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治疗胃粘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李云凤 朱艳丽通讯作者 陈怡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154000

摘要

胃粘膜病变指的是发生在胃壁内层粘膜的各种异常变化,包括炎症、溃烂以及增生等,其中胃息肉是胃黏膜组织异常增生为特征的常见良性病变之一,指的是突出于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癌变。虽然大多数胃息肉样病变不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并发症较少见,但部分息肉存在恶变的风险,如果不及时诊治,也会出现癌变、上消化道出血以及幽门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及时、准确的治疗胃黏膜病变显得尤为重要。内镜下手术治疗作为胃粘膜病变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将对内镜下不同手术治疗方式在胃粘膜病变中的应用进行综述,通过16篇文献研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胃黏膜病变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正文


胃癌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发病率及病死率,影响胃癌发生发展的因素有不良生活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肥胖和缺乏运动以及遗传等,其中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的感染率高达40%~60%。胃癌起病较隐匿,主要表现是轻度上腹部隐痛,呕吐等,进展期则会出现严重贫血症状,在此阶段即使患者接受外科手术及综合治疗,五年内生存率也不高,低于30%[1]。到终末期,胃癌患者会出现严重腹痛或梗阻影响进食,患者会在遭受病痛折磨的同时,会为家庭带来巨大负担,因此,提高胃癌诊治水平,尤其是早期胃癌诊治,在降低胃癌病死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胃黏膜病变可能会演变为早期胃癌,需要通过早筛早查,及时发现胃黏膜早期异常改变,提高胃癌生存率。胃粘膜病变包括多种良性和恶性病变,其治疗方法多样,其中内镜下手术治疗占据重要地位[2]。在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内镜微创技术也得到发展,越来越多胃黏膜患者选择内镜下治疗,主要有ESDEMR以及STER,本研究通过知网、维普、万方等文献数据库查找与胃黏膜病变、ESDEMR以及STER相关的文献,对内镜下手术操作方法治疗胃黏膜病变患者的疗效进行研究,相关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

1 胃黏膜病变的概述

胃黏膜对胃具有特殊保护作用,具有损伤与自我修复的动态平衡机制,可分为上皮层、固有层以及黏膜肌层,但很最脆弱,极易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伤害,发生病变。胃黏膜病变指的是由于长期受一些致病因子的损伤作用,胃黏膜受到破坏,进而造成胃黏膜慢性非特异性病变,胃黏膜发生炎症、溃烂以及增生等情况,急性胃黏膜病变会导致患者胃肠道出血胃穿孔等,如果反复发作,则是引发失血性休克,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发现早期癌变也可称为胃黏膜病变,胃黏膜癌变的过程是多步骤、渐进缓慢的,主要顺序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性增生→胃癌。

目前治疗胃黏膜病变的方法有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的逆转治疗(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抗氧化和中医治疗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治疗(保守对症治疗,定期进行内镜活检)、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治疗(内镜下治疗或手术)。一般情况下胃粘膜病变都是采取内镜下治疗,包括ESD、激光、微波、EMR、氩气刀以及STER等,采取的内镜下手术治疗方式需要根据病理结果决定,对于病证实伴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疑癌或已经癌变的,需要选择ESDEMR以及STER进行治疗。

2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胃黏膜病变的效果

在胃黏膜切除术中,有学者研究了圈套器冷切除术在治疗胃黏膜病变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学者陈湘、黄思霖(2024)等人通过研究,发现采用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胃黏膜病变,能够在内镜下一次性完整切除,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并未出现迟发性穿孔。而且,使用该手术方法能够降低时出血率,减少使用钛夹数量,比传统高频电切术出现并发症的情况更少产生费用更低,得出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胃黏膜病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高的结论,值得临床推广[3]。学者黄兰、李艳艳(2019)通过研究,发现采用圈套器冷切除术能够明显缩短操作时间,提高胃黏膜病变组织切除完整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显著改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4]

3热活检钳治疗胃黏膜病变的效果

胃黏膜病变除了使用圈套器冷切除术治疗,还可以使用热活检钳治疗。学者徐恒超(2019)通过研究,发现使用热活检钳治疗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指标与使用热圈套器治疗的患者相比,平均手术时间与平均术中出血量更高,而溃疡愈合率更低,治疗效果不理想。虽然热活检钳法是现阶段临床中比较常用的息肉摘除法,热活检钳摘除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行性更高,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的器械和操作方法也比较简单,但在临床胃黏膜病变内镜治疗中使用热活检钳法摘除息肉时,热活检钳会全部张开,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组织的难度较大[5]

4 ESD治疗胃黏膜病变的效果

ESD,是基于EMR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项四级消化内镜治疗技术,是在内镜的直视下,利用特殊的剥离器械将病灶从胃壁粘膜层完整剥离的手术方式。该方法适用于直径较大、基底较宽的病灶。在胃粘膜病变手术过程中,医生首先通过胃镜观察病变的位置和形态,然后利用剥离器械逐层剥离病变组织,直至将其完全剥离,并在剥离后及时进行止血处理,将剥离的病变组织送病理检查。ESD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效果确切等优势,能够确保病变的完整剥离,减少残留和复发的风险,而且,由于手术过程中无需切开腹部,因此患者疼痛轻、恢复快。

学者张克(2018)通过研究,发现采取ESD治疗胃黏膜病变,应用Olympus GIF-H260胃镜、止血钳等器械进行手术,对患者进行术后处理及随访,能够提高病灶切除率,在随访过程中患者无明显不适主述,无狭窄发生或胃结构变化,病变无复发和残留。但采取ESD治疗胃黏膜病变,虽然部分患者在术后出现了轻度上腹不适症状,包括疼痛、恶心等,但采取措施后均有缓解,而且患者并未出现术中穿孔、狭窄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6]

学者王欣、王莎莎等人(2021)通过研究,发现采用牙线牵引辅助下的ESD治疗方法和采用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辅助下的ESD治疗方法都能一次性完整切除患者的胃黏膜病变,都没有出现狭窄的并发症,在随访后均无复发、转移等情况发生,但2牵引组出现了迟发性出血和穿孔并发症。牙线牵引与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辅助下的ESD疗方法安全性更高,能够提高胃黏膜病变的治疗效率[7]

学者杨敏、李会玲等人(2020)通过研究,发现对112例早期胃癌患者采取ESD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以及疗效可靠的优点,整块切除率高达100%,治愈性切除率达到91.70%,术后一年内患者的复发率仅为2.68%。同时发现影响延迟性出血发生的的压力危险因素是病灶大小[8]

此外,学者黄森林、李昌兵(2021)通过研究,发现采用圈套器牵引辅助ESD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采用ESD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高,而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更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更低,得出通过ESD联合圈套器辅助治疗,能够提高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与手术安全性,值得推广[9]

总之,ESD在胃黏膜病变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医生应规范化开展手术,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同时,在手术过程中,医生还需要确保剥离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并在剥离后的创面需进行止血处理,避免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5 EMR治疗胃黏膜病变的效果

EMR是在息肉电切术和黏膜下注射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在内镜下将病变粘膜完整切除的手术,该方法适用于小于20mm的扁平息肉以及部分来自黏膜肌层和黏膜下层的肿瘤。在胃粘膜病变手术过程中,医生使用该方法的操作流程是标记→粘膜下抬举(注射)→圈套器切除→创面处理(止血和黏膜保护)。EMR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费用等优点患者疼痛轻、恢复快,术后生活质量较高。

学者竺黎君(2023)通过研究,发现EMR治疗胃黏膜病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更好,总有效达到93.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更低,仅为6.67%,炎性因子水平也更低,能够缓解患者的炎症反应,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10]

学者华婷琰、华娴等人(2023)通过研究,发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粘膜病变患者的疗效更好,能够减少患者的术中出血量,降低创伤性和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而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粘膜病变患者后,血清Pro GRPPGI水平下降,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率,减少对患者消化道黏膜的损伤,治疗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11]

学者李玉明、吴栋梁等人(2020)通过研究,发现对胃粘膜病变患者实施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好,完全切除率为100%[12]。因此得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能够完全切除胃粘膜病变患者的病变黏膜组织,降低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炎症反应轻微,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的结论。

学者潘学东、乔振国(2024)通过研究,发现对胃黏膜病变患者采用EMR治疗的临床疗效低于采用ESD治疗的患者,剥离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高于切除组,而且剥离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止血夹使用数量、炎症因子水平以及疼痛程度的数据均小于切除组,但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切除组,表明ESD治疗胃黏膜病变患者的效果更好,安全性更高[13]

总之,EMR在胃黏膜病变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胃粘膜病变组织切除率、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较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术后复发率较低。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手术过程中,医生需要确保病变组织完整切除,避免残留和复发,保持手术区域的清晰和止血,避免损伤周围组织和器官。此外,术后还需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6 STER治疗胃黏膜病变的效果

STER,是一种新兴的内镜治疗技术,主要用于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和胃黏膜病变,通过在粘膜表面开一个小口,建立一个粘膜下隧道直达病变部位,在直视下对病变组织进行切除或剥离等操作后使用金属夹等器械关闭隧道口。STER,与传统内镜下胃肠镜腔内的治疗和经自然腔道的胃肠腔外的内镜治疗不同,巧妙的利用了消化道黏膜层和固有肌层之间的空间,建立了“隧道”,同样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治疗费用低的优点,能够保留消化道表面的完整性,减少对消化道功能的影响,也能够确保病变组织的完整切除和正常组织的保护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学者彭如洁、曾庆新等人(2023)通过研究,发现对老年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实施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减少患者的手术时、住院时间与术中出血量,降低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疼痛感程度,而且还能降低患者术中10min与术后即刻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应激指标,提高患者病灶的切除率,帮助患者尽快康复[14]

学者李娜、景顺萍(2022)通过研究,发现对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实施内镜经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手术用时与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并且患者治疗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较高,炎症因子水平较低,治疗效果更好,在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预后有着积极意义,值得临床应用推广[15]

学者王航宇、魏书堂等人(2021)通过研究,发现对胃黏膜下肿瘤患者实施内镜经粘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虽然手术时间长于实施内粘膜下剥离术的患者,但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以及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一次切除成功率更高,而且患者没有出现复发或转移的问题,预后情况更好,临床治疗效果更佳[16]

总之,STER在胃黏膜病变中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手术过程中无需切开腹部和破坏胃壁结构,能够在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因此,患者疼痛轻,恢复快,能够完整切除病变组织。但需要注意的是STER技术对手术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具备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和精湛的手术技巧。

5 结论与展望

综上所述,胃粘膜病变的内镜下手术治疗方式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ESDEMR以及STER等方法的应用,具有手术时间短、效果好、治疗费用低等优点,能够有效提高胃粘膜病变治疗的精准性、微创性及高效性。但医生在治疗过程中,需具备丰富专业知识与手术经验,通过专业知识选择适合患者的内镜下手术治疗方式,并在治疗过程中严格遵守相关要求,确保患者安全。

尽管内镜下手术治疗胃粘膜病变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不足。首先,内镜下手术治疗对于某些患者来说可能存在较高的风险,如年龄大、合并多种疾病的患者。因此,在内镜下手术治疗前需进行全面的评估,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其次,内镜下手术治疗后的复发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了减少复发的风险,术后需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的胃粘膜病变

展望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内镜下治疗胃粘膜病变将向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手术技术和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例如,有效应用机器人辅助手术、三维打印技术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参考文献:

[1] Ito R , Miwa K , Matano Y .Outpatient hybrid 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with SOUTEN for early gastric cancer,followed by endoscopic suturing of the mucosal defect:A case report[J].世界胃肠外科杂志:英文版(电子版), 2023, 15(8):1831-1837.

[2] Park E , Nishimura M , Simoes P .Endoscopic advances in the management of gastric cancer and premalignant gastric conditions[J].世界胃肠内镜杂志:英文版(电子版), 2023(3).DOI:10.4253/wjge.v15.i3.114.

[3]陈湘,黄思霖,陈继华,姚翔.圈套器冷切除术在治疗胃息肉中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回顾性队列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9,24(12):1374-1378.

[4]黄兰,李艳艳,李江涛.圈套器冷切除术在胃小息肉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24,21(07):40-44.

[5]徐恒超.热圈套器与热活检钳治疗胃息肉术后创面愈合情况的比较[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4):196-197.

[6]张克.ESD治疗胃黏膜病变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分析[D].吉林大学,2018.

[7]王欣,王莎莎,王永席,贾泽博.不同牵引方法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21,28(08):990-993.

[8]杨敏,李会玲,赵民艳.112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粘膜下肿瘤的回顾性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20,35(01):104-108.

[9]黄森林,李昌兵.体外圈套器牵引辅助ESD治疗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肿瘤的效果[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1(18):152-154.

[10]竺黎君.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息肉疗效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23,27(14):14-16.

[11]华婷琰,华娴,闵寒,杨建龙,陆筱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息肉的疗效及对血清ProGRPPGI水平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23,23(09):1731-1735.

[12]李玉明,吴栋梁,王文英,姜亚飞.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20,24(32):4657-4659.

[13]潘学东,乔振国.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肠粗蒂性息肉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J].大医生,2024,9(08):56-58.

[14]彭如洁,曾庆新,邱锋.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对老年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3,21(35):5-9.

[15]李娜,景顺萍.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效果及安全性[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32):66-68.

[16]王航宇,魏书堂,杨文义,武利萍,徐梦阳,闫春晓,谭莉霞,董勇,杨国威,华静,杜莹莹.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胃黏膜下肿瘤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学,2021,45(13):1385-1386+1389.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 李云凤 1996.06.03  黑龙江省海伦市 汉族 本科 住院医师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方向: 混合和传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胃黏膜病变的疗效对比分析

通讯作者 朱艳丽 1978.02.21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汉族 硕士研究生 主任医师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方向: 内镜下胃黏膜病变治疗方法对比分析

第二作者 陈怡 1999.10.17  安徽省合肥市 汉族 本科 住院医师 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方向: 内镜下胃黏膜病变治疗方法对比分析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