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研究与应用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1闫建华 2孙玉东 1张佳明

七台河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省七台河市 154600

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七台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针刺治疗,每组各5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一个疗程(28天)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痉挛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脑卒中后所引发的痉挛性偏瘫患者时,采用针刺疗法作为治疗手段,不仅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治疗成效,还能有效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升,这一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值得被广泛采纳与推广。


关键词

针灸疗法;针刺;脑卒中;痉挛性偏瘫

正文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进步与生活条件的显著改善,超重与肥胖现象日益普遍,已成为继高血压、血脂紊乱及吸烟之后,诱发卒中的第四大关键因素。卒中患者普遍面临各类功能障碍的挑战,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尤为突出,痉挛性偏瘫作为其核心表现,显著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现代医学视角下,卒中后肢体痉挛源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导致高级中枢对随意运动的调控能力减弱或丧失,转而由低级中枢主导,形成基于痉挛的异常运动模式。痉挛性偏瘫特征鲜明,表现为患肢肌张力异常增高,上肢伸肌与下肢屈肌功能受损显著。若治疗不当,痉挛状态可能固化,严重制约患者的运动恢复与生活自理能力,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心理与经济负担。在此背景下,针刺疗法作为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临床价值备受关注[2]。众多研究证实,针刺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水平,改善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且有效缓解肢体痉挛状态[3]。本文旨在系统梳理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针刺选穴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情况,旨在明确针刺疗法的确切疗效,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与实践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于20221月至202312月时段内,七台河市中医医院收治的共计110例确诊为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患者群体。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设定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纳入55例患者。对照组遵循常规治疗方案,而观察组则在遵循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针刺疗法作为干预手段。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占35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跨度为48-75岁,平均年龄为(68.3±5.5)岁;观察组则包含男性25例,女性30例,年龄范围在49-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7.3±5.3)岁。所有入选患者均经本院严格诊断,确诊为脑卒中后并发痉挛性偏瘫,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失语症)、运动功能丧失(失用症)、认知障碍(失认症)及智能减退等症状。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其他基线资料方面未展现出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选用西医治疗同时配合相关康复运动。

观察组患者在遵循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采用针刺疗法。针对患肢上肢方面,选取了尺泽、曲池、手三里、内关及合谷等关键穴位,旨在调和气血,缓解痉挛;下肢则聚焦于环跳、血海、阳陵泉、太冲、丘墟及风市等穴位,以疏通经络,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所用针具为30号不锈钢精制毫针,确保治疗过程的安全与精准。进针后,通过细致的捻转手法达到“得气”状态,此过程采用平补平泻的中医理论为指导,捻转频率为每分钟120次,每次捻转幅度达360度,辅以适度的提插操作,提插深度控制在0.5至1寸之间,持续操作3分钟后,转为轻柔手法维持2分钟,以巩固疗效[4]。随后,在留针阶段,即保持针具在穴位内约40分钟,于针尾点燃艾炷实施温针灸疗法,艾炷的燃烧强度根据患者的主观耐受度进行灵活调整,从而确保治疗既有效又舒适。整体针灸治疗方案设定为每日一次,连续进行,构成一个完整的治疗周期,即一个疗程为期28天,总计治疗次数达到28次。此方案旨在通过持续、系统的针灸干预,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症状,促进其肢体功能的全面恢复。

针刺方法:①体针: 体针疗法是针刺治疗中最基础且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5]。针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体针的选择与操作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及辨证施治原则进行。常用的体针穴位包括上肢的尺泽、曲池、手三里、内关、合谷等,以及下肢的环跳、血海、阳陵泉、太冲、丘墟、风市等。这些穴位大多位于经络的交汇处或重要节点,通过针刺可以激发经气,调和气血,缓解肌肉痉挛,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在实际操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相应的穴位,并采用适当的针刺深度和角度。进针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反应进行捻转、提插等手法操作,以达到“得气”的效果,即患者感到局部酸、麻、胀、重等感觉,这是针刺起效的重要标志。体针治疗一般每日或隔日一次,疗程根据患者病情而定,通常为数周至数月不等[6]②头针:头针疗法是针刺治疗中的一种特殊方法,主要通过刺激头部特定区域的穴位来治疗全身性疾病。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头针疗法可以刺激大脑皮层,促进神经功能的重组和恢复。常用的头针穴位包括运动区、感觉区、语言区等,这些区域与肢体的运动、感觉及语言功能密切相关。头针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相应的头针区域,并采用快速进针法将针刺入头皮下。由于头皮下血管丰富,医生需特别注意避免刺破血管引起出血。头针治疗一般留针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甚至一天,期间可配合捻转、提插等手法操作以增强疗效。头针治疗通常与体针治疗相结合,形成综合治疗方案[7]③眼针:眼针疗法是一种独特的针刺方法,通过在眼周特定穴位进行针刺来治疗全身性疾病。虽然眼针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直接治疗中应用相对较少,但它可以通过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来间接促进患者的康复。眼针治疗时,医生需准确找到眼周穴位,如睛明、攒竹等,并采用轻柔的手法进行针刺。由于眼周区域敏感且脆弱,医生需具备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④腹针:腹针疗法是一种以腹部穴位为主要刺激点的针刺方法。腹部是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处,通过刺激腹部穴位可以调和脏腑功能、疏通经络气血。对于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腹针疗法可以通过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气血生成和运行来间接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常用的腹针穴位包括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腹针治疗时,医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穴位和针刺深度,并采用轻柔的手法进行操作。腹针治疗一般与体针等其他针刺方法相结合使用,以增强疗效。⑤火针:火针疗法是一种将特制的金属针加热至通红后迅速刺入人体穴位的治疗方法。火针具有温经散寒、通经活络的作用,对于治疗因寒凝气滞、经络不通引起的疾病有显著疗效。然而,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中,火针的应用需谨慎。由于火针刺激强烈且易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和疼痛,因此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确实需要采用火针治疗的患者,医生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并在治疗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和患者沟通工作。

1.3观察指标

为全面评估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康复进展,本文采用了三种标准化且广泛认可的评分体系。首先,通过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进行量化,该量表分数的高低直接反映了患者痉挛症状的严重程度,分数越高则表明痉挛现象越为显著[8]。其次,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采用Fugl-Mayer评分量表进行精准评价,此量表侧重于评估患者的运动能力恢复状况,分数上升标志着运动功能的显著改善与提升。最后,为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变化,引入了BarthelADL指数作为评估工具,该指数的高分值不仅体现了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增强,也间接反映了其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9]。综上所述,上述三种评分量表的综合应用,为本研究提供了科学、全面且客观的评估手段,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分析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多维度康复效果的影响。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运动功能比较

经一个疗程(28)后,两组患者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疗效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1.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Fugl-Mayer评分量表比较±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5

45.91±16.96

79.66±13.61

对照组

55

46.33±16.53

68.45±13.55

t

-

-0.789

9.666

P

-

P>0.05

P<0.05

2.2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经一个疗程(28)后,两组患者质量后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疗效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2.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ADL指数比较±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5

41.91±12.11

88.96±13.78

对照组

55

40.33±12.67

78.56±11.25

t

-

-0.289

4.986

P

-

P>0.05

P<0.05

2.3两组患者肢体痉挛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痉挛评分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3.治疗前后患者Ashworth肌痉挛程度比较±s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55

3.8±0.6

1.8±0.3

对照组

55

3.2±0.5

2.5±0.5

t

-

1.356

-10.896

P

-

P>0.05

P<0.05

3 讨论

脑卒中作为一种紧急的脑血管事件,依据病理特征可划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中,痉挛性偏瘫作为脑卒中后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其根源在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后引发的肌张力异常升高[10]。此病症显著表现为患者的肢体运动能力受限及感觉麻木,若未获得及时且有效的治疗措施,病情可能恶化至全身性偏瘫,导致重度残疾,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一个疗程(28)后,两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所改善,分别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痉挛评分比较方面,观察组同样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参考文献

[1]裘慧敏,吴殷夏,唐元如.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 2022, 42(5):5.

[2]张艺泠,陈明英.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温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 16(25):67-70.

[3]王文卢,唐菀羚,黄永.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 2023, 46(5):66-69.

[4]李影,陈静.温针灸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2(004):016.

[5]金晓晓.脑卒中痉挛性偏瘫采用温针灸治疗的疗效分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7):3.

[6]刘淑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22, 41(12):107-108.

[7]林耐球.针灸疗法对中风痉挛性偏瘫康复效果分析[J].家庭生活指南, 2022(11):82-84.

[8]开心,吕晓琳,孙美琦,.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J].湖北中医杂志, 2024, 46(1):55-58.

[9]陈虹宇,邵妍,王鹏琴.针刺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 34(7):6.

[10]吴运景,钱拉拉,厉优优,郑靖慷.电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2022, 39(3):260-262.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 闫建华 1987.12.09  黑龙江省大庆市 汉族 硕士研究生 中级 七台河市中医医院 研究方向: 针灸康复

第二作者 孙玉东 1983.12.01  黑龙江省大庆市 汉族 本科 中级 哈尔滨市南岗区和兴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研究方向: 针灸

第三作者 张佳明 1994.08.25  黑龙江省五常市 汉族 本科 中级 七台河市中医医院 研究方向: 康复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