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花朵”——浅谈小学美术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
摘要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育;小学生;个性发展
正文
引言
对学生进行科学培养,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优点,也有不同的个性,在教育培养过程中,要采取合理的方式,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是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教学活动,有其特殊性,在这过程中,更要关注孩子的个性成长,要采用合理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成长。
一、小学美术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美术教育是通过色彩和图画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认识和思考能力,也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主观体验,最重要教师会教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和艺术情操,也要求针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针对培养。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尤其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认识有所了解,充分认识到自己身为一名小学生,在艺术发展方面,培养自身能力的重要性。美术教育的个性培养需要深入到生活的学习过程中,加强思想认识,也加强在不同领域的艺术思维能力。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立个性,教师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培养,让学生在小学美术培训课程的应用过程中有更深刻的自我认识,才能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培养。
二、影响小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小学生个性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既与个体的成长发展有关,也与外界环境因素有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但要关注内部因素,也要关注外部因素。一是关注遗传因素。这是个体的自身影响因素,是祖辈遗传过程中造成的性格影响和气质影响,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影响都会造成学生成长中的变化。遗传因素为个体成长提供了可能性,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因此,教师要尊重个体差异,也要认识到就成长环境来说,每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并非完全平等的,要重视对学生的针对性培养。二是关注环境因素。学生成长过程中,受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包括家庭内部成员给学生个体造成日积月累的影响,而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会关系到学校如何进行学生的教育培养问题,还包括一定程度的社会环境因素。三是关注后天因素。通过教育引导,在个性形成和努力发展的过程中,个体加强思想认识,不断进行努力,从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小学美术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方法
美术课程涉及范围较广,既包括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也存在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在教育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身心发展等各方面的科学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坚持多措并举,使学生获得更好的艺术学习体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升学生整体发展能力,实现有效的教育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美术是能够进行艺术表达的最直接方式,也是最有效方式,学生在观看美术艺术作品时能够加强思维的转动,更能更好贴近生活,从而加深自己的体验。学生在学习和感受过程中,通过线条和色彩形成的艺术语言,表达在学习过程中呈现的艺术情感,这其中可能包含理想主义情感,也可能包含科幻感和各种形式的艺术情感,美术的艺术作品中蕴含着不同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不同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促进个性发展[1]。学生还可以通过感知美术的价值取向,通过美术作品所能传达的艺术感受体会其中的差异性,美术能够非常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个性思想,要选择多样化的材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机会,可以基于同一主题,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自由创作,可以采用多种艺术体现形式,比如绘画、剪纸、泥塑等。教师也可以支持学生采用不同的作品构思形式,让学生能够大胆发挥自身的想象去进行自由自在的创作,避免给学生过多的限制,也得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创作。同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模式来进行艺术创作,开创发散性思维,促进思维模式的灵活发展,保证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灵感涌现,避免灵感受到压制,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采用合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广泛兴趣,促进个性发展。
(二)利用丰富的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彰显个性
首先,教师要注重合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促进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有效开发。兴趣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前提,也能体现非常有效的教育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来进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兴趣的提升,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也要求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安排,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材料,让学生有丰富的感受,避免学生产生厌恶心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艺术学习的教学引导,也能让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彰显个性,比如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体现同一主题的艺术创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开展创作。教师要利用美术作品的有效作用,加强对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科学引导,构建良好的意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到整体的教育工作中,融入到教育情境中,并且对教学内容有所感触。在教学发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整体教学工作,也要促进教育作品的有效应用,帮助教师更好地体现教育作品的作用。
(三)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实现个性培养
学生和教师应当形成合理互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也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整教学关系。从宏观角度出发,优化美术课程的教育结构,调整教育课程,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安排,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需求的科学调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实。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引导,以正确的方式培养学生,调整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真正落实整体工作,体现自身工作对美术课堂的引领作用[2]。这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情境,采用启发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主动性,达到有效教学的科学成果。
个体的差异性体现在多个层面,同一班级的学生也可能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水平。教师在进行教学安排时,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分层次教学和因材施教。只有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学生才能学习与自己能力相配的内容,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3]。
(四)教师通过深化影响,促进学生个性体现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教师应当平等地对待所有学生,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认可,会产生非常积极的学习体验,会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应注重应用多方面激励措施,激励机制,引导促进作用。尤其在教学评价中,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要注重采用过程性评价来丰富对学生的个性评价。针对艺术作品所体现出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可根据学生的发展情况,进行倾向性、重点性的科学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关注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艺术发展能力,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实现对美术教育的关注和教学调整。教师要发挥教书育人的价值作用,努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注重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帮助学生释放个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个性,使学生独立的个人魅力发挥到极致,展现每个学生作为一朵独一无二花朵的独特光辉。
参考文献
[1]薛青.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促学生个性发展[J].文理导航(下旬),2021(12):66-67.
[2]孟淑琴.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个性培养研究[J].新课程(上),2019(06):206.
[3]兰翠林.论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现学生个性培养[J].明日风尚,2019(06):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