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患者血清OT、5-HT浓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罗雨婷1 唐二群2 杨秦2 胡荷花3*

湖南文理学院医学院,常德,415000

摘要

目的 通过检测抑郁症患者血清5-羟色胺(Serotonin,5-HT)、催产素(Oxytocin,OT)水平,研究其与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选取抑郁症患者57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正常人31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清中的5-HT、OT,评价两组血清5-HT以及OT水平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实验组及对照组5-HT和OT的相关性。结果 实验组血清5-HT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O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血清5-HT、OT水平相关性分析表明两血清学指标存在弱相关性。结论 抑郁症患者血清5-HT、OT含量存在异常,检测血清5-HT、OT水平对于抑郁症的预测、诊断和干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抑郁症;5-羟色胺;催产素;血清

正文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22C0389)、湖南文理学院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22YB13


引言

抑郁症属于情感性精神病的一种是以情感、精神运动性活动和思维三方面的兴奋过程或抑郁过程失去控制不能保持平衡而趋向极端为核心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精力不足、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症状每次发病持续至少周以上多数患者病情有反复倾向。2008年世卫组织将重度抑郁症列为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三大原因并预测到2030年该疾病将排名第一[1]。针对抑郁症的高自杀率低治愈率建立快速有效、简单方便的检测方法对抑郁症患者的诊断治疗以及预后至关重要然而至今都没有客观的实验室诊断方法[2]。目前临床上对抑郁症的诊断多以主观量表为主但其诊断方法受多种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寻找客观的临床诊断指标是抑郁症诊断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柴玉慧等人[3]认为目前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单胺类神经传递障碍、神经营养因子改变、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失调以及免疫炎症异常等。单胺神经类假说与神经肽假说认为抑郁症发生单胺类神经传递障碍与激素调节变化有关。本研究通过检测抑郁症患者血清5-羟色胺(Serotonin5-HT)、催产素(OxytocinOT)表达水平进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实验部分

1.1对象与方法

1.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2年8月至2023年4月中南大学湘雅第二医院抑郁症患者57例作为实验组年龄10~73岁平均(25.93±18.07)岁其中男19例38例此外收集本院2023年3~4月非精神类患者病人31例作为实验对照组年龄12~71平均(21.16 ± 17.49)岁年龄组成为男12例19例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1。所收集样本需排除抑郁症患者以外其他精神类疾病器质性病变14d内有抗精神病药物使用史近期感染、自身免疫异常、依从性差等患者。

1 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基本资料比较

组别

例数

年龄(岁`x±s)

/女(例)

实验组

57

25.93 ± 18.07

19/38

对照组

31

21.16 ± 17.49

12/19

Χ2


-0.058

0.254

P


0.954

0.614

 

1.1.2 样本采集

抑郁症患者在就诊次日(用药前)、健康人员在体检日清晨空腹抽取其静脉血5 mL肝素促凝以3500 r/min离心10分钟血清分离后-80℃冰箱冻存待所有标本收集完毕后进行一次性检测。

1.1.3 仪器  电热恒温水浴箱(江苏新康医疗器械) 、sunrise酶标仪(奥地利Tecan公司)、快速混匀器(江苏新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TopPette手动单通道可调移液器(大龙兴创实验仪器股份公司)

1.2实验方法

1.2.1 5-HT的浓度测定采用竞争酶联免疫法测定试剂盒购自武汉云克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2.2  OT的浓度测定采用竞争抑制酶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试剂盒购自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通过正态性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统计方法使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进行组间或组内比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指标5-HT、OT水平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两5-HT及OT水平比较  

观察组血清5-HT及O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 实验组和对照组样本血清5-HTOT水平相关性 

实验组血清5-HTOT以及对照组血清5-HT、OT之间存在弱相关性,相关性不显著 (r=-0.179P =0.184r=0.126P =0.499)

2  组血清5-HT、OT水平比较较`x±s

组别

例数

 OT( pg / mL)

5-HT( ng / mL)


实验组

57

186.42±73.36

     98.47 ± 41.99         


对照组

31

146.87± 42.87

      151.41± 45.63            


t

P


 2.753

     0.007         

   -5.480

0.000


3讨论

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人类精神疾病中的一类常见精神疾病。大多数学者认为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神经肽假说等为抑郁症的主要发病机制[4~6]。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是最早被提出、最具有公认性的一类假说。其最常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多为5-HT、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相比较而言国内对于5-HT的研究也更多于后者。近年来神经肽也逐渐成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的主要研究热点之一[4]OT作为神经肽的一种在体内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功能目前国内关于OT与抑郁症的关系的研究鲜见。与此同时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催产素的抗焦虑抑郁作用是与血清素系统密切相关的[7-8]

5-HT又名血清素是一种重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通过调节神经祖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迁移等生理过程来影响脑的结构和功能。不少研究表明当机体内中枢神经系统5-HT含量异常时会进一步影响机体的神经传导以及生理功能的改变常导致一些精神类疾病的发生如抑郁症、焦虑症等[9]。本研究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血清5-HT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具有统计学差异与刘雨涵等人[10]的研究结论一致因此5-HT可作为抑郁症辅助诊断的一个血清学标志物但因抑郁症发病机制的多样性需寻找更多的生物学标志物来辅助临床诊断。

OT是主要在大脑下丘脑室旁核和视上核中合成的神经肽通过脑下垂体后腺在体循环中释放可作为调节一系列生理功能的激素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释放可作为神经调节剂作用于整个大脑区域并影响一系列神经生理过程和行为[11]。寻知元等[12]发现重度抑郁症患者血清中OT浓度高于对照组与本实验结果一致提示催产素可能参与了郁抑症的发病机制。

越来越多的证明表明OT的抗焦虑抑郁特性是血清素系统密切相关[13-14]。通过本实验结果分析得知个血清学指标5-HT、OT之间存在弱相关性,相关性不显著这可能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本实验所用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易受样本血清中血脂等因素的影响2、所收集的样本可能存在药物因素的干扰3、本实验所收集的样本数例较少,可能存在一定的随机误差。因此并不能否定OT、5-HT之间存在信号通路其相关作用机制有待后续进一步研讨。这也为今后抑郁症的治疗诊断提供进一步的临床指导意义。

 

4 结论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血清5-HT浓度低于正常人平均值而抑郁症患者血清OT高于正常人由此可知血清中OT、5-HT可作为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辅助诊断的血清学指标但由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单一的血清学指标并不能为抑郁症的诊断提供更多的临床意义。因此了解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是临床诊断抑郁症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血清OT、5-HT水平存在弱相关性但可能存在其他因素的影响并不能排除OT、5-HT之间不存在某种信号通路 这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Malhi GS, Mann JJ. Depression. Lancet. 2018 Nov 24;392(10161):2299-2312. doi: 10.1016/S0140-6736(18)31948-2. Epub 2018 Nov 2. PMID: 30396512.

[2] 郑敏,冯艳茹,崔浩亮等.抑郁症患者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药物分析杂志,2020,40(03):393-400.DOI:10.16155/j.0254-1793.2020.03.01

[3] 柴玉慧,蔡雅文,缪明星等.外泌体miRNAs在抑郁症中的作用及作为其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21,30(16):1466-1470.

[4] 何海然,薛占霞.抑郁症相关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神经药理学报,2016,6(02):20-25

[5] 尹一淑,刘军莲,王佳平等.抑郁症相关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22,28(12):2368-2372.

[6] 米智华,高巨.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针刺治疗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9,23(08):123-127.

[7] Sengupta A, Bocchio M, Bannerman DM, Sharp T, Capogna M. Control of Amygdala Circuits by 5-HT Neurons via 5-HT and Glutamate Cotransmission. J Neurosci. 2017 Feb 15;37(7):1785-1796. doi: 10.1523/JNEUROSCI.2238-16.2016. Epub 2017 Jan 13. PMID: 28087766; PMCID: PMC5320609.

[8] Yoshida M, Takayanagi Y, Inoue K, Kimura T, Young LJ, Onaka T, Nishimori K. Evidence that oxytocin exerts anxiolytic effects via oxytocin receptor expressed in serotonergic neurons in mice. J Neurosci. 2009 Feb 18;29(7):2259-71. doi: 10.1523/JNEUROSCI.5593-08.2009. PMID: 19228979; PMCID: PMC6666325.

[9] 李潇潇,卢圣锋,朱冰梅等.5-HT与肠道菌群及其在肠-脑相关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9,34(01):116-119.

[10] 刘雨涵,王婕.抑郁症发病机制及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药治疗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26):84+86.DOI:10.19613/j.cnki.1671-3141.2019.26.038.

[11] Rutigliano G, Rocchetti M, Paloyelis Y, Gilleen J, Sardella A, Cappucciati M, Palombini E, Dell'Osso L, Caverzasi E, Politi P, McGuire P, Fusar-Poli P. Peripheral oxytocin and vasopressin: Biomarkers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preliminary meta-analysis. Psychiatry Res. 2016 Jul 30;241:207-20. doi: 10.1016/j.psychres.2016.04.117. Epub 2016 May 5. PMID: 27183106.

[12] 寻知元,杨建立,陈玉辉,. 重度抑郁患者血浆催产素、皮质醇水平与抑郁严重程度关系的初步研究[J].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2):152-154. DOI:10.3760/cma.j.issn.1674-6554.2012.02.018.    

[13] 刘聪丛. 血清素对情绪加工的调节机制[D].电子科技大学,2021.DOI:10.27005/d.cnki.gdzku.2021.000074.

[14] 申采薇,徐玉英,游言文.催产素对抑郁症模型大鼠中央杏仁核中催产素受体表达的影响[J].解剖学研究,2022,44(02):139-145.DOI:10.20021/j.cnki.1671-0770.2022.07.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