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结构化教学研究
摘要
关键词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交流;结构化教学;研究
正文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普及,新媒体、新技术广泛应用,阅读介质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相比传统的以纸质文本为核心的阅读,其载体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机会和新的挑战[1]。阅读介质的多元化,对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信息的获取、表达和交流也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传统文字书刊,形式更为丰富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成为越来越强烈的生活需求。于是,与信息时代相应而生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便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教学研究内容之一。
一、跨媒体阅读和交际的核心素养要求
随着《新课标》理念的应用和推广,“跨媒体阅读和交流”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也日渐受到重视。新课标提出,要在语文教学中,以阅读欣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等方式,使学生在四个方向都得到提高,从而奠定整体素养与全面发展的根基。“跨媒体的阅读和交流”是顺应新课标的要求而产生的,我们应该对它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以便在相应的教学中加以应用[2]。一方面,通过对“跨媒体阅读和交流”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另一方面,跨媒体阅读不仅仅是教学工具,它还是一种重要的阅读信息,对阅读教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学生进行跨媒体文本的阅读交流时,其语言、思维、审美鉴赏的启发、对文化的继承与理解都会在潜移默化中生长变化。如果能够对跨媒介阅读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学习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元媒介载体,学习如何识别有效信息,训练辨别信息的能力,都大大有助于语文学习,提高学科关键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高中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现状分析
(1)多元媒介对教学实施有负面干扰性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途径中获取知识,如通过百度、微博、记录影片等多元媒介,能为学习带来便利 ,但各种媒体的纷繁信息也会影响了他们的独立思考。一些辨别能力稍弱或自我控制力差的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媒介,容易只满足于获得问题的标准答案,而失云自主思考、多方求解的必要学习过程,这会极大地影响到教师布置的教学目标达成,同时也使相对应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未能及时得到正确的指导,后果会很严重[3]。
(2)跨媒介碎片式阅读有不完整性
各种信息媒介的存在,在客观上确实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生动的内容呈现效果,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纸质阅读的单一方式。不过,也正因为这些媒介信息过于纷繁复杂和零碎散乱,致使在学习过程中的所学知识不够系统、集中,甚至连基本的信息正误都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甄别。因此,跨媒介碎片式的阅读方式在获得海量知识的同时,也使学生的眼界、头脑接受到各种干扰,难以对问题进行系统化的辨别、分析和应用,更难以形成深层的认知和建构。
(3)阅读教学缺乏科学与系统的设计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在各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师的课堂授课亦也离不开信息媒体的支持。然而,跨媒介的应用,在高中的语言阅读中,其的作用往往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有时反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阻碍[4]。究其原因,是教师仅仅将“跨媒介”的课堂应用简单地当成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未能根据语文阅读规律和学科教学特点和需要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它。
三、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结构化教学研究
(1)结构式互动教学,打破课堂的时空限制
跨媒介阅读,可看作为不同载体的多种阅读文本形式。教师以任务为单位,构建“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框架,可让学生更充分地利用好课堂上提供的多种媒介学习资源。教师运用不同教学媒体进行高效的教学安排,可按照具体的阅读目标,将一次阅读教学任务分为三个结构段:课前—课堂—课后。在课前以提供多种形式的导学,促进新知识和技能的预习并衔接旧知;在课堂上通过问题任务驱动来组织学生小组活动、对话、分享和展示,师生共同整合跨媒介阅读的成果,形成学习的系统认知结论。在课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运用多种媒体进行知识整理和作业拓展,让学生得到深入理解并强化系统构建。如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在教学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病梅馆记》和陶渊明《归园田居》时,教师可分别选择在教室之外的博物馆、园林所盆景园和户外农田等场境中授课,通过网络与学生形成有情境的线下和线上的双向互动,满足其语文阅读的个性化需求。由此可见,跨媒介系统化的学习模式,大大延展了课内学习的时间长度,同时也突破了课堂教学的空间限制。
(2)结构化模式设计,开拓阅读的深度广度
教学流程的结构化是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可充分利用跨媒体优势,呈现出丰富生动的阅读内容和教学设计模式,营造充满活力的温馨课堂环境。以影视文学“跨媒介”阅读为例,可设计三种结构化模式:
一是“对读求异式”,聚焦难点求精度。如可通过鲁迅《祝福》原著与电影中关于祥林嫂“怒砍门槛”的情节改编进行对比阅读,还可通过对比将剧本《雷雨》与电影《黄金甲》情节的异同,来强化对人物典型性格的理解与对时代主题的批判反思。
二是“改编续写式”,以读促写求深度。如分角色表演话剧《项链》,可增强小说阅读的情境化,指导续写不同的小说结局,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灵感;又如通过将诗歌《木兰辞》改编成剧本,通过想象将《孔雀东南飞》的环境穿越至现代,都能引发学生对作品内涵与价值的深度思考。
三是“群文拓展式”,集萃评论求密度。如教学《荷花淀》,将关于战争题材的影视、记录片、传记史料、热点新闻、时事评论、英雄事迹报告会、爱国纪念馆介绍等跨媒介的信息,整合成群文阅读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多维度、多文本的阅读和带观点的评论,能开阔阅读视野,增强人文底蕴。
这些新型的教学模式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阅读之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进而进阶阅读方法,增强的阅读能力。
(3)多元化成果整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由于跨媒体阅读内容的多样性、教学交流的对话性和阅读结论的非预设性,阅读教学的效果往往不是像传统讲授式教那样,在课堂上显性地呈现出来,而是在师生间的思想碰撞与对话分享的过程中即时生成出来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对话沟通能力、思维品质与审美素养均能得到有效的培养,但却由于课堂上时间有限,很难及时系统地整理出确定的学习结论,这将会对学生之后学习的认知建构造成影响。教师如能更关注物化的阅读成果整理,并能有效借助“跨媒介”的形式来完成学习收获的展示分享,将更事半功倍。如学习《阿Q正传》之后,可指导完成成果整理,形成《“小人物”命运》主题群文阅读、电影鉴赏与课本剧改编、鲁迅文学研究读书会、悲剧人物故事创作专题写作、鲁迅作品人物分类思维导图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成果,并通过班级QQ群、学习专栏、微博论坛、自编报刊等跨媒介形式进行展示分享。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读书沙龙、图书漂流站评论区、影视文学鉴赏云直播资源库,拍摄课本剧微电影,编辑文学评论集、读书心得范文集、班级报刊杂志,开办辩论会、专题读书广播栏目等不同形式的跨媒介进行成果整理,能极大地促进学生参与展示分享的积极性,煅练其学科综合实践能力,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结束语
跨媒体阅读与交流,既是时代的要求,又是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是对学生全面提升进步的必要方式。在当今多元化媒介泛滥的年代,语文教师若能充分意识到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意义,并将其充分利用与优化,将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多元化的学习与发展通道,也将为高中学生的语文教学提供更加丰富多彩、更加深广的阅读时空,从而能收获更好的学生的语文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1] 邹荔娟.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新智慧, 2021(33):3.
[2] 张洁, 周梅, 暴康敏. 用传播学助力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教学研究[J]. 教学考试, 2022(50):13.
[3] 许梦如.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探究[J]. 新作文:教研, 2022(12):0031-0033.
[4] 赵悦涵.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研究[J]. 成才之路, 2021(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