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质量控制工作在尿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苏斌

山东颐养健康集团新汶中心医院 山东泰安 271219

摘要

目的:深入探索前质量控制工作在尿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应用效果与价值,希望能将所研究理论应用至临床实践中,保障患者诊疗质量。方法:择选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开展对比实验,取该时间段院内进行尿常规检测的260例患者为临床样本,采用系统抽样方式对其进行组间划分,每组归入(n=130),将实施常规方法检验的小组设定为参照组(2022.1-2022.12月),将针对样本进行分析前质量控制处理的小组设定为研究组(2023.1-2023.12月),整理归纳不同干预策略下的相关数据指标,比对两组体液样本不合格率、检验满意度。结果:相较于参照组,研究组各项指标更具理想性,总不合格率为3.85%,检验满意度为96.20%,显优参照组23.80%、83.10%,实施统计学分析P值可见<0.05,具备可比性。结论:在尿常规临床检验中,将前质量控制工作完善,既能减少样本不合格率,促进检测准确率提高,同时还能有效提升检测满意度,引用价值显著。


关键词

前质量控制工作;尿常规临床检验;应用价值

正文


操作简单、报告快速、无损伤、无不良反应,上述词汇均是对尿液常规检验的形容,尿液常规检验是疾病诊断过程中极为重要和常规的检验项目,被列为医学检查“三大常规”项目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先进检测仪器被广泛应用,使检测精度、检测效率均得到了极大提高,但在尿液采集的过程中极易出现问题,使测定精度受到严重影响[1]。为此,本文拟定《前质量控制工作在尿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应用价值分析》为题,展开分析评定,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归纳样本260例,均为院内接受尿常规检测的患者,归纳时间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分组基准:系统抽样法,参照组与研究组分别划入(n=130); 资料细化:参照组:男女占比:7852;年龄涉及范围:21--65岁,均值处于(53.02±4.28;研究组:男女占比:7159;年龄涉及范围:22--64岁,均值处于(52.17±4.39岁,基线资料P>0.05

1.2护理方法

1.2.1 参照组:本组患者仅按照检验科相关规章制度实施检测,未实施前质量控制。

1.2.2 研究组:在本组患者中,对样本进行分析前质量控制处理,具体内容包括:⑴ 宣教:在患者采集尿样前,检测人员需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形式,为患者普及尿常规检测目的、样本留取方法、留取-送检时间及相关注意事项。同时以提问的形式,明确患者对尿样本采集方法的了解程度,并对其不足之处,错误认知进行纠正和补充,以充分保障取样质量[2]⑵环节控制:加强对尿检样本分析前每个环节的质量控制,如:采集、运送、接收、退回等。具体实施方案,要求医师严格按照申请单要求,将每项内容填写清楚;样本采集前,检验人员再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对其讲解相关注意事项;由检验科统一分发尿样本盛放容器,遵循无菌干净原则;接收样本时,检验人员需认真核对患者信息,仔细观察尿样本性状、外观、采集量,针对不符合要求的样本,立即退回,并将不合格原因及改进策略告知于患者,指导其重新采集[3]⑶前质量控制制度制定:结合院内及检验科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针对性强的控制制度,并规定医务人员严格执行。另外,定期对检测人员、医护人员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考核,以此提升其专业水平,保障样本检测质量;再有,要求检验人员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并通过定期抽检的形式对工作质量进行监督,通过每月绩效考核挂钩的形式,增强整体责任意识[4]

1.3观察指标

分析观察两组在体液样本不合格率、检验满意度方面的差异表现。

1.4统计学方法

SPSS26.0系统实行专业分析,当中计量数据计均数±标准差,两组差别比照运用t、 x2检测,计数数据运用百分率(%)代替,若两组对照结果表明P<0.05,则说明实验价值显现。

2结果

不同干预策略的开展,均对患者影响作用积极,但研究组所获效果更加显著(P<0.05),见表一:

         表一 两组样本质量不合格率比较

组别

采集量少

样本受污染

盛放容器不当

采集时间不对

送检时间太长

样本容器无标签

总发生率

检验满意度

参照组n=130

6

4.62)

5

3.85)

2

1.54)

5

3.85)

6

4.62)

7

5.38)

31

23.8)

108

83.1)

研究组n=130

1(1.67)

1

1.67)

0

0.00)

1

1.67)

0

0.00)

2

1.54)

5

3.85)

125

96.2)

3讨论

研究发现:分析前开展质量控制是一项关键且有效的举措。对样本采集的每个环节实施质量,包括采集标本前为患者提供知识宣教,告知其采集时间,以达到控制样本质量的目的;完善质控管理制度,可更进一步的保证样本质量;对实验室的质控管理,涵盖:认真核对患者基本信息,迅速送检采集标本,2h内完成检验,以及对病理性标本实施特殊标记,均可使最终诊断合格率有效提高;另外,加强对检验科医护人员的定期培训、定期考核,能够切实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与工作准确性,本次研究也以充分数据验证了此观点,该方案值得肯定与赞许[5]

综合上述可得结论:于尿液常规检验前开展质量控制可有效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切实提高检验合格率,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参考依据,开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张瑜王凯.在尿常规临床检验中应用分析前质量控制措施的临床效果[J].实用检验医师杂志 . 2023 ,15 (02) 查看该刊数据库收录来源155-158. 

2】袁秀.尿常规临床检验应用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 2022 ,20 (27) 查看该刊数据库收录来源109-111. 

3】邓先平.尿常规临床检验应用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 . 2021 ,28 (12) 查看该刊数据库收录来源150-153. 

4】黄艳芳.前质量控制在尿常规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及对准确性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 . 2021 ,21 (04) 查看该刊数据库收录来源677-679. 

5】于涛.尿常规临床检验应用分析前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 . 2020 ,18 (03) 查看该刊数据库收录来源2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