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穴压豆联合微针针刺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影响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时芸芸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中医医院 主管护师 江苏无锡 214000

摘要

目的:探究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在手术后接受耳穴压豆联合微针针刺治疗对于胃肠功能的影响以及对术后康复状况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案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0例。常规组应用常规术后处理措施。实验组应用耳穴压豆和微针针刺治疗。回顾对比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术后康复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腹胀消失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以及首次进食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耳穴压豆和微针针刺治疗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术后康复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值得推广。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耳穴要读;微针针刺;胃肠功能

正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用于治疗胆囊炎、胆石症等疾病。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是术后胃肠功能障碍仍是常见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腹胀、延迟排气和排便等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1]。传统的术后恢复方法主要是基于药物治疗、肠内营养支持等,但是这一些方法可能存在恢复效率低下或不良反应的问题,所以探索更有效的术后恢复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3]。近年来随着中医理念以及各类中医技术的广泛推广与应用,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开始关注传统中医方法在术后恢复中的作用[4]。耳穴压豆和微针针刺作为两种常用的中医辅助治疗方法,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效果。耳穴压豆通过刺激特定的耳穴来调节身体功能,而微针针刺则利用极细的针对特定穴位进行刺激,两者均被认为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和免疫功能来促进身体的自我恢复[5]-[6]。虽然传统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恢复方面仍然缺乏充足证据。另外,关于耳穴压豆和微针针刺具体对胃肠功能恢复的效果及其机制的研究还有待深入[7]。对此,本次研究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案例,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式论证耳穴压豆联合微针针刺的治疗方式及效果。希望本次研究能够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的患者提供一种新的康复方法,并为传统中医治疗方法的现代医学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具体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2年2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案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实验组患者30例中男女各16例、14例,年龄区间35~60岁,平均年龄(46.24±5.09)岁。疾病类型方面胆囊解释性胆囊炎13例、胆囊息肉10例、胆囊腺肌症7例。常规组患者30例中男女各17例、13例,年龄区间34~60岁,平均年龄(45.91±5.27)岁。疾病类型方面胆囊解释性胆囊炎12例、胆囊息肉10例、胆囊腺肌症8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选标准:年龄18岁以上,65岁以下;计划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史;无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无慢性用药史和药物过敏史;术前胃肠功能正常;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急性胆囊炎和胆石症发作;有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重度肝肾功能不全;近期内接受其他腹部手术;对针刺治疗有恐惧或拒绝。

1.2方法

常规组应用常规术后处理措施,具体措施如下:1、术后疼痛管理。采用适当的镇痛药物,确保患者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促进早期活动;2、早期活动。鼓励患者术后尽早下床活动,通常在术后6至12小时内开始,以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3、肠道功能恢复。监测肠鸣音和胃肠蠕动,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逐步恢复饮食。最初可能从清液体饮食开始,逐步过渡到半流质和普通饮食;4、伤口护理。定期更换敷料,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出或感染迹象,确保伤口干燥、清洁;5、生命体征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早期识别可能的并发症如出血或感染。

实验组应用耳穴压豆和微针针刺治疗,具体措施如下:1、耳穴压豆。使用王不留行籽作为耳穴压豆材料,因其大小适中且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有助于刺激耳穴。对患者的耳朵进行彻底清洁,消毒,确保治疗区域无菌。根据耳穴图精确定位影响胃肠功能的相关耳穴,选择胃穴、肠穴、内分泌穴等。取适量的王不留行籽,用无菌胶布将籽粒贴于选定的耳穴上。确保籽粒正好覆盖耳穴,不偏不倚。指导患者每日自我轻压耳穴3至5次,每次压3分钟,以促进穴位刺激。每3天更换一次耳穴压豆,连续治疗至术后康复;2、微针针刺。使用极细的微针,彻底消毒患者的选定穴位区域,保持无菌操作环境。选择对胃肠功能恢复有益的穴位,如足三里、曲池、合谷等。使用微针沿穴位垂直刺入,深度根据穴位的位置和患者的体质调整,插入1.2mm左右。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20~30min,根据患者的反应适时调整。拔针后轻压针眼几秒钟,防止出血,随后再次消毒处理。

1.3观察指标

回顾对比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术后康复状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胃肠功能基于腹胀消失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以及首次进食时间为主进行评定。

手术康复状况主要是以体温恢复时间、住院时间以及炎症消退时间为主。

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到皮下血肿、胃肠道反应、感染等。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20.0软件完成数据统计,P<0.05代表满足统计学意义标准。

2.结果

2.1胃肠功能指标对比

实验组患者腹胀消失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以及首次进食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1。

1胃肠功能指标对比(h)

组别

例数

腹胀消失时间

首次排气时间

肠鸣音恢复时间

首次排便时间

首次进食时间

实验组

30

31.24±3.24

33.51±3.24

37.24±.51

42.51±6.74

6.25±1.30

常规组

30

55.24±4.91

58.41±3.61

43.56±4.88

69.64±7.14

12.40±2.40

T值

-

11.305

9.541

13.263

12.240

11.755

P值

-

0.05

0.05

0.05

0.05

0.05

2.2手术后康复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手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2

2手术后康复情况对比

组别

例数

体温恢复时间(d)

住院时间(d)

炎症消退(d)

实验组

30

1.20±0.13

14.32±1.33

2.20±0.13

常规组

30

3.71±1.52

36.71±7.81

3.48±1.20

T值

-

10.201

9.563

9.874

P值

-

0.05

0.05

0.05

2.3不良反应状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详情见表3

3不良反应状况对比

组别

例数

皮下血肿

胃肠道反应

感染

穿孔出血

盆腔粘连

发生率

实验组

30

1

0

0

0

0

3.33%

常规组

30

1

1

1

0

0

10.00%

T值

-

-

-

-

-

-

11.244

P值

-

-

-

-

-

-

0.05

3.讨论

耳穴压豆是一种经典中医治疗手法,基于中医的经络理论。耳穴压豆可以通过在耳朵上的特定穴位施加压力,利用种子刺激穴位[8]。耳朵被视为与身体其他部分相连的微型系统,每个耳穴与身体的特定器官或功能系统相对应。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体内气血,改善器官功能,从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刺激耳穴可以激活大脑中的特定区域,从而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影响特定的器官和身体功能[9]。例如,耳穴的刺激可以影响迷走神经的活动,从而影响胃肠道的动力。

微针针刺是一种使用比传统针灸更细小的针进行治疗的方法微针刺入体表的特定穴位,虽然穿透深度较浅,但能有效激发局部和全身的生物反应。微针的使用减少了痛感,同时保持了针刺治疗的效果[10]。微针针刺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激发神经系统的反应以及调节免疫系统,有助于加速组织修复和功能恢复。微针刺激穴位能够引发神经系统的反应,释放神经传递物质和内源性阿片类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减轻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加快恢复。

耳穴压豆和微针针刺通过神经调节机制和改善血液循环,可有效减轻术后常见的胃肠功能障碍,如腹胀、恶心和便秘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促进肠道动力,加速气体和内容物的排出,从而快速恢复正常的消化功能[11]。微针针刺特别在术后疼痛管理中显示出显著效果通过在局部穴位施加微针,可以激发内源性的疼痛调节系统,释放内啡肽,这些物质具有天然的镇痛效果[12]。耳穴压豆亦可以通过连续的穴位刺激提供持续的疼痛缓解。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而言,结合使用耳穴压豆和微针针刺可以显著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这是通过提高胃肠道功能、减轻疼痛以及改善患者的整体能量水平和心理状态实现的。快速恢复能够促使患者更早地返回日常生活和工作,缩短术后康复时间另外,通过减少术后并发症和加快康复进程,耳穴压豆和微针针刺的联合使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患者能够更快地恢复正常饮食和活动,减少术后的心理压力和身体不适。耳穴压豆联合微针针刺的应用能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支持,不仅能够促进生理功能的快速恢复,还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为术后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腹胀消失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以及首次进食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这一结果证明耳穴压豆联合微针针刺治疗能显著加速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从而减少患者不适感并促进整体康复过程。实验组患者手术后恢复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这一结果证明耳穴压豆和微针针刺治疗不仅改善了胃肠功能,而且在整体术后恢复中显示出较高的效益,能够促进患者更快恢复活动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健康状态。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这一结果证明该联合治疗方案在安全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够减少术后患者的并发症风险,提供一种更为温和且效果显著的康复方法。

综上所述,耳穴压豆联合微针针刺治疗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的胃肠功能和整体术后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周英.耳穴压豆联合穴位按摩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23,32(2):56-58.

[2]王莲.耳穴压豆促进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2023,10(8):127-129.

[3]贺争艳.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康复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3,38(4):707-709.

[4]霍振云,王沙沙,雷威.穴位贴敷联合耳穴压豆在小儿腹腔镜疝气术后疼痛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21):125-128.

[5]居道琴.耳穴压豆联合穴位贴敷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10):4-7.

[6]陈玉,甘琴,张永慧,等.吴茱萸热敷联合耳穴压豆在泌尿外科腹腔镜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23,24(6):74-77,91.

[7]曹明思,杨红琴,陈典生,等.耳穴压豆联合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疗效研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2,28(8):1141-1144.

[8]陈敏.穴位贴敷结合耳穴压豆对妇科腹腔镜术术后肠蠕动的干预价值[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13):59-60,109.

[9]张艳.艾灸联合耳穴压豆在妇科微创腹腔镜术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2022,3(1):43-46.

[10]李璟.中药耳穴压豆联合中药足浴疗法在妇科腹腔镜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2021,11(11):159-160.

[11]朱淑云.腹腔镜配合术后耳穴压豆与开腹卵巢囊肿剔除术治疗的对比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1,9(2):184-186.

[12]严家艳.耳穴压豆联合足三里穴位贴敷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20,27(16):1984-198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