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合作模式下的综合护理对降低 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多学科合作;综合护理;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正文
ICU收治患者大部分病情危重甚至影响到呼吸功能,因此呼吸机机械通气是应用频率较高的辅助手段,在期间由于微生物侵入、气道湿化和清洁障碍、免疫功能受损等原因极其引发各种并发症,又以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最为常见[1],对患者的治疗、康复以及生命安全都有消极影响,因此对ICU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如何采取措施以降低各种并发症风险是临床的重要课题[2]。常规护理侧重点是在于保障患者顺利完成各项ICU治疗操作,而对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缺乏预见性和针对性,在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后才对症处理,存在滞后性且未必能够及时干预。多学科合作理念是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合理协调多科室专业人员来达到护理方案全面性、有效性,遵循医学循证原则[3],促进患者康复。本院近年来对ICU收治机械通气治疗患者给予多学科合作理念指导下的综合护理干预,在保障治疗和康复方面都取得良好成效。现将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本院ICU科室收治的400例患者资料及护理措施数据整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21年7月至2023年7月本院ICU科室收治的40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分析对象,按照收治时间顺序,将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200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收治的200例机械通气患者作为观察组。对进行分组后患者基线数据组间分布情况,请见:对照组患者200例,男性118例,女性82例;年龄在31~84岁间,平均为(46.52±2.58)岁;原发病包括80例呼吸道疾病,71例神经系统疾病,49例心血管疾病。观察组患者200例,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在32~82岁间,平均为(46.71±2.61)岁;原发病包括78例呼吸道疾病,69例神经系统疾病,53例心血管疾病。两种护理辅助干预方案患者经对基线数据分析后提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立项、内容及流程等均与《赫尔辛基宣言》相关内容符合。
纳入标准:①年龄超过18岁;②符合ICU科室收治标准;③接受治疗干预时间超过48h;④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措施支持;⑤具备能够配合本研究医护措施的意识以及行为能力;⑥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缺失;②合并有重要脏器如心脑肝肾等功能障碍或者器质性病变;③合并血液系统或者免疫系统疾病;④合并恶性肿瘤疾病;⑤病情所需要长时间接受镇静剂、肌松药干预;⑥依从性低;⑦放弃治疗。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治疗期间配合以下护理措施,包括为患者提供机械通气支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药物治疗,定期翻身以及口腔清洁护理,保证机体得到充足的营养支持。在提供各项护理措施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如果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进行对症处理。
观察组:采取多学科合作模式下的综合护理干预,包括:(1)成立多学科协作团队:团队成员包括护士长、责任护士、营养师、心理咨询师、呼吸科医生,共同探究ICU机械通气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高危因素以及患者康复需求,制定护理方案、组织实施并跟进效果,针对效果做出评价,衡量措施的正确性,并进行调整并进行调整。(2)护理措施:①调整体位:将患者定位于半卧位或者30度至45度的头抬高位,有助于减少胃内容物的反流和误吸的风险。②口腔护理:使用洗必泰漱口液、冲洗式牙刷进行口腔护理,每4小时至6小时进行口腔护理,包括用温盐水清洁口腔和牙齿,以及定期更换湿润口腔的护理纱布。③呼吸机管道和设备的清洁: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及时清理呼吸机管道积水,积水杯水不应超过1/3杯,每周更换1次或随脏随换,每天更换湿化器湿化液,使用一次性痰液收集袋,每天更换1次,每天呼吸机物表清洁消毒2次,以减少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同时,保持呼吸机管道的闭合状态,避免污染。⑥防止误吸:尽量减少气管插管和气囊压力引起的气道黏膜损伤,定期检查气囊的充气压力和插管位置,避免误吸的风险。④气管插管管理:固定胶布及固定带每天更换一次或随脏随换,每天评估气管插管留置的必要性,尽早拔除气管插管,避免过渡留置提升VAP的发生几率。气管插管气囊压力维持在25cmH20-30cmH20,用气囊测压仪每4h监测气囊压力1次,防止因气囊压力过低引起分泌物的反流和误吸或因气囊压力过在引导气道粘膜损伤,提升舒适度。⑤皮肤护理: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和干燥,定时翻身变换体位,保证减压的有效性,防止压力性损伤的发生。及时清理大便,使用皮肤润肤剂,防止失禁性皮炎的发生。⑦营养支持:尽早提供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病情、机体营养评估、爱好等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措施,早期提供肠内营养,如病情危重,不宜肠内营养者,可使用全静脉营养,同时选择合适的营养和能量物质,在满足患者消化吸收和营养状态的前提下确保机体的正常运行。⑧病房管理:制定严格的病房管理制度,医务人员ICU管理要求做好手卫生、严格落实ICU消毒隔离制度,同时,严格落实家属探视制度,防止院内感染暴发;循消毒隔离操作原则,确认隔离防护用品的穿戴规范,限制探视陪护人员。定期做病房医院感染质量检查,旨在了解病房用品、环境的消毒质量及科室消毒隔离措施落实情况,改进质量措施,防止院内感染或减少院内感染。
1.3观察指标及标准
(1)记录两组患者ICU治疗期间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事件例数。
(2)记录两种护理模式下患者使用呼吸机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
(3)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功能:在干预2周时间后对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呼吸频率、浅快指数情况进行检测记录并比较。
(4)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记录两组患者在医护干预过程中,发生血压降低、回心血量下降例数并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呈正态分布者表达形式(均值±标准差)(),组间比较使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表达形式百分率(%),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用非参数检验,结果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组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期间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数为13例,发生率6.50‰,低于对照组患者发生例数28例,发生率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14,P=0.013)。
2.2组间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请见表。
表1 两种护理干预模式下老年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比较(d)
例数 | 机械通气时间 | 住院时间 | |
对照组 | 200 | 21.36±4.36 | 8.51±2.35 |
观察组 | 200 | 15.36±3.85 | 5.36±1.36 |
T | - | 14.563 | 16.407 |
P | - | <0.001 | <0.001 |
2.3组间呼吸功能情况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氧合指数、呼吸频率、浅快指数高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请见表。
表2 两种护理干预模式下老年重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呼吸功能检测比较
组别 | 例数 | 呼吸频率(次/min) | 氧合指数(mmHg) | 浅快指数(L/min) |
对照组 | 200 | 20.27±4.35 | 162.52±13.78 | 119.36±25.36 |
观察组 | 200 | 28.35±5.47 | 171.69±13.58 | 138.36±21.85 |
T | - | 16.350 | 6.703 | 8.026 |
P | - | <0.001 | <0.001 | <0.001 |
2.4组间并发症情况
观察组患者出现血压降低、回心血量下降并发症的例数低于对照组患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请见表。
表3 两种护理干预模式下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事件比较(n/%)
组别 | 例数 | 血压降低 | 回心血量下降 | 发生率 |
对照组 | 200 | 10(5.00) | 8(4.00) | 18(9.00) |
观察组 | 200 | 4(2.00) | 3(1.50) | 7(3.50) |
X2 | - | 5.162 | ||
P | - | 0.023 |
3 讨论
临床收治重症患者大多数需要展开呼吸机治疗,在建立人工气道的时候会导致患者机体的免疫能力、抗菌能力下降,上呼吸道难以发挥预期的气体净化效果,加上原发重症疾病影响,对于ICU收治应用机械通气干预患者在关于预防各种并发症风险的护理要求相对更高[4]。
本研究展开的目的在于了解对ICU收治患者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展开基于多学科协作理念所制定的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效果,并与常规护理模式患者相比较,在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事件、呼吸机使用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呼吸功能检测评价优于对照组,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了多学科协作理念下为患者应用的综合护理在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促进康复方面良好正面意义,究其原因可能和以下几个方面有关:首先通过多学科的合作,可以进行全面的患者评估,包括呼吸功能、免疫状态、口腔卫生、皮肤状况等方面,这有助于识别患者的感染风险因素和特殊需求,制定个体化的预防措施[5-7]。其次多学科协作可以提供专业指导和监测,确保呼吸机的正确设置和使用,包括气囊充气压力、插管方法、呼吸机参数等,医生、护士和呼吸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可以共同监测患者的呼吸功能、氧饱和度和气道分泌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8]。多学科协作模式不仅是对患者有干预影响,对于医护人员也有指导作用[9-10],做好病房隔离划分,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检测环境的消毒效果及增加隔离措施落实情况,全面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可知在目标导向下的细致化护理更加重视针对性的预防,从“如何处理”的被动下转换为主动的“如何控制”[11-12],全面保障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安全性,这在组间各项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比较能够得到验证。
综上所述,为ICU收治机械通气治疗患者开展多学科合作模式下的综合护理干预,对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改善呼吸功能,保障治疗安全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解晓燕,张贵梅,黄怀蕊. 前馈风险控制的精细化护理干预对ICU机械通气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2,28(12):100-103.
[2] 张洪涛,吴玲玲,郭贤惠,等. 基于人工气道气囊压力监测的综合性护理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2,41(18):3265-3269.
[3] 刘晓玲,蔡丽碧,吴文娟,等. 集束化护理对ICU经口气管插管患者机械通气期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5):61-63.
[4] 亓田,杨新华,雷媛.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的危险因素及目标性集束化护理的应用和优化[J]. 齐鲁护理杂志,2021,27(15):78-80.
[5] 董娟,邢虹. 联合使用双氧水和碳酸氢钠进行口腔护理对预防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应用观察[J]. 贵州医药,2022,46(10):1660-1661.
[6] 于秀勤,赵杨,时春焱. 集束化护理对急诊重症监护室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22,19(27):162-165.
[7] 邵明珠,韩燕. 不同口腔护理方式在预防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1,40(22):4130-4133.
[8] 杨丹,许敏丹,钱宇强. 基于MDT模式的早期康复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4,5(2):178-180,184.
[9] 陶迁,马萍萍,江黎明,等. 基于多学科协作的镇静和镇痛集束化护理对ICU机械通气患者谵妄和转归的影响[J]. 临床与病理杂志,2023,43(4):819-826.
[10] 朱启柱,刘兰,易娟,等. 多学科协作临床康复一体化模式下早期肺康复治疗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 中国医学创新,2023,20(2):140-144.
[11] 黄艳青,黄惠桥,郭翠莲. 多学科协作模式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效果观察[J]. 医药前沿,2023,13(2):105-107.
[12] 邵姗姗,李海军,苏万鋆. 预见性护理对心胸外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呼吸机耐受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 山西医药杂志,2020,48(11):1455-1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