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正文
引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形成、丰富的共同精神认同和文化理念,时至今日仍然有着巨大的传承价值和弘扬意义。在人们的传统印象里,高中语文是一门典型的中阶理论课程,似乎更注重于对语法和社会情怀方面的讲解,与传统文化这种具有表现效果的概念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内在联系——这当然是一种非常片面的认识。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要从“文化传播”的课程本质层面认识到语文所具有的作用,将之打造成引导学生了解、认同、践行和传承传统文化的一块关键阵地。在笔者看来,若要达成上述目标,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开展具体工作:
一、依托教学内容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正如笔者在前文当中所提到的,我国的文化建设战略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局面,在这一宏观背景的影响下,高中生所使用的各科教材在编修过程中便被加入了相当可观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高中语文自然也不会例外。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着,信息密度较以往有了质的提升。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把握并完善运用这些直接资源,在进行课程讲解时根据课目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能力、趣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分析富有传统文化气息和对应教育内涵的成分,为学生构建起连接于知识内容和个体思维之间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将课程内容吃得更深、摸得更透,也能在获得知识储备的同时完成传统文化意识的有机强化,可谓是一举两得。
例如在带领学生学习《鸿门宴》这一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文中所出现的“卮”这一词汇来讲解几种我国传统容器的名称、形式以及主要用途,还可以根据“卮酒”一词来简单地介绍一下我国的“酒文化”;除此之外,教师也可根据这篇文章中出现的“樊哙”这个角色以及他的具体行为,对我国古典道德中的“忠”和“勇”两项内容做一番剖析,同时在这个基础上对传统道德的宏观内涵进行简要地介绍、梳理。
二、依托教学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一)借助艺术载体进行课程教学
在高中生们的传统认识里,语文学习似乎只是“读读文章”、“写写作文”、“背背句法”,长此以往必然会让学生们感到乏味、无趣,同时也限制了语文这门活性课程多元表现力的彰显空间。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在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符合学生们趣味取向和认知能力的艺术形式作为呈现知识内容的载体,并可在这些艺术形式当中相继加入大量传统文化气息,一边让学生通过这种更加新鲜、多元的渠道获得良好的课程学习体验,一边使学生在欣赏艺术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实现对传统文化魅力的领略和感悟。当然,在进行这一项工作时,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注意对具体艺术作品的遴选,不要因作品的理解格调过高或过低而产生负面的反作用。
比如,在带领学生学习《故都的秋》这一篇散文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在完成课内基本知识的串讲后,利用多媒体设备和学生一起欣赏诸如《阳春白雪》《夏韵十六韬》《关山叠》等以表现四季之韵为内容的传统乐曲,或者以《富春山居图》《快雪时晴帖》《寒梅图》等为代表的彰显四季美景的传统水墨画作,从而让学生对传统艺术中独特的季节之美产生深刻而灵动的印象;倘若学生们的能力足够的话,教师甚至可以鼓励大家利用课下时间试着模仿一些简单的国粹艺术创作出自己的小作品,将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美景融入其中。
(二)借助游戏载体进行课程教学
高中生虽然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孩子”了,但是他们依旧有着活泼、好动、爱玩的天性,天生就对有意思的游戏活动表现得情有独钟,也时常可以在参加这类活动是焕发出很强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悟性。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根据课程内容、方向以及学生的意愿来设计、组织富有趣味性和参与感的游戏,并在游戏中融入一定的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在“边玩边学”的状态下自然地实现知识积累、技能掌握和传统文化的有机吸收,最终达成优化、巩固课程教学和传统文化渗透教育成果的目标。
例如为了锻炼学生们的口语表达和信息理解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一场“你说我猜”的游戏:教师将学生按照“强弱搭配”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每组依次派出两名代表参赛,代表中一人背对黑板,另一人面对黑板;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随机展示出一件学生们在电视上见过的古装,面对黑板者要在不做动作的情况下单靠语言描述来引导搭档猜出这种古装的穿着人群或场合;用时最短且结果正确地代表可为本组积一分,最后积分最高的一组即为优胜者。
(三)借助实践活动载体进行课程教学
正所谓“实践出真知”,没有什么能够比实践活动更能让人形成深刻而正确的知识印象的了。高中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积极设计、优化一些具有引导性和参与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获得验证、运用既有学习成果的契机,并感受到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的成就感、满足感。此外,高中语文教师还可以将这些活动和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同时具有引导学生感受传统之美、传统之乐的作用。
比如在完成了《登岳阳楼》这一部分的教学之后,通过作者描写洞庭湖水的开阔气势,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中的积极意义。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一个周六日的时间来开展一些义务劳动等活动,一边体验劳动带给学生的乐趣与积极的思想,同时向学生讲解时代要求我们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情操。我们应自觉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繁荣祖国的重任。
三、依托教学拓展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高中生的好奇心非常强烈,对很多新鲜的事物都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尝试欲;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全承载的。出于对上述两点事实的尊重,高中语文教师不妨在完成课内讲解任务的基础上,有目的地为学生补充一些课外文化知识,同时在挑选这些课外资源时有意识地向传统文化元素做倾斜,在满足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也深化了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知识的融合。
例如对于《烛之武退秦师》这一篇文言文的教学,文中通过一场精彩的说退秦师中,将烛之武睿智的形象呈现出来,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去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师生探讨,分析爱国情怀对于民族的意义所在。并组织学生在教室中张贴一些富于爱国精神的古代诗句,让爱国精神渗透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四、依托写作技法教学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语文的教学自然离不开对文章写作技法的讲解——这一点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根据这点,高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写作技法时,也可从我国古典文学的常见撰文方式入手做一番介绍,并可在学生理解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将这些撰文手法所体现的古典情怀渗透到学生的意识里,以此来完成对传统文化教学的又一次推动。
比如在讲解古诗词时,教师可以就“意象”和“意境”的使用、对仗和押韵等文学手法的含义等做重点讲述,并对这些诗词作品所共同表现出的“藏情于文”的婉约写作风格以及中华民族“君子唯敛”的情怀做带入解读,从而帮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中华传统神韵的洗礼,并在这个基础上培养起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无穷魅力的向往之情。
结束语: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创新,但也是为了传承;是为了开拓,但更是为了弘扬。只有真正在教育事业的建设过程中融入充足的传统文化气韵,学生才有可能成长为助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早日实现的栋梁之材。高中语文教师要切实认识并践行这一正确理念,在日常工作中加大对传统文化的融入、渗透和解读力度,引导学生更为深入、全面、灵活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含义、认同传统文化的理念、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继而为学生将来更高阶段的文化学习和综合素养提升注入强劲动力,也为我国文化建设战略的全面胜利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嘉德.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1(12):84-86.
[2]蔡竹青.渗透传统文化 奠定知识基础——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2021(36):205.
[3]王其俊.理解与传承: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1(12):53-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