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治疗效果分析

期刊: 保健事业 DOI: PDF下载

汪志强

青海红十字医院肝胆胰外科 青海 西宁 810000

摘要

目的:探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患有胆囊结石同时还有慢性胆囊炎的这类人治疗中的使用情况。方法:试验对象限制在同时患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这类人中,以此将我院2022年1月~2023年4月间收治的这类人计入66例到试验中,而针对这其中33例治疗中曾用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直接计入到对照组,另外33例曾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直接计入到观察组。关键是统计两组病例资料中效果相关信息,实施对比分析。结果:手术操作总用时,还有术中出血量这两项数据中,观察组数值最小,P<0.05。血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水平这两个的大指标统计中,发现治疗前的各项测定数值都是没有出现组间差异性的,P>0.05;治疗后都有了变化,不过炎性因子一类,还有胃肠激素中的血管活性肠多肽这一项,是观察组的数值更低,而胃肠激素中的另外两项就是对照组中数值更低了,P<0.05。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则数观察组总几率最低,P<0.05。结论:在患有胆囊结石同时还有慢性胆囊炎的这类人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运用不单单是保障了手术顺利、安全,同时也利于患者机体中血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水平的调节,安全性也过关,很有使用价值。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血清胃肠激素;手术效果

正文


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这两种病症都是很常见的良性胆囊相关疾病,而且大多数患者都是同时患有这两种病症。虽然都是良性,不过并不能放任不管,若是不能进行有效、及时的治疗和干预,那么很容易诱发一些更为严重的病症,这样就可能使得疾病致死几率提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1]。而临床中的治疗多是用手术这种手段,通过进行切除治疗,控制病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可常规的额开服胆囊切除术创伤性巨大,术后恢复不佳,患者接受度并不是很高[2]。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上水平的快速发展,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被推广使用,作为新手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手术创口大的问题,不过也不是很完美,手术视野的清晰度较低,对医师操作要求极高,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胆囊损伤,所以该种术式也不是很理想,仍需予以深入探索[3]。腹腔镜的普及、使用,为该类患者的临床手术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在腹腔镜的协助下,可以更清晰地查看到病灶和周围情况,这样就避免了对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加之创伤性较小,患者术后恢复相对更快,预后理想[4]。鉴于此,为进一步说明腹腔镜手术的使用优势,本次试验进行了相关对比分析,并做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为回顾性分析,对象限制在同时患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这类人中,以此将我院20221~20234月间收治的这类人计入66例到试验中,所形成的小组是将不同术式作为分组依据的,且每组都是33例。一般资料的组间对比无差异,P0.05。见表1

纳入标准:(1)都是在相关检查,还有从患者自身表现中证实就是同时患有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和相关诊断标准[5]一致;(2)胆囊结石的直径最低也未低到2.5mm以下,最高也未高到16.5mm以上;(3)都是成年人,但是最大年龄也未高到80岁以上;(4)都是手术治疗的;(5)病例资料都是完整的,后续随访也是有联系的,知情、自愿。

排除标准:(1)检查项目中也发现有其他的疾病,或者有肿瘤疾病的人;(2)未经手术治疗的;(3)怀孕中,或者刚生产完的女性;(4)精神类疾病者。

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s/%

组别

例数

性别

(男/女)

年龄均值

(岁)

胆囊结石直径均值(mm

病程均值

(年)

观察组

33

15/18

48.91±5.16

10.46±2.61

4.66±1.02

对照组

33

19/14

49.08±5.20

10.37±2.59

4.51±1.10

t/x2

-

0.971

0.133

0.141

0.574

P

-

0.325

0.894

0.889

0.568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中对象在接受治疗的时候都是用到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操作前需要协助患者找到正确的体位,以仰卧位为主,然后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麻醉上用的是气管插管。操作时,先在右肋缘下这个位置做切口,大概5cm这样,据此将腹壁逐层切开,并进行组织分离处理,确保手术的视野充分;此后,开始进行胆囊动脉,还有胆囊管的解剖,在进行离断后结扎,将胆囊切除。完成操作之后要及时止血,同时将切开的腹壁再逐层缝合上。最后,将引流管放置好[6]

1.2.2 观察组  本组中对象在接受治疗的时候都是用到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操作之前的体位准备、消毒、麻醉等都是一样的。操作的时候,在脐孔下缘的地方做切口,并将Veres腹针置入到其中,创建CO2气腹,向其中安放腹腔镜,据此对胆囊、胆总管,还有胆囊三角进行查看,通过内镜的监视分别从腋前线、脐周、腹正中剑突下方右侧2cm这些位置进针,完成对Calot三角区的解剖,同时还需要通过电凝钩将胆囊管、血管分离好,对胆囊动脉、胆囊管进行处理,在剑突下的位置实施穿刺,即可将胆囊切除、取出了。上述所有操作完成之后,将气腹释放开,同样进行止血,以及切开部位的缝合,引流管放置好即结束[7]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情况  统计两组手术操作的总用时,还有手术中出血总量,实施组间对比分析。

1.3.2 血清炎性因子  对两组治疗前及术后3d时的C反应蛋白(G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并实施对比分析。

1.3.3 血清胃肠激素  对两组治疗前及术后3d时的胃泌素(GAS)、胃动素(MOT)、血管活性肠多肽(VIP)水平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并实施对比分析。

1.3.4 术后并发症  查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胆漏、肺炎、出血情况的例数,因统计算作出现术后并发症,所以最终对比的是各组并发症出现的总例数,也就是患者出现多项不重复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期间所用工具为SPSS 23.0,经归总划分为计量(符合正态分布)和计数两类,分别用(±s)、[n%]表示,并经tx2值校对,仅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

手术操作总用时,还有术中出血量这两项数据中,观察组数值最小,P0.05。见表2

2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s

组别

例数

手术操作总用时(min

术中出血量(ml

观察组

33

60.66±6.50

42.31±10.51

对照组

33

95.48±7.23

125.51±15.47

t

-

20.574

25.555

P

-

0.000

0.000

2.2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无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数观察组各项指标值最低,P0.05。见表3

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GRPng/L

IL-6ng/L

TNF-αμg/L

治疗前

术后3d

治疗前

术后3d

治疗前

术后3d

观察组

33

44.05±0.51

28.46±8.38*

55.76±0.54

42.41±5.31*

8.51±0.53

1.99±0.52*

对照组

33

43.95±0.58

35.91±8.62*

55.98±0.84

47.78±5.26*

8.68±0.51

4.98±0.35*

t

-

0.744

3.560

1.266

4.127

1.328

27.402

P

-

0.460

0.001

0.210

0.000

0.189

0.000

:与治疗前组内对应指标 相比差异显著,*P0.05

2.3 两组血清胃肠激素水平比较

治疗前无对比差异,P0.05;治疗后VIP数观察组各项指标值最低,而GASMOT则数对照组各项指标值最低,P0.05。见表4

4 两组血清胃肠激素水平比较(±s

组别

例数

GASng/L

MOTpg/mL

VIPng/L

治疗前

术后3d

治疗前

术后3d

治疗前

术后3d

观察组

33

93.54±7.66

129.54±12.43*

24.92±6.84

18.26±3.76*

141.29±53.26

242.46±38.71*

对照组

33

92.98±8.63

112.75±10.63*

25.06±6.68

22.85±5.36*

138.46±55.18

197.65±42.42*

t

-

0.279

5.897

0.084

4.027

0.212

4.482

P

-

0.781

0.000

0.933

0.000

0.833

0.000

:与治疗前组内对应指标 相比差异显著,*P0.05

2.4 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

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则数观察组总几率最低,P0.05。见表4

5 两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切口感染

胆漏

肺炎

出血

总发生

观察组

33

13.03

00.00

13.03

13.03

39.09

对照组

33

39.09

26.06

26.06

412.12

1133.33

x2

-





5.802

P

-





0.016

3 讨论

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的同时出现会导致患者的生存质量大大降低,对患者身心健康危害较大,需要进行及时有效的手术治疗。在当前医学技术水平快速提升下,传统开腹手术已经逐渐被替代,小切口胆囊切除术一度成为胆囊结石与慢性胆囊炎合并出现患者手术治疗的关键术式,可大大缩小常规术式的切口长度,可降低感染等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几率,不过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有学者发现该种技术也并非最佳,在操作的时候因为切口小,导致手术视野也变得狭窄,极考验操作人员手法,稍有不慎都可能导致周围组织、器官的损伤[8]。所以,还是需要探索一种更为高效的治疗手段,而腹腔镜的联合使用实现了上述问题的有效解决。

在腹腔镜的协助下,即使切口小,也能够清晰查看到内容情况,这样就避免了误伤的出现,保障医师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病灶,并切除,使得手术效率提升[9]。其次,相较于以往小切口胆囊切除术,腹腔镜的使用可以确保切口再小一些,在密切的空间中进行,这样操作还进一步提升了手术安全性,避免了机体脏器的暴露,使得细菌入侵难度增加,进而大大降低了术后切口感染、肺炎等相关并发症的出现[10]。最后,腹腔镜的使用是微创理念的融入,降低了对操作人员的超高要求,操作更直观,手术中仅用小小的切口即可完成各类手术操作,在患者机体中的操作是十分清晰的,不会对患者机体中的组织产生过度损伤,对肝胆的影响也比较小,所以炎症反应较低,胃肠道不用长期暴露,术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也较为迅速[11]

经由本次试验结果显示,手术操作总用时,还有术中出血量这两项数据中,观察组数值最小,P0.05。血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水平这两个的大指标统计中,发现治疗前的各项测定数值都是没有出现组间差异性的,P0.05;治疗后都有了变化,不过炎性因子一类,还有胃肠激素中的血管活性肠多肽这一项,是观察组的数值更低,而胃肠激素中的另外两项就是对照组中数值更低了,P0.05。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则数观察组总几率最低,P0.05之所以如此,就是腹腔镜在切除术中的融入不仅确保了创伤性降低,而且也使得内部操作更加清晰,这样操作人员可大大降低对周围组织的损伤,为后续患者的机体恢复保驾护航,有效提升了整体治疗效果[12]

综上所述,在患有胆囊结石同时还有慢性胆囊炎的这类人治疗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运用不单单是保障了手术顺利、安全,同时也利于患者机体中血清炎性因子、胃肠激素水平的调节,安全性也过关,很有使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罗登,赖习华,刘首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治疗效果分析[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21,24(02):276-279.

[2]朱朋,刘罗海,张瑾. 不同Calot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21,20(16):1730-1733.

[3]胡永鑫,王康. 胆囊后三角入路与胆囊前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效果观察[J]. 贵州医药,2021,45(10):1545-1546.

[4]钟盛良,何晓.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2019,26(33):67-69+73.

[5]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 胆囊良性疾病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2021版)[J]. 中华外科杂志,2022,60(1):4-9.

[6]杨聿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四川解剖学杂志,2020,28(01):73-74.

[7]张慧林. 不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方案治疗慢性胆囊炎合并胆囊结石的疗效对比[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32(11):1786-1788.

[8]俞卫铿.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疗效[J]. 医学信息,2022,35(17):110-113.

[9]陈永友,周艳宾. 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效果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2022,19(07):52-55.

[10]贾振杰. 不同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的疗效对比研究[J]. 中国处方药,2021,19(11):139-141.

[11]庄振森,张平,彭晓锋. 胆囊后三角入路与胆囊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的效果比较[J]. 中国民康医学,2023,35(10):156-158.

[12]赵刚,张朝阳,乔师师,. 胆囊后三角入路与胆囊前三角入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疗效比较[J]. 新乡医学院学报,2020,37(06):535-539.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