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人文 润泽生命——浅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
摘要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人文精神;培养方法
正文
前言
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内容,语文学科中所包含的人文教育内容,既体现了学科课程综合性和生命性,也为学生思维发展、良好道德品质形成提供了有力支撑。以此为平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既是实现了新课标素质育人目标,也进一步推进了语文教学改革。人文精神培养是一种精神层面以及认知层面的全面培养,所以语文阅读教学是重要渠道。
1.阅读教学中注重人文精神培养重要性
首先,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能够促进学生对阅读教材理解,利于学生品鉴出语言词汇优美,这对提升学生思想认知有着极大好处,同时也利于提升学生知识转化力,进而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情感观,以此学生可发现自身独特价值,并会以此为指引不断追寻个人价值体现。
其次,利于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以帮助学生探索学科本质为基础,即以阅读教学让学生理性分析;以教材内容,让学生体会出人性,懂得尊重他人,懂得生命意义。学生学习情感的极大满足,则为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2.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目的
语文学科本质其实就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即培养学生一种自由、真我生存态度。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目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语文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一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语言词汇,学会如何进行表达;二是为了通过语文教材,让学生品鉴出其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即懂得人所需要具备的道德品质。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行为观念快速形成发展阶段,此阶段学生所懂得的做人品质,既来自家长的影响,也来自课堂教育。以经典文章为题材,以亲身示范为讲解,是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学科,认知道德品质的重要方式,因此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第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精神所指语文教学全部内容,包含了阅读教学。人文精神是对人性的思考,对学习的求真,对自我价值的认定。语文教材包括万象,人文精神也极为隐秘藏于文本之内,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对其中词汇、情感、观点等进行感受,不仅可开拓学生思维,也可让学生品味出语言词汇之优美。让学生徜徉在语言词汇所勾勒的美好景象中,既让学生真实感知了知识生命性,也可浸润学生道德品质提升,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3.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方法
3.1发掘教材本质,体现人文教育
新教材的修订蕴含了丰富了人文教育因素,包含了许多优秀文化。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中有《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等以物寄情阅读内容;也有《五彩池》《小青石》《麻雀》《迷人的张家界》《仰望布达拉》等以事传情等文章;更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题西林壁》《游山西村》等古典诗词的文化浸润。从教材的重新修订中可以看出,教育不仅在关注学生知识积累,也更加注重学生人文精神提升。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对教材蕴含的人文内容进行剖析,体会新课程内容表现目的,体会作者文本所要表达情感,在教学中有方法的开展人文精神培养教学。
其次,教学中要以人文教育为主线,确定育人目标,设定层次清晰教学任务,通过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内容,创建学习情境,组织学生进行情节演绎,开展观点辩论,以此让学生深刻体会文本内涵,于无形教育中,让学生人文精神得到培养。
如教学人教语文教材中《麻雀》内容,此篇文章人文教育内容,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教材,感悟出老麻雀的勇敢无畏,体会出爱的力量。教学过程以创建情境为主,使学生积极融入到学习中,主动参与,认真感悟。
教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导入教材中国图片内容,以PPT课件演示教材中小麻雀掉落在地,猎狗等出现场景,让学生对可能发生故事进行想象,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并给出给最终结果。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也调动了学生思维发展,利于引导学生顺利体会出其中所隐含的人文教育内容,即生命可贵。
学习感知:此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反复阅读,引导学生概括出文本主要讲解内容,以及作者所表达情感。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要求学生将文本中表现出小麻雀可怜句式进行标记,并带入情感进行反复揣摩,引导学生分析出作者是通过哪几个词汇描绘了小麻雀的可怜以及小麻雀的无助。
学习总结:在了解文章所要表达情感,对人文精神有深刻体会之后,教师以总结延伸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联想,鼓励学生进行故事续写,故事演绎。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对文本中表现出的对生命的敬畏,爱的可贵以及亲情的伟大有深度感知,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考力,也帮助学生建立了正确生命观。
3.2突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教学主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知识理解,也影响着学生对人文精神感悟。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主题,设计人文教育为主教学活动。突出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确定教材语文主题。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教学主题,有的以题目点题,也有的文章通过故事内容含蓄隐藏了教学主题,这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梳理。如《搭石》此篇文章教学主题就隐含文本之中,整篇文章未具体表达“爱”,却通过一个个情境,通过质朴的语言,于字里行间展现出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精神,展现出了人性善良。
第二,进行主题体会。人文精神培养与知识教学不同,人文精神重在体会和感悟,知识重在讲解和内化。对主题的感悟学生方式不同,理解不同,认知不同,也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体会和收获,但教师不能对其进行否定,不能给出直观的对与错评价,应以引导为主,让学生说出自己自己体会,说出自己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在进行引导,以让学生感悟出多元人文教育内容。
第三,给学生充足思考时间。阅读教学是开放性教学,是个性化教学,人文精神培养以点拨和引领学生为主,因此教师的讲解不能代替学生的独立思考,要给学生提供充足 的思考和探究时间,给学生搭建实践知识平台,以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目的。其教学方法可采用情境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探究方法等,让学生对文章主题提出新见解,对人文精神给出新感悟。这样能够更好的让学生将知识进行转化利用。
3.3进行有效课堂互动,品味出语言之优美
语文既是人文精神培养重要媒介,也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重要工具,只有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语言词汇,学生对阅读文本理解才会更加深刻,以此学生对人文精神感悟才会更加立体。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大量阅读,针对文本中体现出人文精神教育句式,要与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此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词汇,感悟人文教育。
如《搭石》一文中,教师可与学生探讨“脱鞋挽裤”是何意?品鉴“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多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荡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以此句式,让学生体会搭石动作美、声音美、画面美以及心灵美,通过与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生对阅读学习兴趣。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既要注重知识教学,也要注重培养学生人文精神,通过发掘教学本质,教材主题,交流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学习魅力,让学生体会出语言文字优美,对语文学科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人文精神得到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王文娟.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挖掘与培养[J].文理导航(下旬),2019(10):56.
[2]顾晓燕.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01):41-42.DOI:10.13525/j.cnki.bclt.201601017.
[3]伍海莉.关注人文 润泽生命——浅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下),2011(10):178-179..
[4]郑惠懋. 群文阅读,关怀人文的阅读——从群文阅读的角度探究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J]. 小学生作文辅导(语文园地),2019,(02):21.
[5]于艳杰. 运用多媒体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6):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