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主体视角下的课堂教学形态

期刊: 环球探索 DOI: PDF下载

谢广才

内蒙古通辽一中 028000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由教转向学,这是常态教学的巨大进步,特别是从学生学的效果来考察课堂教学,促进了教学方法与课堂形态的变化。在班级授课制这个大前提下,考察一般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整体关照全体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果,课堂教学有四种主要形态。

第一形态:唯师形态

唯师形态的课堂上,师生活动特点是老师负责讲课,学生负责听课、记笔记,所用典型的教学法是讲授法。这类课堂中,唯有教师信息输出,所谓教师一言堂,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这种风格的做法预设的前提是:所有学生对老师要讲的内容不懂,所有学生都是主动想学习的,他们每个人的求知欲都是极强的,学生们见到知识就像是饥饿的人扑到香喷喷的“金牌水饺”上一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处在一种纯粹自然积极状态之下,教师提供的都是学生们需要的,想要的;教师将国家课程进行了个性化的创造,成为学生可学习模仿的样本或例子,老师将自己变成一部鲜活的有机立体教材,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这种课堂的优化方向是:打造能做“金牌水饺”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演讲能力突出,有激情,学识丰富,思想深刻,有真知灼见,讲法上能灵活多样,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往往风趣幽默,极具个性和亲和力,教师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让学生始终跟着自己的思路而理解掌握教学内容,让学生钦佩,因而常体现“亲其师,信其道”之理。看上去学生没有多少主体性活动,其实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消失,只是隐性存在罢了,他们紧紧跟着老师,学到了知识,掌握了能力。这样的课堂属于百家讲坛型,这样的高中教师大多既近于大学教授的渊博深刻,又近于演讲家的机智与文采。

这种课堂的恶化方向是:教师照本宣科,平平淡淡,甚至乏味。现实中并不是所有的高中生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也不是所有学生对每节课每种教学内容都感兴趣,比如有的学生学习欲望差,他们不想听课,教师能讲出花、讲出花仙子来,还好一点,反之,学生听课极为低效。于是,唯师形态的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和秩序就会出问题,特别是在大班额情况之下,所谓众口难调。教师是焦点,虽然够亮,但不一定是所有的目光都指向你。

这类课堂遭到很多否定,曾经成为传统教育方式的替罪羊,有人用一个“灌”字来形容,现在又有了数字多媒体,“灌”也由原来单一的“人灌”变为“人灌加电灌”,再到“数灌加网灌”。很多教学改革流派的矛头都曾以批判讲述法来树立自己。其实这对讲述法极不公平,讲述法是古老的教学方法之一,被广泛采用,为人类的文化传播及教育发展贡献巨大,自有其存在之理。如果不分青红皂白,简单地否定讲授法,是不理性的,甚至是危险的。讲授法在教学中是不可回避的,其价值不可忽视。

第二形态:互动形态

互动形态体现了教师主导而非主体性,体现了学生主体性。师生活动特点:教师讲的过程中多问,师生互动——典型教学法是问答法,常常带有启发性效果,尤其是在课堂教学生成过程中。

这是对唯师形态的一次超越。这种课堂假设的前提是:学生是能够进行思考的,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会因为老师的提问而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课堂上的问题绝大多数都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上课时按逻辑按顺序提出,然后由学生回答,于是学生很自然地想到并说出、写出教学重点等,这让观课者产生一种感觉,即学生被引到教师设计的系统里,所谓“入我彀中”,类似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填空题,学生的只是填空。这一层次的课堂效果依赖于教师的问题设计,学生在课堂之中参与感很强,但往往是被教师牵着的,所以这种课堂非常鲜明地体现着教师的主导性,而学生表现出对问题的思考,且有可见的效果,所以被认可。可是学生主体性仍然没有充分发辉,有强烈的被主体之感。

这种课堂的优化方向是:教学设计严谨,思路流畅,结构清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出,教师是课堂的上帝,对学生的一切都了如指掌,包括对特例甚至突发情况都预备了解决方案,所以这样的课上起来一气呵成,自然而然,即使有惊但绝对无险,出些意外反而能增加课堂教学的亮色,教师有真功夫,驾驭课堂游刃有余,而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师生两者配合张弛有度,水到渠成,妙合无际,如雪泥鸿爪,不留痕迹。这样的课堂老师的存在感、成就感,学生的存在感、成就感都很强。

这种课堂的恶化方向是:学生对老师问题“伪配合”。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中来,如果学生不主动配合,有几个学生“不会”,或者“沉默”,教师的课便无法进行,或者学生的理解能力达不到问题的水平,因而在课堂中常常发生问与答“同堂异梦”的情况,让师生都觉得尴尬;或者出现大量的伪问题、碎片化问题,比如“是不是,对不对,显然是什么”等,比如“批判了封建礼教什么本质”这样的词语填空式问题等,回答这些问题时,学生无需思考,一些学生会在集体回答中溜号,从而浪费时间,课堂效率太低,所谓互动只是徒有其表。

第三形态:生本形态

这又是对互动形态课堂的升级。师生活动特点:教师不讲或者少讲,学生阅读、研究、思考、动手、动口——典型教学法是探究式,还有其他,比如项目学习,研究性学习等,这些都有很大的价值。

这种教学法随着最新课改教改而快速推广到高中的课堂之中。这种课堂的前提是:学生是主动学的,学生是会思考的,学生是能解决问题的,教师非常相信学生,学生有问题就会问同学与老师,同学与老师来解答。一般的,这种课堂里,几十个学生要分成若干小组,活动时以小组为单位。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探究,组织活动,点拨答疑。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由任务驱动,状态很自由,民主气氛浓厚。

这种课堂的优化方向是:尽最大程度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他们每个人都有收获,不一定都学到一样多的内容,他们充分体验了学习知识的过程,提高了表达与倾听、辨析与总结、合作与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这样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生命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的潜力得到发掘和发现。

这种课堂的恶化方向是:课堂秩序混乱,学生散漫,小组探究学习时缺少明确目标,任务不清晰,因而不知所为,或者停留在浅层次的认识上,无需探究,进行所谓探究就是形式主义,只能浪费时间,没有实际效果,并很可能导致学生根本不学习,海阔天空;教师以为把问题或任务交给学生就完全可以,在课堂上成为袖手旁观者,甚至不观者,任由生学生天南海北,师生分别在两个空间。出现这种情况,根源在于这种课的成功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自觉性、自律性的要求非常高,教师设计的导学方案要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果依靠教师的约束力,那么,教师在课堂上一般一次只能顾及有限的几个小组,照顾不了所有,因此要形成良好的课堂形态,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与学生必须充分交流起来。

第四形态:和谐形态,或者叫师生合一形态

师生活动特点:该谁活动谁活动。教师不一定百分之百了解学生,但是能够很好地抓住课堂中随时出现的各种知识与能力生成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展思维,完成预设的学习目标和临时生成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自学有收获的基础上,怀着求知的欲望、带着疑问来到课堂,通过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观看听取别人的汇报解决自己的疑问,疑问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得到班级其他同学与老师的解答。这样,师生奔向共同的目标,合作默契,所有的学生,无论起点高一些还是低一些,都会有所学,心中疑惑能够得到解答,每位学生的知识都在增加,能力都在增强,他们学习兴趣更高,信心更足。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整个教学过程有序而又有变化,奇正得宜,最终教师达到了“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终极目标,同时做到了“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中获得职业快乐与尊严。如陶行知所言:“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这是我们所有教师的理想。

总之,前三种形态的课堂教学质量都是有高有低的,这可以说明,教学形态只是表象,不能简单地将师本、生本对应到教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显性活动的多与少上来,教学研究与管理必须抓住课堂教学本质性问题,即学生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