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摘要
关键词
林业;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
正文
引言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林业资源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林业栽培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保证林业资源的健康、稳定发展及改善生态气候的重要措施。
1林业栽培技术
1.1选种选苗技术
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土壤环境等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适宜不同林木品种的生长发育。因此,应结合前期准备及规划阶段所收集到的资料科学选择树种。如我国东北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少雨干旱、冬季较长且温度较低,应选择抗寒性强、耐干旱且对光照、温度要求较低的树种,如松树等。若想提升林区植被多样性,可配合栽种灌木。除此之外,为提升林业栽培种植成活率、增强林木长势、保障林材质量,应做好选苗工作。相关技术人员需要选择根系发达、粗细适宜、健康无病害的苗木。选择完成后将一定数量的苗木底端对齐绑扎在一起,下端采用斜向修剪方式,上端以平剪为宜,尽量使修剪后的苗木根部长度为30~40cm,并留下苗木上端1~2片叶。
1.2育苗技术
林业栽培种植中常用的育苗技术包括集中育苗技术及直接育苗技术两种类型。其中集中育苗技术是指先对种子进行处理,消杀种子中的虫卵并提升种子发芽率,再将种子播撒在苗床之上,覆土、浇水后等待种子萌发,待苗木生长到一定高度后便可开始进行移栽。此种育苗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对育苗密度有着较高的要求,密度过大会导致苗木长势不佳,密度过小则会造成资源浪费。因此,需合理控制苗木密度,综合采取灌水、病虫害防治及施肥等措施保证苗木健康且正常生长。直接育苗技术是指在林地直接栽种苗木或播种,该技术应用广泛,但可能因气候变化、林间管理不当等导致种子发芽率、苗木成活率偏低。因此,应用该技术时应当为苗木营造良好的生长空间,加强栽培种植管理以促进苗木快速成长。
1.3移栽技术
林业栽培种植中移栽是指苗木由苗圃定植到林地的过程。首先,选择温湿度适宜的天气与季节进行移栽,保证苗木移栽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其次,根据所需移栽苗木的大小、种类、根部土球体积等计算并确定树穴尺寸,通常情况下,树穴直径应当超过苗木根部土球直径50cm。树穴深度超过苗木土球纵向高度30cm,可以为苗木根系提供更为充足的生长空间。第三,对林地土壤成分进行检测,检查土壤肥力、有效水含量等是否满足苗木生长需求,如果土壤贫瘠且水分不足,可以施加由适量腐熟肥料与磷酸二铵配合的底肥并浇水。最后,采用“三埋,两踩,一轻提”的方法移栽苗木,即将苗木根部土球竖直放入树穴内,第一次少许填土、压实并轻提苗木疏松土壤,再重复两次即可完成苗木移栽。
2林业栽培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技术
2.1利用天敌昆虫对病虫害进行控制
天敌防治是利用一种生物的引进从而起到对另一种生物的消灭作用。天敌防治相对于其他防治措施而言更环保且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只需要引进病虫害的天敌便可以有效地抑制其生存,在降低病虫害危害的同时,也保护了对林业有益的生物,有效地保护了生态平衡,促进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林业防治过程中,常常会采用化学的方式来消灭病虫害,也就是常说的农药,虽然可以有效地对病虫害进行消灭,但该措施仅仅适用于短期,若长期使用不仅会对植物产生危害,还会使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增加防治病虫害的难度,同时也会危害到病虫害的天敌,影响天敌防治的效果。所以在当今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发展中,天敌防治的应用尤为重要,林业产业工作人员要对病虫害有着熟悉的认知,并了解其天敌,通过天敌防治来进行控制,保持林业的发展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2.2建立病虫害防治预警机制
网络技术发展速度较快,并且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林业病虫害生态防治中,同样也可以借助网络及计算机技术优势,构建有效的病虫害防控预警体系,使工作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病虫害具体情况,预测以及分析病虫害可能发生的区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防范工作。如果病虫害发生了,系统可以将灾害信息反馈给林业工作人员,在获取到相应信息以后,工作人员及时调整防治技术,对病虫害整治措施进行优化。预警机制的构建可以使工作人员提前做好准备,采用最佳的防治技术对病虫害进行治理,减少了病虫害可能造成的较大影响。除此之外,病虫害防治预警体系,可使工作人员对林业建设中各种植物生长情况充分了解,在将相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过程中,不断改进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而做到治理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2.3生态防治技术
在林业种植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应高度重视病虫害问题的处理。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用生态防治的方法,避免化学手段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在林业种植工程开展的过程中,由于不能重视对林业种植工程进行病虫害预防,导致后期出现病虫害问题,严重降低绿植成活率。在这一发展背景下,相关管理工作人员要对其进行治理。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往往应用化学药品进行喷洒杀虫,或者应用化学药品对树木进行根系浇灌,导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不利于林业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当下发展中,相关管理人员应该高度重视应用生态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的治理,从而避免其治理工作的开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在治理过程中,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的发展理念进行问题的优化解决,确保在治理的过程中能够保证环境平衡,最终满足林业种植工程长期稳定发展的高度要求。同时,在当下快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生物科技技术不断得到了突破与发展。因此,应该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态防治的创新优化,从而能够以新型的手段与方法进行林业病虫害的治理,满足当下快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对林业种植工程的高度要求。
2.4物理防治技术
首先,人工捕杀。利用人工捕杀幼虫和成虫,并通过上胶环、包扎塑料布、捆毒绳等方式阻止害虫上树,减轻对林木资源的危害。其次,机械捕杀。机械捕杀法利用害虫的趋性特征,在林间悬挂频振式杀虫灯、太阳能杀虫灯及黑光灯,夜间开灯,白天关灯,雷电雨天禁止开灯,吸引害虫并诱杀,只需定期更换灯芯即可,减少林间害虫基数,杀虫效果较好。再次,物理阻隔。通过阻隔方式抑制害虫繁衍,破坏害虫生存环境,减轻害虫对林木资源的破坏。部分害虫喜欢在树上繁衍,所以将菊酯类药剂涂抹在树干上来诱杀害虫。此外,可在秋冬季节向树干上涂抹配置涂剂,避免害虫产卵,减少害虫基数,保证林木资源良好生长。最后,种子高温处理。播种前,通过晾晒的方式,杀灭种子表层细菌和病毒,降低种子含水量,提升种子成活率,或者通过温汤浸种的方式,亦可杀灭种子中的病菌及虫卵,降低病虫害发病率。
2.5及时监测,减少损害
在林木生长过程中,极易受到病虫害的侵扰,特别是人工营造的纯种林,一旦发生病虫害,就是大范围传播。这是由于林木病虫害监测工作不到位,工作存在滞后等问题导致的。种植人员无法及时发现林木病害,也就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延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加剧病虫害的流行。因此,加强病虫害监测,减少林木的损失就成了当务之急。森林病虫害防治通常采用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辅的策略。建立完善的预报监测平台,积极录入监测预报数据,实现网络传输和预警预报,利用网络技术来分析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特征,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提高森林监测的时效性,种植人员在病虫害预测预报系统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减轻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程度,为林木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林木的经济收益。
2.6强化森林防检疫队伍建设
第一,林业病虫害生态保护需要专业的防疫检疫队伍给予支持,所以林业草原部门应该强化技术人员专业水平的提高,可以组织现有人员参加各种与病虫害防治相关的培训活动,并且设计相应的考核机制,促进团队整体素质、业务能力及水平的提升。除此之外,还要重视林业防疫检疫队伍作风建设,增强工作人员责任心,确保责任到人,推动林业病虫害工作的有序开展。第二,可以通过内部及外部选拔的方法,将专业人才引进,确保队伍中人才既具备专业的病虫害防治知识,同时又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能够灵活运用防治技术,切实将病虫害问题解决。第三,设置有效的考核体系,调动工作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引导其主动学习病虫害防治知识,自主提高专业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若想更好地实现林业经营,免病虫害的侵扰,就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防控机制来实现对林木病虫害的相关监测预告和防护防治工作。不同地区结合其相应的技术以及特点进行有效的方法实施,从而稳定病虫害防治体系。
参考文献
[1]宋淑学.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08).
[2]李积娟.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措施探讨[J].花卉,2019(20).
[3]张玉勤.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J].农村实用技术,2019(04).
[4]林晓飞.林业病虫害防治管理和技术体系完善措施浅析[J].农村实用技术,2020(02).
[5]陈志国.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20(38).
[6]张彩红.浅谈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J].种子科技,2021,39(03).
[7]吴久杰草.林业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管理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20,38(20).
[8]梁万芳.关于新时期林业病虫害综合治理方法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20,40(16).
[9]苏畅.论林业病虫害及生态防治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20(22):88-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