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措施与方法
正文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习惯于采用单向方式向学生输出各类理论知识,直白地分享与阅读相关的技巧,此举无法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也无法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甚至许多学生在沉闷的课堂中会产生不爱学的负面情绪。在新时期下,阅读的重要性不断攀升,在授课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将新课标的精神渗透于其中,在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提高他们的文字理解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介绍
1.学生的阅读量不够,阅读兴趣不高
虽然新课标已经落地许久,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仍然深刻地影响着部分教师,学生面临的升学压力并没有因为新课标的落地而有大幅减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写的环节,而部分家长则认为,如果孩子将将时间花在读书上是一件很浪费的事,受教师和家长的双重影响,很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停留在题海战术上,长期以往,他们的课外阅读总量偏少。而且部分学生不但在量上无法得到保证,阅读的深度也无法得到保障,由于不能系统理解文章的内涵、感知文本的情感,所以学生的阅读兴趣会越来越低下。
2.教师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在当下,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收的模式去推荐授课,很多时候教学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速度。举个例子,以阅读文本作为案例分享阅读技巧的目的就是,让大家在考试中以又快又好的状态去完成问题的解答。由于教学方法陷入固化、缺少创新和灵活性,所以会因此打击学生阅读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他们开拓思维的发展,更无法释放阅读教学的价值。
二、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
1.提升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小学是学生接触语文的第一时期,在这一阶段的语文学习成效好坏、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如果在该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多阅读自己喜欢的内容,通过想象、编创等方式指导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应该就能让大家在阅读学习的指引下,提升自身对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兴趣度。
2.提升学生作文书写能力
人们常常在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不难看书阅读的重要性。在展开阅读教学时,如果教师能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去感知作者写作的方法、想要表达的主题以及在其中融入的技巧,通过想象构建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感悟其背后承载的情感,应该就能让学生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积累更多知识和素材,为后续的写作提供更有力保障。
3.拓宽学生知识认知视野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指出,结束六年的课程后,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该达到145万字以上,在这145万字背后承载的是学生在长期阅读、思考中发现的全新语文世界。简言之,就是虽然小学生的年纪不大,社会阅历不足,但他们却可以通过多阅读课外书籍的方式开拓个人的视野,让自己的知识面变得更广。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1.人文性原则
从本质角度出发去理解,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科目,与此同时它的人文属性又很突出,所以在展开阅读教学时,教师不能以孤立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而应该在人文性原则的指导下、强化学生的阅读深度,让他们在读懂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在不同文章背后承载的文化历史、情感寄托,让他们从单纯的语言积累逐步升华到对社会道德、情感、民族精神、三观等方面的升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2.实践性原则
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有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文材料,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也就是阅读中了解与语文相关的各类规律。为迎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在组织各类阅读活动时,除了需要向学生分享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外,还应该突出“实践”的基本属性。直白来说,就是教师要将课堂的主要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通过多样方式做好深度阅读,教师自己则以辅助者的角色从旁提供指导。
3.综合性原则
关于语文学科的学习,应该将听说读写四大方面融合在一起去设计和安排,不能将阅读、写作以及口语表达等剥离开来、各自为政。具体来说,在展开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遵循统筹教育的基本主张,站在全局的角度出发去考量,将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模块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试着仿写、续写、扩写,让学生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强化对阅读技巧的应用,让学生在带有感情朗读之前先默读,通过三个模块的彼此连通,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基础上做到其他方面如写作、口头表达能力的多重提升,同时其他多方面能力的提升也可以反向作用于学生阅读水平的优化。
4.课内外联合原则
如果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课堂的45分钟时间里,就会禁锢他们的思维、压缩他们的想象力。为避免这类情况,教师应该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在一起,结合在课上分享的文本内容、向学生分享与之相关的各类课外读物,并且布置课外阅读的作业,让学生试着将课内掌握的阅读技巧迁移到课外文本的阅读,做好技巧的巩固,并借此提升个人的阅读效率。
四、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1.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
在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人翁地位,确保各项活动教学、课堂流程的设计都是与学生的成长规律、当下特色维持一致的。也就是说,教师要践行好生本的理念,结合课标、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融合,在课外向学生推荐他们喜欢的、兴趣爱好所在的书籍,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
比如围绕《观潮》结束教学后,教师可以向学生倾情推荐《大洋观潮记:驻美记者手札》等书籍,让学生能将在课内所了解到的资讯延伸到课外加以应用,而且由于课内外书籍在描述的手法上还存在一定差异,所以按照这样方式去推进,就能让学生实现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学会在课内阅读方法的基础上展开新尝试,最终丰富他们的阅读手段。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标落地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应该以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技能、主动展开阅读作为主要目的。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向学生分享关于阅读的各类方法:通过标题猜测文本的主要内容;按照斜杠划分文本的几个不同段落和模块;在提炼出每个段落的主旨句子之后,做好文本脉络的梳理;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在分享以上方法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融入一些案例,让学生可以对标准案例展开方法的深刻学习,这样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不至于以干巴巴的方式死记硬背。
比如在围绕《爬山虎的脚》展开教学时,老师就可以以此为案例,向大家分享阅读的常见方法:先让大家围绕着这一标题联想一下它的主要内容,大多数学生都会说文本是介绍爬山虎脚的故事,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展开本篇文本段落的划分、段落主旨句的提取、全文脉络的梳理等工作,然后通过深层次的阅读让学生明确这一篇文章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内容,也就是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作者对爬山虎这种行为的赞叹,与同时也透露出了对自己的期盼,希望自己也能传承爬山虎的精神。
3.创建学生喜爱的阅读教学情境
外部环境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如果教师创建了良好的、适合于阅读的情境,往往学生就会投入其中,不自觉地被带入到主人翁角色中去,想着如果自己是主人翁、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和安排,所以就能让学生与作者、主人翁快速实现共情。实际上,在构建良好氛围的基础上推进教学,不但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而且还能让他们的学习效果更优。比如在围绕着《蝙蝠和雷达》展开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一个适合阅读的情境,先借助图片、视频向大家展示一下蝙蝠和雷达的对比图或者动态图片,让大家想一想蝙蝠和雷达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接着可以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将自己对于蝙蝠和雷达的想法表达出来,在结束以上流程后就得进入文本的正式学习,这样安排后、整体的阅读效率会更高。
4.建构小组合作式阅读教学活动
新课标中很重视自主、合作、探究的这一新模式,为迎合时代的要求,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多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展开学习。具体来说,教师要按照不同学生的阅读水平、语文成绩高低进行穿插式的分组,确保每一个小单元内的各学生,在彼此加权之后的综合能力可以维持在基本平衡的状态下,然后教师要指派责任心较强、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在完成分组后,教师还需要向学生布置某一个核心主题的任务,剩余时间就还给他们,以组内的方式展开探究学习。这样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彼此交流中、提升对其他同学的熟悉度,提升自身的团队配合能力,同时还能让大家在交流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实现个人阅读效率的大幅提升。另外,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的小组阅读前,先向他们分享几个不同的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去文本中寻找答案,如此学生对文章内容主体的把握会更快速到位,避免他们在小组讨论时陷入与课标要求完全悖论的情况,大大提升小组探索的效率和质量。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新课标落地后,阅读的重要性不断攀升。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前认真研究新课标的内容变动,以此作为参照,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定位,为他们构建各类适合阅读的优化情境,并向学生提供阅读技巧的科学引导,只有将以上这一些事项都系统落实到位,才能确保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快速提升个人的阅读素养。
参考文献:
[1] 苏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策略》,《学周刊》2019年第35期.
[2] 卢兆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策略初探》,《中国农村教育》2019年第12期.
[3] 孔敏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的策略探究》,《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9年第2期.
[4] 吴淑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策略》,《才智》2016年第25期.
[5] 王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策略》,《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年第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