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机体营养状况及生存状况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王青 张倩

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胃肠外科 215400

摘要

目的:研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干预对胃癌患者术后机体营养状况及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4年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根治处理的胃癌患者80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实行组别(40例/组)设计,对照组予以基础性干预,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干预条件开展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干预,对比两组的机体营养状况、生存状况以及患者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3项机体营养指标(总白蛋白、血红蛋白及前白蛋白)检测值对比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干预后,观察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各项目(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及社会功能)得分对比对照组均更低(P<0.05)。观察组患者评价(即总满意度95.00%)相比对照组(80.00%)更高(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的机体营养状况与生存状况,并得到更多患者的高度评价。


关键词

胃癌;行为转变理论;营养干预;机体营养状况;生存状况

正文

 

    胃癌是指在胃黏膜上皮发病的一类消化道肿瘤,属于恶性病变,患病率在我国相对较高,仅次于肺癌[1]。外科手术是目前处理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但术后患者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甚至因此影响其康复进程[2]。故而对于胃癌手术患者,适当的营养干预指导也至关重要。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干预是一种结合了行为转变理论、营养干预二者特点的护理模式,能够逐步引导患者建立起健康、科学的营养摄取意识与行为,最终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3]。本研究结合20223-2024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根治处理的80例胃癌患者资料,重点分析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干预在胃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具体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观察对象选择20223-20241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根治处理的80例胃癌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系统检查,符合胃癌判定标准[4]②预计存活期超过6个月;③知悉、同意入组此次临床试验。排除标准:①癌症发生转移者;②需长期卧床者;③并发其他严重脏器系统问题者;④伴严重精神、认知问题者。依据随机数表法实行组别(40/组)设计,对照组男25例,女15例,年龄段42~7253.24±6.57)岁;癌症分期:33例为Ⅰ期,7例为Ⅱ期。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段43~7453.58±6.62)岁;癌症分期:31例为Ⅰ期,9例为Ⅱ期。两组间各项病例信息如性别、年龄以及癌症分期等分析显示P0.05,可做对比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基础性干预,包括协助患者做好血常规等基础查体项目,密切监测患者的基础体征及病情,为患者做基础疾病宣讲,叮嘱其保持情绪稳定,术后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指导患者按照“流食-半流食-普食”的方式进食等。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干预条件开展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干预,包括:①无意图饮食阶段。通过一对一教育、发放健康营养宣传手册等方式,为患者系统介绍胃癌术后的相关营养知识,如每日营养搭配、饮食注意事项、科学饮食的重要性等,帮助患者培养自觉、健康饮食的意识。②有意图饮食阶段。该阶段患者已基本形成健康饮食意识,此时重点在于对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做综合测评,详细掌握其饮食喜好、营养需求等情况,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讨论制定营养行为培养方案,多鼓励患者配合进食。③准备阶段饮食。术后为患者提供营养指导手册阅读,同时通过视频讲解,为患者介绍每日能量、体重管理等的计算方法,护士再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个体需求的营养计划,通过同等热量替换的方式计算每日食物需求量。④行动阶段饮食。该阶段患者的日常饮食已基本得到调整,此时重点应在于加强对术后并发症的防控,需要叮嘱患者重视,合理补充维生素及高蛋白食物,进食固、液体食物时需要采取半卧体位或坐位,并间隔半小时,部分有恶心呕吐反应者,可适当增加柚子等食物进食。⑤维持阶段饮食。为患者提供为期半年的跟踪随访,定期对其饮食状况、营养状况做评估和调整;肯定其正确的饮食行为。

1.3 观察项目

①机体营养状况:于干预前后给予静脉血采样,采血量(空腹)3mL,离心处理后,按照酶联免疫吸附法对两组间的总白蛋白、血红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及记录。②生存状况:于干预前后,借助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Summary of WHO Quality of Life ScaleWHOQOL-BREF[5]评估两组间的生存状况,内含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及社会功能等评分项目,各项量化得分为100分,得分与其生存改善状况呈正向关系。③患者评价:于出院日借助自制100分问卷调查两组间的患者评价,选项含很满意(85分以上)、基本满意(60~84分)、不满意(低于60分)3项,患者评价(即总满意度)由前2项患者占比计算得出。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 SPSS 24.0分析数据卡方χ2)与t检验分别对计数、计量资料做检验,显示为%”和“±s”(正态分布数据),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间的机体营养状况对比分析

干预前,两组间3项机体营养指标(总白蛋白、血红蛋白及前白蛋白)检测值相当(P0.05);干预后,观察组该3项数据对比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详见表1

1 两组间的机体营养状况对比分析±s

组别

总白蛋白(g/L

血红蛋白(g/L

前白蛋白(mg/L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40

65.48±3.29

73.75±3.01

133.89±4.27

163.54±8.27

110.75±7.54

208.54±10.32

对照组(n=40

65.41±3.32

68.85±2.98

134.01±4.53

155.85±7.46

112.03±8.19

202.32±8.73

t

0.094

7.316

0.121

4.366

0.727

2.910

P

0.924

0.001

0.903

0.001

0.469

0.004

2.2 两组间的生存质量对比分析

干预前,两组间WHOQOL-BREF量表中各项目(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及社会功能)得分相当(P0.05);干预后,观察组WHOQOL-BREF量表中各项目得分对比对照组均更高(P0.05)。详见表2

2 两组间的生存质量对比分析±s,分

组别

精神健康

总体健康

生理职能

情感职能

社会功能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40

58.71±4.54

85.32±6.37

60.97±5.03

82.73±5.87

59.17±4.35

84.36±5.85

60.79±5.26

83.46±4.98

61.89±5.37

82.50±6.13

对照组(n=40

59.02±4.81

80.11±5.48

61.15±4.99

78.02±5.23

59.82±4.79

80.92±6.13

61.33±5.48

79.93±5.15

62.08±5.42

78.35±5.83

t

0.296

3.921

0.160

3.788

0.635

2.567

0.449

3.116

0.157

3.102

P

0.767

0.001

0.872

0.001

0.527

0.012

0.654

0.002

0.875

0.002

2.3 两组间的患者评价对比分析

观察组患者评价(即总满意度)达到95.00%,相比对照组的患者评价80.00%明显更高(P0.05)。详见表3

3 两组间的患者评价对比分析[n(%)]

组别

很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总满意度

观察组(n=40

26(65.00)

12(30.00)

2(5.00)

38(95.00)

对照组(n=40

14(35.00)

18(45.00)

8(20.00)

32(80.00)

χ2

-

-

-

4.114

P

-

-

-

0.042

3讨论

外科手术是临床处理早期胃癌的主要手段,但作为侵入性操作,其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和疼痛,并可能导致胃肠激素紊乱,促使患者术后出现腹痛、恶心呕吐等各种问题,导致机体营养大量流失,进而延缓其术后康复[6]。常规基础性措施虽可为胃癌手术患者提供一定的服务保障及干预,但对于患者的营养状况重视度不足,通常较难取得理想的干预效果[7-8]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干预将营养干预措施建立在行为转变理论上,可通过提升意识、唤起情感、关系帮助等方式,有序引导患者培养健康的饮食意识,并逐步形成健康的饮食行为方式,最终达到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提升干预效果等作用[9]赵世洁等[10]人对100例胃癌手术患者开展随机对照分析,发现患者经行为转变理论饮食护理干预后的血清前白蛋白、血清白蛋白相比常规护理均有更明显提高,机体营养状况以及疾病预后相对更有改善。本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干预后3项机体营养指标(总白蛋白、血红蛋白及前白蛋白)检测值、WHOQOL-BREF量表中各项目(精神健康、总体健康、生理职能、情感职能及社会功能)得分以及患者评价相比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5);提示在胃癌手术患者中,予以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干预能够获得更理想的干预效果,相对更利于患者机体营养状况以及生存状况的改善,这与上述报道观点基本相一致。分析其原因,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干预采取分阶段的方式对患者实施营养管理,其中无意图饮食阶段侧重于健康宣教,能够帮助患者初步认识到坚持健康饮食的重要性,逐步形成健康饮食意识;有意图饮食阶段侧重于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可帮助护理人员更准确、详细掌握患者的营养需求,便于后续工作开展,同时邀请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度营养行为培养方案,也利于患者饮食行为转变意识的进一步加强;准备阶段饮食可帮助患者更深入了解营养管理的相关内容,丰富其知识储备;行动阶段饮食为患者提供针对性营养摄取指导,并且注重通过合理饮食搭配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能够让患者在养成健康饮食习惯的同时,减少各种并发症对机体恢复的影响;而维持阶段饮食的作用则在于巩固患者的健康饮食行为,最终达到加快患者机体营养状况恢复、改善生存质量以及提升护理评价等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营养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胃癌患者术后的机体营养状况与生存状况,并得到更多患者的高度评价,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方,徐明静,胡媛,. 结构性营养护理管理理念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影响[J]. 当代护士,2024,31(11):61-64.

[2] 解景舒,雷叶. 营养支持护理和心理护理对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3,8(1):140-142.

[3] 张娟,王一帆,王果,. 行为转变理论饮食护理干预对胃癌术后患者影响研究[J]. 社区医学杂志,2024,22(5):165-170.

[4]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 中华医学会胃癌临床诊疗指南(2021版)[J]. 中华医学杂志,2022,102(16):1169-1189.

[5] 刘怡均,林向英,张燕. 中文版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用于终末期肾病的信效度验证[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21,42(4):635-641.

[6] 张欣,曹文阁,张綏.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理念对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及短期生存质量的影响研究[J]. 黑龙江医学,2023,47(10):1249-1252.

[7] 肖飒,许莉莉,毛俊燕.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胃癌ESD治疗患者疾病不确定感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23,21(2):190-192.

[8] 王燕,孙翠梅. 焦点式心理护理联合行为转变理论饮食护理在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3,34(11):1362-1365.

[9] 倪佳琪,岳超航,李欢欢.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饮食护理对胃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12):178-180.

[10] 赵世洁,朱梅. 行为转变理论饮食护理对胃癌术后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4):489-49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