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深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于悦

长春市十一高中北湖学校 吉林 长春130000

摘要

在目前看来,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以前的外延式发展到了现如今的内涵式发展。而高中也是学生整个学业生涯的关键时期,高中学生的压力来自各方面,其心理状况也应该得到学校的高度关注与重视。因此本文主要结合综合实践活动对内涵式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简要阐述,对其具体的教育实践方式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

实践活动;心理健康;内涵式发展

正文


引言: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思想与身体发展的高峰时期,自我意识强烈但是还不具备完全成熟的心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引导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在实践活动课中深化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是必须要做的,以此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

一、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概念

过去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外延式发展为主,外延式的发展更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硬件设施,例如一个完备的心理咨询室及其配套的设施以及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咨询的教师。而现如今更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更加注重心理健康的软件条件,例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或者心理健康咨询教师的专业技能等。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要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转化为内涵式的发展。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早期,需要有外延式发展作为基础,而内涵式的发展则是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补充,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实现途径。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1. 心理健康教育重视程度不足

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高考是学生学习道路中的重要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个阶段中,高中的学生面临的压力也是前所未有的。而高中的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成绩,更加注重每个学科的发展,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当学生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心理健康问题时,没有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这就会直接造成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负面影响。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缺少系统性、长期性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排课时间也是少之又少,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完全的真正的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也大大地打了折扣。

2. 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单一

在当前的很多学校即使安排了心理健康课程,但是也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模式,教师对心理知识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听得也索然无味。这样刻板死气沉沉的教学氛围无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心理知识的兴趣,对于教师的讲解也会当作耳旁风,无法把知识点记在心里,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而且最为重要的是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在已开展的实践活动中活动的形式也较为单一,无法体现出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的意义。不仅无法为学生的心理状况排忧解难,也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度。

3.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关键人物,负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指导,教师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高低也决定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但是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学的教师在学校中是十分缺乏的。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都是由本班的班主任进行传授,班主任虽然较为了解本班的学生,但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专业,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深层次的心理健康需求无法有效地得到满足,对课程的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要想使内涵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得到发展,一个完备的心理健康师资团队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深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打破传统课程模式,丰富实践课程活动

相比于只会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课程,学生更愿意接受互动性较强、参与性更高的综合实践活动。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也更愿意切身的去体会,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心理知识,认识与提高自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师在设计综合实践课程的时候要考虑到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实践课程,利用实践的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渗透在学生的生活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观影活动。艺术来源于生活,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生活,同时包含着一些现如今社会所具有的问题。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是十分繁忙的,通过安排一场观影活动,可以给学生的身心带来放松,并且在这种具有情景渗透的状态下,会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课程上给学生播放《悲伤逆流成河》这部电影,这部电影反映了当今校园普遍存在的校园霸凌现象,而且在影片中主角的心理刻画得十分生动,让学生情感的共鸣会十分强烈。在观看结束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对于影片的感想,甚至可以结合自身来分析电影中主角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让学生明白校园霸凌行为是错误的。在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就要利用自身专业的知识来分析电影中主角的心理状态,然后借此教育学生在自身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及时地告诉自己的朋友、家长、老师,并且借此教会学生如何与人相处,让学生能够在校园里健康地成长。

2. 设计安排主题综合实践活动

在高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在选择实践活动的主题时一定要秉持着认真严谨的态度,并且能够体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其活动具有很好的实际效果。在每一次主题实践活动结束后,也要注意学生参加活动后的感受与变化,并且做好反馈工作。例如,在参加活动前记录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在活动结束后,教师也要保持跟踪调查,及时地了解到学生的心理变化。在开展活动时,可以把范围扩大到全校学生之中,不仅局限于一个班集体,例如,可以组织心理剧本创作比赛的主题活动,或者“捕捉微笑”摄影比赛等。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心理绘画的实践活动,一个人的绘画也可以体现他的心理状态,以这样的实践方式可以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生一旦出现了心理健康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及时地知晓,而且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也会得到缓解。通过这些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积极地参加,把主题实践活动的影响力扩大,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面更加广泛,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得到了优化。

3. 开展热点心理问题探讨活动

传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因此教师可以开展讲座活动,使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变得更具趣味性和新颖性,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心理讲座活动也有不同的类别,例如,有专业性强的学术类、更普遍的文化类以及更受关注的热点类等。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性格,可以选择开展热点类的讲座。现如今网络的快速发展,使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经常被人广泛讨论,而高中阶段的学生对此也更加感兴趣。因此教师就可以根据此来就社会上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剖析,并且通过提问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也参与到讲座之中。与此同时,根据讲座的不同内容,教师可以设置出有关于心理问题的论点,然后让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对其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论点,学生每一项观点的阐述都体现着自身对心理问题的思考与见解,同时也体现着自身的心理认知。当学生出现较为偏激或者不当的观点时,教师也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和纠正,让学生的心理认知更加健康,使学生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除了开展与心理教育相关的讲座之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填写心理健康的相关测试,使学生正确的看待心理问题,当学生在面临问题时学会用更加良性的办法来解决,心理素质也会变得更好。

结束语:综上所述,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高中阶段的学生抵御危险的能力较差,不能够正确地处理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对高中阶段的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深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规律,使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得到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郭艳彪.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载体,深化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03):28-30.

[2]郭艳彪.打造学习型心理社团,推动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广东省江门市培英高级中学心理特色学校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7(04):61-65.

[3]郭艳彪.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J].校园心理,2015,13(03):203-204.

[4]王敏.利用信息技术推进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探索[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8(05):14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