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希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化疗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摘要
关键词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奥希替尼靶向治疗联合化疗;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影响
正文
从目前的癌症种类看来,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概率相对较高,通常会在肺泡上皮以及支气管腺体内部位发病,属于临床治疗期间较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在初期的发病阶段,因为该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够特殊,绝大部分患者只有在疾病发展到中晚期之后方能够确诊[1]。在这种状况下,手术治疗的时机已经完全错过,也正因如此。患者在五年期内的生存概率相对较低。在传统医学背景下,非小细胞肺癌始终是以化疗作为主要方法,虽然肿瘤细胞的生长行为能够得到有效的抑制,但预后效果相对较差,患者的生存时间和预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当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加持下,非小细胞肺癌从之前的组织治疗方法逐渐转变为分子驱动治疗方法。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病期间,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需要对其活动进行限制[2]。奥希替尼作为典型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抑制剂,表现出明显的高选择性以及不可逆特征,意味着下游细胞的信号传导能够受到明显的抑制,患者的生存时间有所延长[3]。药物靶向治疗与化疗联合应用的方法能够全面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且化疗药物应用的不良反应也能够得到有效的控制。基于此,本文就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期间,奥希替尼靶向治疗与化疗联合应用对于肿瘤标志物以及细胞因子表达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
1、研究一般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80位患者均来自本院研究时间阶段内收治的确诊为晚期非小细胞癌的患者群体。研究人员以患者入院治疗的时间顺序差异为基础,将其平均分为普通组、对比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具体如表1所示。研究人员在综合对比患者诸如性别、年龄等各项资料后发现,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差异不够明显(P>0.05)。
表1 患者一般性资料
研究小组 | 男:女 | 年龄(岁) |
普通组(n=40) | 20:20 | 49~70(61.65±3.14) |
对比组(n=40) | 22:18 | 50~79(62.17±3.54) |
X2 | 0.735 | -0.723 |
P | >0.05 | >0.05 |
入选标准:一是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完全符合目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诊断标准要求。二是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已成年且最大年龄不超过80周岁。三是患者自身的精神和意识状态始终保持正常,能够与医护人员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四是患者首次接受有关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
排除标准:一是患者除了晚期肺小细胞肺癌之外,伴随有较为严重的脏器、血液以及免疫系统疾病。二是患者自身的精神和意识状态存在异常,无法在治疗期间与医护人员主动进行沟通和交流,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差。三是患者在临床治疗期间存在严重并发症,对于疾病治疗效果也产生明显影响。
1.2方法
普通组40位患者则是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期间接受常规的奥希替尼药物靶向治疗方法,研究中使用的奥西替尼由AstraZeneca AB制造,国药准字为H20170167,临床治疗期间的单次药物口服数量为80毫克,每天口服一次。
参与本次研究的40位对比组患者则需要奥希替尼口服治疗为基础添加化疗治疗方法。治疗的第1天需要利用培美曲塞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培美曲塞注射液由四川汇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同时,在第1天和第3天也需要为患者使用顺铂注射液(诺欣),两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分别为500mg/㎡以及75mg/㎡。一个疗程为21天,两组患者需要接受4个疗程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一是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标志物变化。本次研究观察的肿瘤标志物包括了血清糖链抗原 125、细胞角蛋白19以及癌胚抗原。在肿瘤标志物对比检测期间,需要患者在晨起空腹状态下,由医护人员采集5毫升静脉血液,并利用全自动生化液的离心处理方式进行初步的样本处理,同时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进行分析以及研究。
二是对比两组患者的细胞因子变化。医护人员需要在患者晨起空腹状态下采集5ml的静脉血液,利用全自动生化仪器以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于内皮生长因子具体水平进行检查
三是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效果。医护人员选择利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作为主要的工具,合理判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如果患者在癌细胞完全消失的前提下,持续时间已经超过4w,并且没有出现全新的癌细胞则代表治疗显效。如果在临床治疗期间,患者的癌细胞组织缩小体积超过50%,并且这种现象的持续时间超过4w,意味着治疗有效。如果患者的癌细胞出现了增加的现象,或者是产生了全新的癌细胞,则代表本次治疗无效。
1.4研究数据统计学处理
研究人员选择利用SPSS 26.0软件完成本次研究对象的统计学处理工作,计量资料利用(±s)、t表示、检验,计数资料利用[n(%)]、X2表示、检验。P<0.05代表两组患者的研究数据有着明显差距。
2、研究结果
2.1患者肿瘤标志物变化
对比组患者在采取奥希替尼药物靶向及化疗联合治疗方法之后,三项肿瘤标志物数据相较于普通组明显降低(P<0.05),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措施。
表2 患者肿瘤标志物数据
研究小组 | 细胞角蛋白 19( μg /L) | 血清糖链抗原 125( U/ml) | 癌胚抗原( ng /ml) |
普通组(n=40) | 1.87±0.26 | 33.65±4.76 | 4.27±0.76 |
对比组(n=40) | 1.32±0.25 | 30.15±3.12 | 3.01±1.02 |
t | 6.347 | 6.035 | 7.934 |
P | <0.05 | <0.05 | <0.05 |
2.2患者细胞因子变化
对比组患者在联合接受化疗以及奥希替尼靶向药物治疗方法之后,其细胞因子水平相较于普通组明显下降(P<0.05),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患者细胞因子变化
研究小组 | 内皮生长因子(ng /L) |
普通组(n=40) | 223.65±38.35 |
对比组(n=40) | 136.57±33.65 |
t | 45.346 |
P | <0.05 |
2.3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对比组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有效率已经达到了95.0%,相较于普通组患者明显提升(P<0.05),具体数据如表4所示。
表4 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小组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率 |
普通组(n=40) | 16 | 18 | 6 | 34(85.0) |
对比组(n=40) | 20 | 12 | 2 | 38(95.0) |
X2 | 12.587 |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总结
在现代医学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癌症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生理安全的头号杀手,并且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较高,通常会在肺泡上皮这类位置出现。即便非小细胞肺癌属于典型的高发恶性肿瘤疾病,但其肿瘤细胞的生长以及增殖速度相较于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较为缓慢,意味着在疾病发展的初级阶段,临床症状表现不够明显,患者在确诊疾病时,病灶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转移现象,使得疾病的愈后效果明显降低。
现代医学普遍认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原因与吸烟、职业环境接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如果患者长时间处于辐射环境下,癌症的发生概率也会有所提高,如若患者患有肺结核或者支气管扩张症这类疾病,在持续慢性感染的过程中支气管上皮会出现鳞状上皮导致癌变,但这种现象较为少见。在非小细胞肺癌进入晚期阶段之后,因为癌细胞会向身体其他部位转移从而带来较为明显的症状表现,向脑部转移的临床症状表现是以头晕、头痛、颅内压增高为主,如果出现了向肝脏区域转移的现象,则会出现右上腹胀痛不适这类问题。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期间,化疗也是常用治疗方法,缓解率能够达到50%,患者的生存率得到了明显提升[4]。但在化疗治疗期间,这种方式不仅会杀死肿瘤细胞,也会对患者体内原有的正常组织细胞产生影响,从而带来较为明显的不良反应。非小细胞肺癌在初期的发展阶段。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是以胸部的隐性疼痛和闷痛为主,并且与呼吸的关系也不够明确,同时在患者胸部位置的毛细血管破损时会出现小量出血的问题,部分患者会因为痰中有血而去往医院就诊。在该疾病进入晚期阶段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会变得十分明显,是以体重减轻、疲乏、食欲下降、呼吸困难、咳嗽等为主,但在进入这一阶段之后,患者的疾病临床痊愈可能性较低,只能够尽力的提高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限。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临床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期间,靶向药物能够在直接阻断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基础上,对于肿瘤细胞的增殖以及迁移行为进行抑制,药物对于患者体内正常细胞的损伤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5]。在晚期非小细胞癌临床发展的过程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是其中的主要驱动基因,并且在突变之后,信号通路能够被全面激活,逐渐生成肿瘤新生血管,意味着肿瘤细胞增长速度明显加快[6]。奥希替尼作为现代临床医疗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新型药物,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敏感突变进行选择性抑制,并且能够与突变基因催化域ATP位置进行不可逆的结合,使得下游信号通路活化被完全阻止,肿瘤细胞增殖现象能够得到抑制。通过分析本次研究数据不难发现,对比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相较于普通组明显提升(P<0.05),这也代表在非小细胞肺癌在进入晚期阶段之后,利用奥希替尼靶向结合化疗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是为奥希替尼在进入人体之后能够针对信号通路传导进行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行为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生长速度明显降低,肿瘤细胞也会逐渐凋亡。
在现代医学临床治疗期间,为了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发展状况全方位进行评估,通常都会对于肿瘤标志物这项指标进行研究。通过本次研究数据看到患者在接受奥希替尼靶向与化疗联合治疗之后,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数据相较于普通组明显降低(P<0.05),主要是因为奥西替尼在进入人体之后能够针对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信号通路产生直接作用,血管内皮的细胞也会逐渐进入凋亡状态,意味着肿瘤的进展状况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现有的医学研究结果也认为奥希替尼靶向与化疗联合治疗方法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治疗期间能够有效地改善肿瘤标志物水平[7]。
总而言之,在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治疗过程中,奥希替尼靶向治疗和化疗联合方法可以有效抑制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提升,内皮生长因子明显减少,治疗效果有所提升,可以将其作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首选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周素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效果与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22,29(33):73-75+79.
[2]眭玉霞,庄敏,黄桂,等.靶向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因素分析[J].海峡药学,2022,34(11):107-109.
[3]陈靖宇,张欢,夏杨晨,等.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J].肿瘤预防与治疗,2022,35(09):800-811.
[4]郑秋香,赖佛宝,陈志勇.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J].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学报,2022,43(09):692-696.
[5]张京莉,郑志慧,杨连任,等.甲磺酸奥希替尼一线与序贯治疗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2022,24(04):277-279.
[6]郭莹,高天慧,赵孟阳,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与免疫疗效的关系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22,20(09):1462-1465.
[7]袁菱玲,赵君慧.驱动基因阴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维持治疗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22,30(16):3037-3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