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实施探讨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李晓静

泗阳双语实验学校 江苏 宿迁 223700

摘要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逐渐得到重视,学校教育承载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作用,也应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艺术教育就是重要的素质教育培养方向之一。通过小学美术教育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素质从而达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其中色彩教学是美术教育中的教学重点,通过色彩教学可以提升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从而提高美术技能和艺术素养。本文通过分析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出现的问题,解读色彩教学实施的重要价值,探索如何实现高效的色彩教学,旨在促进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有效实施,促进学生美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色彩教学;实施策略

正文


前言: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素质教育下,倡导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小学美术教育是实现学生美育的重要渠道,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重视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意义,并针对当下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发挥色彩教学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1.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实施价值

首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色彩教学有助于小学阶段学生初步建立对色彩的感知,有利于小学生认识到色彩传达的美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色彩的认识和应用是重要环节,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初步接触美术教育,对色彩还不能建立完善的认知,因此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认识色彩。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带领学生从发现色彩开始,观察身边不同物品的不同色彩,体会不同色彩带来的不同感受。美术也是观察生活、描绘生活的艺术,学生更加需要学会在生活中感知色彩生活充满了色彩,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等等,教师在色彩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色彩进行观察,可以提高学生的色彩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开展美术活动的基础,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其开展美术活动提供保障。最后,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良好审美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色彩教学中要针对小学生好奇心重这一特点,对学生采取针对性的审美培养,让学生在对色彩的观察和认知中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

2.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当前的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学生线条和形体的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生的色彩方面教学。学生在对物体进行涂色时,也必须依据物体本身的色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自由发挥涂色时,教师给予学生作品的评价通常是不符合实际情况,这从根本上就限制了学生对美的创造力。另一方面,美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色彩教学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色彩教学目标不明确,也是造成色彩教学不被重视的因素之一,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对美术的学情制定出符合这小学年龄段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导致教师在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形式单调,教学过程只是知识的单向传递,学生既缺少学习的热情又没有自主学习的动力。

3.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实施策略

3.1多元化教学手段,发挥学生课堂教学主体作用

想要构建高效的色彩教学课程,必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这是保证色彩教学顺利开展的根本。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小学美术教育注入了新鲜活力,教师可以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构建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色彩环境,让学生在声色图画的世界进行色彩的观察和探索,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或微课资源呈现一幅画作的创作过程,让学生在观看时分析色彩的运用。还可以在对色彩学习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向学生呈现相关色彩的图片,带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学生对色彩影响力的感受。另外,针对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教师在色彩教学中还可以利用美术工具来激发学生对色彩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对美术工具的直接接触中,加强对色彩的进一步认知。比如,让学生通过各种画笔、彩纸或者橡皮泥等,进行创造性的色彩设计,引导学生对不同的色彩进行思考,以及描绘不同事物时色彩运用的差异,让学生在自主思考和创作过程中,发挥学生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

3.2色彩教学导入游戏,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

美术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开展适合小学生的色彩教学活动。教师在色彩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来实施色彩教学,在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应色彩的彩笔或彩纸,让学生来玩“色彩三原色”的游戏,所谓原色就是可以用来调配其他色彩的基本色,学生通过“红、黄、蓝”三原色画笔或彩纸进行色彩的的搭配,“红+黄=橙”“蓝+红=紫”“黄+蓝=绿”“红+黄+蓝=黑色”等等。学生在游戏中认识、感知、创造色彩,既是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加深其对色彩的认知,又能够让色彩教学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3鉴赏经典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色彩的领悟能力

小学美术课本中除了收录了小学生创作的绘画,还收录着经典的大师作品,经典美术作品往往包涵着作者的思想和审美意识。要想提高学生对色彩的领悟能力,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经典作者进行鉴赏,分析、探究美术作品对色彩的运用情况,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其色彩意识。在色彩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从全方位、多角度来分析作品,体会不同作品色彩的运用,从而提高学生领悟色彩的能力。在进行作品鉴赏时,教师一定要保证所选择的作品要具备代表性,色彩清晰饱满,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比如,苏少版三年级美术下册中《水墨情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鉴赏经典作品中远景、中景、近景,在用墨的浓淡、深浅上规律和变化,让学生感知山水画在色彩使用上的特殊性,通过对色彩的鉴赏和分析,提高学生领悟色彩的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审美鉴赏水平的提高。

3.4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形成学生良好的色彩感觉

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教师在色彩教学过程中,要将色彩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融合,既可以更好的实现色彩教学目标,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并鼓励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将事物展现出来。比如,在三年级上册《色彩明度渐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渐变的颜色,彩虹、秋天飘落的树叶等等,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通过对生活中色彩的观察,形成学生良好的色彩感觉。另外,将色彩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还可以拉近美术与实际生活的距离,是对学生色彩认知的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掌握色彩的本质。教师在对不同色彩进行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系,如,红色联想到灯笼、对联,喜庆之感;绿色联想到小草、大树,生机勃勃,等。色彩教学联系实际生活,在熟悉具体的事物中更利于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应用。

3.5提供学生色彩实践机会,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现有效的色彩教学,不仅要由教师教授基础知识也要引导学生进行色彩应用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实现色彩教学的真正价值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个主题,让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绘画创作,学生创作的过程要在认识色彩的基础上,进行色彩的设计,这也是学生进行色彩想象和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色彩设计搭配情况进行观察和评价。教师积极正面的评价能够建立学生对色彩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更主动的投入到对色彩的学习中,对促进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都大有裨益。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加强对色彩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并正视当下存在的问题,通过应用多元的教学手段,发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加强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让学生在鉴赏艺术作品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高以及自身美术能力的提升,通过色彩实践活动真正实现美术素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学梅.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实施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2):208.

[2]严春.给学生彩色的天地——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02):165-166.

[3]侯晓凤. 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实施策略探索[J]. 中国文艺家,2021,(05):73-74.

[4]王丽. 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实施措施[J]. 美术教育研究,2020,(11):162-16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