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培育下的高中时事政治常态化教学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乔彩虹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 宁夏 银川750021

摘要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性课程,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品德修养都有深刻的影响。适时关注时政热点,援引时政源头活水,打造时政特色课堂,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融合时政热点于教学,更能为毕业生的高考备考积累丰富的素材,创设真实的情景。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时事政治教学 时政热点 特色课堂 常态化

正文


正文:

“加强对中小学生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及社会热点等时政教育,让时事政治教育贯穿中小学政治课堂”是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思政课的要求。高考评价体系也要求思想政治试题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一核”、“四层”、四翼”,充分反映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中的重大时代主题,通过情景设计提高能力考核的有效性。结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实践,我们逐步规范并尝试打造自己的特色时政课堂: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学习需要,利用三年一轮的高中教学完整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时政特色教学尝试,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政、分析热点,思考时政背后的理论,让时政教育逐步常态化、机制化,让时政教育的资源优势和时空优势更好地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服务;同时,又能有效地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课本中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帮助学生及时分析理解时政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和高考备考中效果非常显著。

高一阶段:学生小组合作,教师适时引领

高一年级政治课时较少(一周2),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关心国家大事,我们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由组内成员共同搜集、整理、筛选一周国内外重要时政,集思广益,汇总集中,再由其中一人进行课前3-5分钟播报(口头或书面形式均可).要求小组成员必须群策群力,共同商讨,既把握时政重点,又不遗漏重要热点,还能交换思想,开拓眼界,增长见识.组员轮流充当整理人或播报人.既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使其对课堂产生期待;又能锻炼他们的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等能力.当然,还要严格控制时间,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有效的时政课堂离不开教师的适时引领.要求学生关注时政,教师更要及时全面准确地捕捉热点,透彻理解分析热点,恰当地设计一些时政讨论话题,将最新的时政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中.,在讲到"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的利弊","人民币入篮的意义",央行数字人民币;讲到"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当前的国货热和国牌潮风反映了什么经济学道理?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新型消费方式和直播带货”校园网贷的危害;讲到"收入与分配"时可结合"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时政材料予以分析;讲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可引导学生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与多国建设自贸区"“中国国家进口博览会”及“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国内双循环”等时政.通过援引时政的"源头活水“,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景和议学问题,引导学生心系祖国、关注社会,将课程内容与真实生活相结合,帮助学生增强政治认同,培育科学精神,树立法治意识,践行公共参与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想政治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呈现思想政治课的魅力。

高二阶段:转变学习方式,理论联系实际

高二文理分科之后,课时增加(一周5节),文科生更加关注学习内容。教学中适时将最新时政素材继续引入课堂,同时更多地让学生尝试学会用已有的理论解读分析时政材料。任务落实到人,每个学生按学号顺序准备课前3分钟话题。从选材、 整理、 播报、 分析都要独立完成,要体现出个人的认识与思考。教师对话题要有原则性的要求:材料宜短不宜长,坚持精炼化;宜扬不宜抑,激发好奇心;宜新不宜旧,保持新鲜感;主题宜众不宜寡,形成鲜明性;宜正不宜邪,弘扬正能量;形式更可多样化:即兴演讲,PPT展示,小视频等.通过展示分析材料,用好时政这个"动态教材",可以使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逐步展露并得以贯彻.

    当然,也要把时政体现于政治作业与考试评价中.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考试试题,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都要尽可能地依托新的时政素材考查基本原理,设置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逐步找出规律,进而增强时政教学的时效性.这一阶段对时政材料的要求不是简单的指导 、了解,而是更高层次的理解、 懂得.一段时间以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九届六中全会""世界生物多样性大会""APEC峰会”“中非抗疫特别峰会” 、“中阿博览会”、“神州十二逐梦太空”、“中美贸易战”“孟晚舟回国”、“新疆棉花”、“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 、“共和国勋章颁奖仪式”等诸多重大国内国际新闻都被学生搬上讲台。有些学生准备的极好素材往往还被老师运用到考试试题当中,这让学生也有成就感,准备话题的积极性更高涨,在参与的过中提高了核心素养。

高三阶段:援引"源头活水",激活政治课堂

有了高二一年的分析和积累,绝大多数同学都具备了初步的理论分析时政的能力。高三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每个人都在为高考作着最后冲刺准备。我们通常把课前的3-5分钟用来强化学生对基本考点的识记、 背诵与巩固。所以时政话题并不是每节课都进行,而是改为每周或每两周一次:由教师设置微时政,学生进行微思考。即老师选择一个时政热点话题,围绕话题设置相关问题,提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思考相关问题,课堂上师生互动,共同讨论探究,最后再由教师总结提升。高三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知识,所以他们可以用所学的各个模块的知识,围绕一些常规问题诸如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样等思路,从不同角度展开深度思考;教师也可将任务提前布置下去,指定个别学生搜集资料,提出问题,进行讲解。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也能准备出很典型的专题,甚至还能通过播放视频,制作PPT等来进行展示和分享,让小组伙伴儿、 老师以及自己都有不小的收获!

针对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师在教学中适时穿插热点的分析和讲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使学科知识与最新的时政及时联系融合.这种形式基本上代替了以往高考前的"热点专题"复习,将热点教学消化于日常教学中,而且感觉这种方式更集中, 更精炼,更有效 ,也有实效性!比如,2022届高三学生一轮复习中我们针对“甘肃白银景泰县的夺命马拉松”分析马拉松热的原因、意义、背后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以及对马拉松的冷思考等进行深度解析;针对国家网信办大力整治“饭圈文化”的通知开展时政热点专题课,学生从多视角剖析“饭圈乱像”,并结合高中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多角度联系理论,再结合本校教师的原创试题加以巩固,澄清了学生的认识,培养科学精神和政治参与;通过建党百年专题,长津湖影片,国家公祭等热点梳理与分析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制度自信和弘扬传承伟大的民族精神的自觉自醒,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通过对孟晚舟回国,中美贸易谈判等热点资料创设情景 提出并分析问题,彰显我们的制度自信。特别是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及时贯穿在政治课堂教学中:“两个确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发展全过程民主”等让学生对全会精神有了更新更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坚定理论自信 。将2022北京冬奥会的相关素材整理设计了“开学第一课”,及时地引导学生感受“文化自信”,体会“奥运精神”,警惕“毫厘之差”,理解“幕后不易”。通过及时敏锐地捕捉热点,解读热点,引导学生分析热点,赋予学生"学习活动本应有的猎奇探究和取舍的精神享受",使学生思维逐渐打开,思考问题角度不断拓展.

 高考之后:不忘初心,且行且思考

反思这种常态化的时政教学,最大的成功就是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援引"新闻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有所获;同时,"播报""思考"再到“解读”,更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和能力,让每个学生都有成长和收获的舞台.同时通过评析时事热点,透析事件全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而今借助我们的互联网更是可以随时随地地实时播放、搜集和捕捉最新热点。老师也可以把提前锁定的时政情景资料截取整理运用到课程教学中,创设出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的教学情景。

总之,"最合适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我们在"时政进课堂"的教学实践中也是力求回归教育的本真,静静地尝试,悄悄地观察,不断地反思总结,只希望让师生都能共同体验成长,一起分享人生,打造富有特色而又难忘的高中时事政治课堂!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