可以缩短置管时间[10]。患者对链式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更高,原因在于护士可以听取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意见,及时发现并解决患者的置管期间的问题,同时也让偏远地区的患者获得了规范化的护理,减少医疗费用,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提高患者利益,进一步提高患者就医体验感,有助于增进护患关系。
综上,PICC置管期间采用链式管理模式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有效预防PICC相关血流感染,减短导管留置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肖鹏飞,陈牡花,沈萍,等.早产儿PICC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的集束化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24):3744-3748.
[2] 黄亚利,刘红,周娜,等.血液肿瘤PICC置管患儿发生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3,34(03):392-394.
[3] 陶雍,毛静玉,薛嵋,等.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理,2022,22(11):1718-1721.
[4] 吴丽,余金,刘克英,等.1例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4,31(04):111-114.
[5] 牟欣萍,陶琳,符琰,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策略进展[J].华西医学,2024,39(03):494-499.
[6] 刘彩飞,刘小敏,龙卓,等.血液净化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24,31(03):45-50.
[7] 柴海云,靳叶,刘华,等.链式管理模式在预防PICC相关血流感染中的应用[J].长治医学院学报,2022,36(03):219-222.
[8] 徐晓慧,沈建媚.链式闭环质控措施在院感科工作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22):160-162.
[9] 许佳.肺癌患者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管理对策[J].中国乡村医药,2021,28(10):63-65.
[10] 陆雪春.综合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PICC相关血流感染及导管维护质量的影响[J].医疗装备,2019,32(06):172-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