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心理特征与班级管理模式分析
摘要
关键词
高职学生;心理特征;积极心理学;班级管理
正文
引言
在2021年职业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强调,职业教育要"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是从国家层面释放出来的关于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职业教育的重要信号。基于此,如何办好现代职业教育,更好地培养内外兼修的优秀高职学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当下高职院校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高职学生的生源更加多样,且大多成绩较差,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强,自制力较弱,班级管理、心理育人在高职育人工作中占据着突出重要的位置,成为人才培养重要抓手。"育人"是班级管理的应有之义和重要功能,不仅仅是要学生"听话",更要在班级管理中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和班级管理的功能定位,要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渗透心理育人方式方法,充分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最大化发挥班级管理育人的重要作用。
1.高职学生心理特征形成原因
1.1心理发育阶段的正常表现
高职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可以认定为特定年龄或教育阶段的正常心理表现,基于这种认识而开展的教育更科学,更有效。心理学认为,人在不同成长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和人格特征,"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18~40岁的人属于人格(心理)发展的第六个阶段",也就是"成年早期",处于成年早期的高职学生在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同时,在教育心理学上与之相对应的,有"心理年龄特征"这一概念,即不同年龄阶段,学生们受到的教育水平不同,会导致不同的心理年龄特征。高职学生普遍学习成绩较差,实际接受的教育水平往往比同龄的本科生要低,也就导致了一些相对不够成熟的心理特征出现。
1.2自身学习经历的长期受挫
现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还是以成绩未达到本科录取分数线的高考统招生为主,少部分学生来自"五年制"、高职单招考试等,还有极少一部分来自退伍军人等特殊群体。高职学生一般学习能力不强,成绩较差,且在中小学阶段成绩一般也不理想,长期求学过程中形成了极强的挫败感,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与此同时,伴随着成绩不理想和中考失利等"失败"经历,以及教师和家长的不认可,极易造成自我否定心理,形成恶性循环,进而滋生出逆反、焦躁、自暴自弃、自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1.3特殊成长经历的心理刻画
尽管我国现在的农村已经基本摆脱了贫困,生活上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很多农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仍然是有待提高的。农村学生的父母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无论在学习辅导上还是在家庭教育上相对存在更多问题。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与爷爷奶奶等隔辈人一起生活,也会形成一些心理和性格上的缺陷。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造成了高职学生心理调节能力差、情绪体验不稳定、核心自我评价低等的心理特征。
1.4社会大环境影响个人心理
对名校和高学历的偏执是当代中国学生面临的社会大环境。我国从21世纪初开始大力推行素质教育,近几年又相继出台多个文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就业招聘中三令五申不得有学历歧视,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十分不理想。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博弈中后者仍然占据上风,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这一问题尤其突出,考本科、考研究生、上名校依然是家长们和学校对学生的明确要求。各类招聘中对学历学位乃至毕业院校的要求十分明确具体,且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高职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心理压力和生存压力。
2积极心理干预的班级管理模式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其著作《Flourish》一书中指出了人的幸福需要的5个维度:积极的情感、参与、良好的关系、意义、成就。在心理治疗和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基于以上高职学生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及其形成原因的分析,以及本人从事高职班级管理多年的经验教训来看,我们认为在高职学生的班级管理中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2.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心理学认为,培养积极思维方式,进而培养积极思考的技能,有助于养成积极的行为模式。因此,高职学生的班级管理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班会、团课、党建、思政课等教育阵地的思政教育功能,深入挖掘这些教育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养成积极心理习惯,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培养积极心理习惯的核心是让学生产生正向积极自我评价,完善自我意识,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并能在面对自身问题和不足时保持平常心,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心理危机、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实现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提升,做到外在约束和内在约束同向发力,加强自发学习的意愿,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注重正向能力培养
正向心理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基本心理条件。有了积极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面对内在和外在的各种危机、困难,还要具备解决危机和困难的能力,这种正向心理能力包括挫折耐受力、情绪调控力、幸福获取力等。辅导员、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要多和学生保持沟通,对学生多一点关心、指导和鼓励,及时做好危机干预,通过日常的关心和鼓励、处置方法的指导、危机中的适当帮助,使学生逐渐形成心理韧劲、学会自我调节、获得成就积累。同时,还应多措并举,帮助学生建立坚定的自信心。学生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教师切不可放任学生的自卑心理、懒惰心理等,使其放弃自我,必须要帮助其扭转自身学习态度,通过教育、引导等一系列方式帮助学生养成优良的学习习惯。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要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其中最为有效、直接的方式便是通过合理化的方式强化学生的技能,提高其创新能力以及就业能力。
2.3强化家校联动共育
父母和家庭对于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高职学生在综合素质修养上相对欠缺,在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足对此负有一定责任。同时,学校和家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最直接的环境因素,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本身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在班级管理中如果遇到问题,辅导员与班主任必须及时与家长沟通,一方面,可以向家长沟通学生好的表现,让学生获得家长的肯定和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鼓励、肯定等)越多,越有助于激发上进心,积聚正能量,养成良好习惯;另一方面,共同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或化解危机,真正让家庭成为学生遇到困难时的避风港和加油站,而不是压垮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2.4创新就业指导模式
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相比,就业压力相对更大,所以一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在高职院校是贯通整个教育教学阶段的,大一即开设相关课程。但通过对某些高职院校的调研,结合业内其他人的前期研究成果,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在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实际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重视不足和实践教育不够等问题,成效与理论设想相比并不理想。要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关于高职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教育培训,强化他们这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并在班级管理中适当融入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的相关内容,创新培养模式。在做好国家和地区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技巧讲解的基础上,邀请优秀校友或企业优秀代表、能工巧匠等为学生做讲座,把榜样引入校园,引入教室,引入班级管理,带到学生身边,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和实例宣讲,帮助高职学生了解就业渠道、择业方式,传输更注重技术技能培养的学习理念和社会需求,消解学历焦虑,树立就业的信心,培养他们正确就业、择业观。
结语
高职学生的班级管理是个系统性工程,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力军,班级、课堂和寝室等校内场所都是管理的重要战场,家庭的参与也不可或缺。要从"深入构建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的要求出发,坚持学生本位的管理思维,用好心理育人的重要抓手,提高班级管理和立德树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J].在线学习,2021(4):10.
[2]张丽,蔺子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职教论坛,2014(26):19-21.
[3]李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J].中国成人教育,2014(10):98-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