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原则 讲究策略 有效提问——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摘要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
正文
提问可以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提问的质量如何,会对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进行有效的提问,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形成良性互动的氛围,让学生在互动中更好的参与课堂学习,而不是仅仅被动的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出提问的作用,教师在进行提问教学时,一定要保证提问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目标明确,精心设问
课堂提问想要保证有效性,首先要保证目标明确,也就是基于教学目标,结合教学的内容和方向,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问题方向明确,针对性强,这样才能够保证提问的有效性[1]。教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明确,不仅会影响到提问的效果,也会关系到学生思维方向的水平,因此结合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的设问是非常必要的。为此,教师在对于教学过程进行规划时,就需要明确自身进行提问的目标。比如想要导入新课,就需要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帮助学生及时集中注意力;想要建立新知与旧知的联系,就要设计富有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回忆旧知的同时探索新知。例如,在学习“我锻炼,我健康——平均数”这部分的内容时,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能够与实际的生活案例相结合,理解平均数的内涵,并且能够掌握平均数计算的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当中,为此,教师可以与现实生活中身高的问题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你知道自己的身高和好朋友的身高分别是多少吗?你和好朋友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同时,为了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也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具有悬念的问题,比如:如果老师想要知道班级中同学的平均身高,需要怎么做?精心设计的问题能够为教学提供辅助,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二、难度适宜,适时提问
在提问的过程中,难度的适宜性也非常重要,如果难度过高,不符合学生能够解决的范围,就很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而如果难度过低,学生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也会导致思维难以得到锻炼。因此,为了保证问题的难度适中,教师首先应当明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此为基础,设置难易适中的问题,也就是让学生觉得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努力思考后,可以给出回答。同时,教师应当注意,提问的问题需要在学生已知知识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拔高,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更具有吸引力,能够引发他们的困惑,进而让学生积极放开自己的思维去进行思考和探究。例如,在“走进军营——方向与位置”这部分的内容学习当中,教师出示队列的图片,指着其中某个位置提问:这位同学在某某位置,对不对?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因为难度比较低,且引导性不强,学生的思路也比较被动,达不到提问的目的。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对于提问的方式进行适当调整:请大家看图,在队列当中,某同学站在哪一个位置?想一想怎样描述他的位置呢?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位置的表达方法,自己去找表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出行和列的概念,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已知知识,又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去解决,更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分层提问,因材施教
新课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上得到提升和发展。而提问作为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部分,也应当遵循这一个原则,将问题进行分层,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进行提问,保证不同层次的问题分布均匀,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思考,有回答问题的欲望[2]。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回答的机会。对于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可以适当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数学基础,提升学习信心;对于有一定数学基础,但是不够拔尖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成长;对于数学基础较好,成绩拔尖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拓展性的问题,激励他们积极进行思考。提问中要做到因材施教,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快乐农场——运算律”这部分的内容时,为了实现有效的分层提问,对于存在一定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降低难度,比如提问:25×4=4×?通过一些简单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的概念;而针对已经能够较好掌握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度:5×39×2,这个问题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让学生在学会乘法交换律的同时,也能够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
四、把握节奏,留空思考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会运用提问的方法去进行教学,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并不好,对于原因进行探究,可以发现这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会用“是不是”这类的方式进行提问,问题的针对性和启发性不强,难以真正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同时,针对这类问题,教师也往往不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往往是教师提问后,学生就回答是或者不是,即使不理解的学生,也会人云亦云,这种提问的效率非常低下[3]。因此,想要保证有效提问,教师除了要精心设问,还应当把握提问的节奏,给学生一些进行思考的空间,从而让提问发挥出调动学生思维的价值。同时,学生在回答后,教师也应当及时予以反馈,让学生在改进自身不足的同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心态。例如,在学习“动物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出问题:我们之前已经学习到了一些小数的内容,那么你能不能说出一个小数,并且说说这个小数代表的意思呢?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能够让学生完成回顾旧知的过程,然后再引入小数意义和性质的相关内容,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理解的难度,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体系上补充新的知识。
五、多样提问,活化思维
课堂教学并不是一个规定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在不断发生变化的,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进行有效的提问,不仅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够帮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将所学知识内化。因此,教师应当保证问题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结合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学习阶段,采用多样的提问方式,从而达到活化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在一节课教学完成后,或者某一个重点知识结束后,教师就可以以帮助学生归纳和总结为目的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你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知识?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和回顾,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回顾已有知识的好习惯,在学生进行回答时,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或者提出一些具有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全面性的总结。例如,在学习“人体的奥秘——比”这部分内容时,在引入新课环节,教师就可以进行情境设问: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会涉及到比?在学习新知环节,教师可以提出具体的生活案例,比如如何表示臂长和腿长的关系?在巩固总结环节,教师除了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了哪些知识,还可以提问:结合比的意义,想一想生活中的事情,你能说出几组比吗?多种多样的提问会让学生的思维保持活跃,优化提问的效果。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想要充分发挥出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放飞自己的思维,教师就需要避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除了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也要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层提问,还应当把握好提问的节奏,进行多样化的提问,从而让学生以更加良好的状态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让学生能够真正通过学习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李小娥.“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实践研究[C]//.课程教育探索学术论坛论文集(三).[出版者不详],2022:35-37.
[2]马才吉.探析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提问式教学设计[J].数理化学习(教研版),2022(04):59-60.
[3]孙弟霞.以问促思有效学习——关于小学数学提问教学的思考[J].小学生(中旬刊),2022(07):94-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