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跳出四个误区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大家好,今天咱们来聊聊儿童保健这个话题。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因此,儿童保健至关重要。儿童保健是指以七岁以下小儿为重点,根据其不同时期的生理特点,进行系统的保健管理,及时发现问题早期矫治。儿童保健在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部分年轻的父母在婴幼儿保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会严重影响婴幼儿的健康成长,父母们应全面了解正确的育儿保健常识,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说说这些误区,帮大家避开它们,让孩子更健康。
误区一:盲目追求营养补充
良好的营养对孩子的生长发育至关重要,但并不是每个妈妈都知道孩子到底要如何补充营养。在给孩子补充营养的过程中,妈妈经常会陷入各种误区,造成儿童普遍存在不良的饮食行为――偏食、挑食、爱吃零食、贪食,对健康极其有害。家长们往往担心孩子营养不足,于是各种营养品、保健品成了家中的常备之物。然而,这种做法往往忽视了“适量”和“均衡”的原则。孩子的身体发育需要多种营养素的共同作用,单一的营养补充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此外,过量摄入某些营养素还可能对孩子的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如钙过量可能导致肾结石,维生素A过量则可能引发中毒。
在咱们中国有个传统观念,总觉得“孩子喝汤最补”。确实,汤品美味又容易入口,孩子通常也很喜欢喝。但你知道吗?如果只是单纯喝汤而不吃肉,营养的摄取实际上是相当有限的。很多家长觉得汤熬得越久,营养就越丰富,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不论你熬了多久的汤,它里面也只是含有少量的蛋白质分解出的氨基酸、脂肪以及很少的维生素、矿物质。这些营养成分,跟汤里的肉比起来,简直就是九牛一毛。所以,当你给孩子盛上一碗热腾腾的汤时,千万别忘了提醒他们,汤里的肉也要一起吃掉。因为那些肉里面,才真正蕴藏着大量的营养。比如蛋白质、铁、锌、维生素B群等等,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因此,我们要改变“孩子喝汤最补”的观念,让孩子在享受美味汤品的同时,也能摄取到更多、更全面的营养。
此外,不少家长认为孩子身体不好就应该多吃各种营养补充剂,比如:补钙、补锌等。事实上,补钙要遵循科学原则,首先要弄清孩子为什么缺钙,缺钙的程度以及有没有合并其他营养素缺乏等。盲目地补充钙制剂不但无益,反而可能带来新的麻烦。因为钙过量摄入会影响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甚至引起高钙血症、结石、便秘、胀气、食欲下降等问题。
所以当家长怀疑孩子是否有营养素的缺乏,请到正规医院咨询儿童保健医生,根据孩子的情况做相应的检查、检验来科学的补充各种营养素。
误区二:过度保护,限制孩子活动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9个月时能爬、12个月左右能站立和行走,24个月左右可以跑。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发育过程。但是很多家长为了保证宝宝的健康,限制甚至阻止孩子的活动,使他们不能得到应有的锻炼。其实这是很危险的,因为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孩子的生长发育,而且也给父母带来不少麻烦。有些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将所有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方用障碍物围起来;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玩水或摸小虫子后马上去洗脸洗手;有些家长还禁止孩子攀爬家具……虽然父母们这么做看起来很细心,但实际上却剥夺了孩子学习探索的机会,让他失去了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变得胆怯、孤僻、缺乏自信,将来长大成人之后,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不前。
孩子天生好奇心重,喜欢去探索一切未知的事情。可是很多的时候家长却以“那里好脏、那里不好玩的”等各式各样的方式阻止孩子去玩,家长为了不让孩子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总是不让孩子做新的尝试。家长总是会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可是,这样做却是在减少孩子接受外界刺激的机会,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限制孩子的心智成长,甚至会引起心理问题。
毕竟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对孩子最好的保护就是适时地放手。对孩子过度地保护,只会毁掉孩子的一生。家长应常怀舐犊之爱,用正确的引导方式、教育手法,促进孩子更健康地成长,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误区三:忽视儿童心理健康
在当今社会,儿童保健已成为每个家庭关注的焦点。然而,在追求儿童身体健康的同时,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这成为了一个亟待纠正的误区。儿童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他们的现在,更影响他们的未来。
儿童心理健康是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情绪稳定、行为正常、能够适应社会的一种状态。它是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身体健康相辅相成。然而,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忽视儿童心理健康,首先会导致孩子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难以专注于学业,也无法充分享受童年的快乐。其次,忽视心理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
为了纠正这一误区,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家长应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他们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父母的陪伴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但家长的溺爱永远都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绊脚石。其次,学校和社会也应加强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此外,我们还应该建立完善的儿童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孩子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一般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要解决问题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流派,采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会有不同的疗程,短的可能几周,长的需要数年。
误区四:迷信偏方,忽视科学治疗
在儿童保健的广阔领域中,家长们常常怀揣着对孩子无尽的关爱,希望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时会陷入一个误区——迷信偏方,忽视科学治疗。这种做法不仅可能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损害,还可能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新闻报道,16年8月13日,未满月的福建男婴小军(化名)发烧,家人上网找了多种偏方:银手镯煮水喝、珍珠粉泡水喝、酒精擦身,折腾了一夜,小军哭闹不止,全身起了很多红疹。次日,家人才急了,辗转2个小时左右,将其送到医院,但小军已停止了呼吸。银器煮水、珍珠粉泡水退烧都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不仅没有任何退烧效果还会因为错误的治疗延误了宝宝的病情,有的家庭还会给发烧的宝宝捂汗,这么做,不仅不能降温反而会导致体温升高,可能加重病情甚至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为了跳出这一误区,家长们需要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正确对待孩子的健康问题。在面对孩子生病或身体不适时,应首先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同时,家长也应加强自身的医学知识学习,了解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以便在孩子生病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近几年,随着一些所谓的“专家”在电视上侃侃道来,一种号称能“让孩子少吃药,不打针,少受罪”的“小儿推拿”开始大行其道。不少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远离抗生素和药物的伤害,纷纷选择这种“绿色疗法”。实际上,推拿是中医传统的治疗疾病方法,对某些疾病有一定疗效,但其作用有限,需要进行科学治疗,只有当医生确诊了疾病之后,才可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推拿治疗。更有很多家长经常给孩子喝中药健脾胃,而不给孩子提供生长发育必需的营养素,比如:优质蛋白、富含维生素、富含铁的食物等,长而久之孩子免疫力极低,常年反复生病,导致食欲更差而后就进入恶性循环,最终孩子营养不良影响全面发育。
总之,迷信偏方是一种危险的误区。只有树立科学的育儿观念,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才能确保孩子的健康和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最后,我想说的是,儿童保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咱们家长长期关注、耐心呵护。定期到医院做儿童保健咨询,在保健医生科学指导下避开这些误区,让孩子吃得健康、玩得开心、睡得安稳,他们就能茁壮成长。
通过以上几点误区的介绍,希望各位爸爸妈妈能够帮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拥有健康的心理。看见能够孩子健康快乐地茁壮成长,我相信各位爸爸妈妈身心也会更健康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