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思维导图
正文
通过对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的观察和分析来看,我国的高中历史教学还普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比较传统,部分教师习惯于通过灌输的方式去讲解知识点,教学过程非常的刻板基本上都是以套公式的方式来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学生无法领会这门学科的精华,而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还有可能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没有将高中生的思维发展作为教学的重心,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动脑思考问题,或者没有机会将自己的问题和意见发表出来,这样的教学不符合新时代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和目标。所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必须要树立好学生的地位,通过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自主归纳整理概念,建立稳固的历史思维,从而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
一、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一)对历史学科教学的意义
高中历史主要是将时间、地点、历史事件和人物等因素来进行划分概念,书本知识具有非常深的逻辑特点,从教材的分析和考试的要求来看,高中历史非常注重对某个历史事件的分析,而且重视多角度、多方位的分析和探究,在确定研究的历史事件后,从点到线再到面的形式不断的发散概念。而思维导图也是从一个中心文本框开始,围绕该中心文本框进行发散,不断的从各个角度扩散出不同的概念分支和实际应用。所以对于历史学科教学来说,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实际中,正好符合了高中历史知识的“点、线、面”的扩散的特点。历史学科虽然是文科,但是知识中包含者很多思维层面上的要求,思维导图可以以图文结合的方式,以图片激发学生的思维,一个个相互联系的文本框,让学生的思维实现跳跃。
(二)对学生学习的意义
在进入高中之前,初中历史学科都是以开卷的形式进行考查,开卷考试只需要学生熟悉课本,对课本知识点的结构和知识网络清楚即可,但是进入到高中后,历史考试变成了闭卷考试,这意味着学生需要背诵概念,能够根据问题的情境和范围来进行准确的作答。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有的学生感受到,即使将整本书都背出来了,但是最后依然没有办法准确的解题,这是学生对概念不理解的原因造成的。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可以对课本有一个比较整体的熟悉过程,对本节的知识网络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认识,构建各个文本框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需要细心认真的去推敲各个概念的内容,使得学生潜移默化的理解了概念,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记忆。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一)构建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自主思考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在面对多种杂糅零散的知识过程中,要对知识进行系统化有序的整理,建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由于高中历史知识所涉及的内容年代比较久远,而且知识点的密度非常大,所以教学的条理性、完整性和系统性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建构思维导图,将系统化、整体化的知识体系建构出来,并在建构的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分析概念的意义,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历史分析能力[1]。例如在讲授:《两次鸦片战争》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围绕两次鸦片战争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起因以及对中国的影响,这些概念展开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可以制作两个思维导图分别表示:“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让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就自主的阅读书本,初步的梳理概念归纳概念,将复杂的概念进行分散并简单化,随后再将其串联起来,再脑海中形成一个知识的整体,学生再分散和整理概念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对课文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抽丝剥茧的形式把关键词和关键句找出来,对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非常有意义。
(二)引导学生展示培养自我表达能力
当学生在课堂上或者在课后制作好了思维导图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制作的思维导图进行展示,并且对自己所制作的思维导图中所包含的概念进行解释,提高自己的知识应用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展示和解释的过程,可以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展示的方式是以小组派代表的形式进行展示,展示的过程可以让学生自主控制展示的时间和展示内容,但是要遵循历史知识的:“点、线、面”的特点进行展示,知识与知识之间必须要有一定的联系[2]。例如在讲授:《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这节课的时候,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一组的学生结合书本知识,从正面战场、敌后战场和东方主战场三个维度对本节内容展开思维导图的制作,因为不同组的学生学习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每一组学生所制作的思维导图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有的小组围绕:“正面战场”展开思维导图的制作,重点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和武汉会战这三大战役进行分析,并且将战役的发生时间、地点、敌我双方的实力悬殊、战斗的结果和影响都详细的进行了归纳。教师在检查该组的思维导图后发现,该组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忽视了对毛泽东撰写的:《论持久战》这本书的分析,这是高考的重要考点。所以针对学生的展示和表达,教师能够精准的发现学生在制作思维导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后续学习中进行改进。高中历史知识难度较深,知识面非常的广,各个知识点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学习问题,教师给予学生展示并解释思维导图的机会,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暴露出自己的学习问题,以便于教师发现问题及时有效的帮助教师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
(三)引导学生完善并应用思维导图
在思维导图建构的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所制作的不完整的思维导图进一步的完善,高中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制作的思维导图总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问题,当教师和其他同学对自己的思维导图提出修改意见后,应该要细心的对思维导图进行完善,尤其是当思维导图出现知识性的错误后,学生一定要加以重视,因为这意味着对本节知识点脉络还把握不清,必须要重新认真的对思维导图进行绘制和整理[3]。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这节课的时候,某位学生在展示本组的思维导图过程中,其他同学发现,该思维导图中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文件的分析力度还不够,高中历史侧重分析,尤其是有关制度的分析,学生必须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要求来展开,有的时候甚至还要分析对比当代的一些制度内容,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分析和理解。所以在修改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怎样颁布的,什么时候颁布的,由谁颁布的,内容是什么,在当时有着怎样的现实意义展开了细致的分析研究,深度的剖析了这部宪法的内容,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教师还将练习题展示出来,结合学生所制作的思维导图来分析练习题,评价学生所制作的思维导图能不能起到解题的作用和价值,强化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应用。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学生不仅要懂得制作思维导图,还要知道怎样修完和完善思维导图中不足的地方,并且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实际解题过程中。
三、结语
高中历史知识难度系数和深度都比初中知识要高很多,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导图引入教学中,把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思维导图的修改完善策略以及应用思维导图解题的方法展示在学生的面前,培养学生高中历史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有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付喜杰.思维导图有效性应用探讨——以高中历史教学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5):67-68.
[2]汤蓉.思维导图构建在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应用初探[J].文理导航(上旬),2019(08):50+52.
[3]沈平.借有形之图 引无形之思——用思维导图优化高中历史复习课教学[J].高考,2019(02):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