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皮针扩皮法联合加压包扎在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效果研究
摘要
关键词
破皮针扩皮法;加压包扎;PICC置管术
正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主要应用在长时间接受静脉输液治疗以及化疗的肿瘤患者之中,该项操作能够有效避免患者反复的穿刺治疗,杜绝化疗药物外渗所产生的危害性,能够对血管起到保护作用,在临床上呈现出操作安全、创伤小以及放置时间更长的优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使用[1-2]。而随着临床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PICC穿刺技术从最开始的盲穿发展到现在大量使用超声引导下开展PICC置管术治疗,但是在B超引导下所开展的置管治疗,在送入穿刺鞘的时候需要使用破皮刀完成扩皮操作,该操作会对血管、淋巴管、神经造成损伤,出现穿刺点渗血或渗液情况,并且临床发生局部渗血、渗液的概率较高,而此前并没有有效解决该情况的方式[3-4]。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在使用破皮针扩皮法与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联合作用下,对实施PICC置管患者的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2月在我科B超引导下行 PICC 置管的患者100例,将2020年-2021年6月使用常规破皮刀进行扩皮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将2021年7月-2022年12月采用破皮针扩皮法联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的病例分为观察组,各组50例,且均为女性;见表1,患者的一般资料未见差异(P>0.05)。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组别 | 例数 | 穿刺部位 | |
左贵要静脉 | 右贵要静脉 | ||
观察组 | 50 | 45 | 5 |
对照组 | 50 | 44 | 6 |
t/x2 | 0.102 | ||
P | 0.749 |
为恶性肿瘤且需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且符合PICC置管要求;(4)凝血功能正常;(5)置管前3天问使用抗凝药物。
排除标准:(1)PICC置管盲穿的患者(2)凝血功能异常;(5)置管前3天使用过抗凝药物;(3)配合度低;(4)出院后失访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破皮刀进行扩皮,通过B超对患者的静脉情况进行观察,选择显影条件较理想的静脉作为穿刺静脉,在确定穿刺点之后,在该部位上方扎上止血带,为患者提供常规的消毒铺巾操作,使用B超再次完成定位,使用穿刺针穿刺,在出现回血后,送入导丝,操作者需要一手固定导丝,一手使用扩皮刀垂直于患者皮肤,刀背紧贴导丝,刀尖沿着导丝以2°角刺入皮肤,纵向完成扩皮,扩皮的深度在0.2cm左右,扩皮完成后见插管鞘顺延导丝方向,缓慢旋转并适度推进,将导丝撤出,并将导管缓慢送入到血管之中,体外保留5-6cm的长度。完成置管后,使用无菌纱块对折两次后覆盖穿刺点,并用HP敷贴妥善固定建立无菌区域。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接受破皮针扩皮法联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B超引导下置管操作步骤与对照组一致,但在扩皮时,该组患者使用巴德导管包内18号专用破皮针,将其套在导丝外面,沿着导丝的走向,将针头以斜面状态送入皮中,停留2秒之后将穿刺针退出。在完成置管之后,采用无菌纱块对折两次后覆盖穿刺点,用HP敷贴妥善固定建立无菌区域,并使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24小时取下。
1.3 观察指标
(1)渗血情况:根据局部渗血渗液浸湿纱布后的情况进行判断:纱布没有出现渗血的情况,此为0级;存在少量的渗血情况,纱布的表明能够有一定的渗血迹象,面积<0.5cm2,此为Ⅰ级;纱布上出现了中量的血迹,但是血迹的面积处于0.5-1cm2的范围内,此为Ⅱ级;纱布上能够有明显且大量的渗血迹象,渗血面积>1cm2,此为Ⅲ级。评估时间段为置管后24小时、72 小时穿刺点渗血渗液的情况,同时对出院后的患者进行随访,记录患者7天内、14天内渗血、渗液的发生率。
(2)疼痛程度: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总分值为10,高的分对应严重疼痛程度。
(3)满意度:使用自制满意度调查表,等级按照分值不同,划分为了非常满意、满意以及不满意三个层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x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渗血情况
表2所得,置管后24与72小时的渗血情况均相对更低的为观察组(P<0.05)。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渗血情况(±s,cm2)
组别 | 例数 | 置管后24小时 | 置管后72 小时 |
观察组 | 50 | 3.58±1.05 | 2.01±0.15 |
对照组 | 50 | 6.24±3.25 | 2.36±0.18 |
x2 | 5.507 | 10.562 | |
P | 0.000 | 0.000 |
2.2 对比两组患者的7天内、14天内渗血、渗液的发生率
表3所得,置管后7天、14天内渗血、渗液情况的发生概率均更高的为对照组(P<0.05)。
表3 对比两组患者的7天内、14天内渗血、渗液的发生率[n(%)]
组别 | 例数 | 7天内发生率 | 14天内发生率 |
观察组 | 50 | 5(10.00) | 1(2.00) |
对照组 | 50 | 16(32.00) | 8(16.00) |
x2 | 4.573 | 5.982 | |
P | 0.032 | 0.014 |
2.3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
表4所得,扩皮后即刻以及置管后的24、72h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更强烈的为观察组(P<0.05)。
表4 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s,分)
组别 | 例数 | 扩皮后即刻 | 置管后24小时 | 置管后72 小时 |
观察组 | 50 | 3.58±0.85 | 1.63±0.38 | 1.11±0.21 |
对照组 | 50 | 4.63±0.97 | 3.36±0.69 | 2.51±0.67 |
t | 5.756 | 15.529 | 14.099 | |
P | 0.000 | 0.000 | 0.000 |
2.4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
表5所得,获得高满意度的为观察组(P<0.05)。
表5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n(%)]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满意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观察组 | 50 | 26(52.00) | 22(44.00) | 2(4.00) | 48(96.00) |
对照组 | 50 | 18(36.00) | 19(38.00) | 13(26.00) | 37(74.00) |
x2 | 9.490 | ||||
P | 0.002 |
3 讨论
PICC置管在临床上主要被应用在对患者的长时间输液治疗中,同时也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化疗,因为该项操作在临床实施过程之中,能够避免对患者反复实施穿刺针的穿刺操作,有效避免化疗药物发生外渗所导致的危害,能够对血管产生保护作用在临床有着非常显著的特征,也因此得到了广泛使用[5]。但是随着临床对于PICC置管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临床上大部分的患者均开始接受B超引导下的PICC置管术治疗[6]。因为在选择上臂静脉置管的情况下,在穿刺成功之后,需要为患者实施扩皮操作,将患者的皮肤入口扩大,将微插管鞘置入其中,并固定好相应导丝,退出针芯与导丝,将导管均匀缓慢的送入到预期测量的部位[7]。但是在扩皮的过程之中会对患者的组织结构造成伤害,使得毛细血管发生破裂现象,从而发生局部的渗血,所以在临床上需要选择更为有效的扩皮方式。
就目前而言,临床常规会为患者提供巴德4Fr穿刺包里所配备的常规破皮刀开展扩皮操作,在使用破皮刀的情况下,能够深入到患者的真皮层与皮下组织部位,更加容易将真皮层的血管以及纤维结缔组织切断[8]。这对于临床初学者而言,并不能良好掌握该项操作技巧,在扩皮的过程之中会出现扩皮范围过小、深度过浅的情况,导致送鞘操作失败,而当扩皮范围过大、过深的情况下,这会加重患者的疼痛感受,并使得患者穿刺口发生渗血渗液情况,若不能掌握好扩皮的角度,也可能会将导丝切断,并且渗血发生的概率较大[9]。而在本次研究的过程之中,为患者提供了18号专用的破皮针完成扩皮操作,该器械对患者造成的皮肤破损程度较低,能够降低患者穿刺口发生渗血渗液的情况,减轻患者置管期间的疼痛感受,并且该项器械的使用,不会对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造成影响[10]。而在完成置管后,为患者提供加压包扎干预,在弹力绷带的作用下,能够有效预防PICC置管术后出血现象[11]。这是因为弹性绷带拥有较理想的伸展度,能够对局部情况适度压力大小进行调节,同时该绷带的透气性较高,顺应性更强[12]。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患者固定,能够降低置管后所出现的不适感,并且可以重复使用,患者接受度更高。
综上所述,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破皮针扩皮法联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干预,能够降低患者穿刺部位渗血、渗液的情况,疼痛程度更低,患者对于临床医护操作满意度更高。
参考文献
[1]陈亚玲,冯春艳,何苗苗. 改良扩皮法在赛丁格PICC置管技术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3,36(10):1748-1750.
[2]梁媛媛,岳薇,韩雪,等. 不同扩皮方法对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影响比较[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4):664-667.
[3]李沛. 风险管理护理模式对乳腺癌行PICC治疗患者并发症、护理质量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23,42(8):1497-1501.
[4]任国平,赵利,何华. 改良包扎法在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淋巴管渗液处理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 医药前沿,2022,12(2):91-93.
[5]马巍梅, 粟春晓, 张艳君. B超引导下插管鞘内鞘扩皮在行PICC置管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6):33-36.
[6]张秀娟. 超声引导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24):4358-4359.
[7]刘齐芬,刘兴玲,张淑珍,等. PICC隧道针及皮下隧道建立方法的改良及应用[J]. 中华护理杂志,2022,57(5):532-535.
[8]王鹤锦,何金爱,贺金薇,等. 三种扩皮法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8):37-41.
[9]陆叶,俞瑞娟,董文平. 血管鞘钝性分离联合微小切口技术在PICC置管中的应用研究[J]. 当代护士(下旬刊),2022,29(5):112-114.
[10]谭俏红,凌健丹. 超声引导联合腔内心电图技术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17):88-91.
[11]唐英姿,陈丽仙,张忠芳,等. 改良PICC置管法联合床旁B超定位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上肢导管置管中的应用研究[J]. 微创医学,2023,18(2):262-264,267.
[12]范菊红,谢珺,裘学,等. 七氟烷吸入麻醉与水合氯醛灌肠在儿童B超引导下置入PICC的效果对比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16):2470-24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