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结合背景下高职体育适应性教学设计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李庆宁

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 200000

摘要

通过文献查阅、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医学知识为指导、体育运动为手段对大学生中的病弱群体进行体育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计划以体医结合为理念、增权赋能为目标、分类设计教学方案、以评促练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获取健康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运动习惯提升健康水平、增进交流增强自信、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以适应体育教学方式提升高职体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落实教育公平。


关键词

体医结合;适应体育;教学设计;保健班

正文


前言

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学生体质降低的事实、使得高校教育中“病弱”学生[1]逐渐增多,由于缺乏针对病弱学生的教学计划,导致此类学生长期处于“见习”状态,被动接受“及格”的评价,大大降低了病弱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不利于身心健康。《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指出:“把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健康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工作内容。”教育部办公厅《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中提出要“转变教学观念,合理选择多元化教学模式和多样化组织方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增强体育教学方式改革的有效性。适应体育(adapted physical activity)提倡促进个体与环境的融合个性化体育活动帮助有特殊需要的人群改善生活质量随着适应体育研究的不断深入,“改善特殊群体的身体活动功能、提高生产生活的能力,促进健康”是适应体育理论的发展理念[2]。安全、适宜的锻炼方式结合个性化教学方案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设计理念体医结合、科学锻炼

(一)获得充分的医疗知识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强体医融合,全面提高人民身体素质这一发展目标对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起到了指导作用。调查显示学生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水平明显偏低,体现在健康行为、慢性病预防意识薄弱知识技能掌握欠缺等方面[3]。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增加医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从深层次对疾病和健康、运动的再认知,从生命全周期高度理解体育运动以及医疗卫生对生命健康的意义[4],医学指导不仅可帮助学生了解病情、判断身体健康状况,还能掌握一定的应对能力,提高体育锻炼积极性,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二)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

2021年世卫组织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有近3亿慢性病患者,癌症、糖尿病心脏病等慢病已成为主要的健康威胁,60%以上的慢性病是由于运动不足和不良的生活方式造成的 [5]美国医学学会提出“运动是良医”的论述通过药物治疗为主、运动干预为辅,医疗结合运动,对一些中轻度疾病或慢性疾病进行干预,效果良好[6]。合适的运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缓解大学生常见疾病症状、减轻学生身体负担。

(三)制定安全的运动方案

通过科学的运动方案可有效改善病患的康复水平。例如在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通过“精准化运动处方”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以及认知功能,给患者远期整体全面的康复带来益处,具有较强临床推广作用[7]。针对不同人群选取适合的运动方式,提升身体活动量、过程中关注心率、血压、体温、呼吸频次等健康指标,帮助学生缓解疾病症状提升健康。教学内容中还应增加医学知识、学会评估健康状况、掌握基础救护方式,体现出“体医结合”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增权赋能、提升健康

适应体育的教学目标是保障权益,按需教育,回归主流。将普通教学计划针对特殊学生需求进行调整,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参与运动,融入集体、健全人格、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保障受教育权益[8]

(一)运动参与目标培养学生在身体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运动技能目标掌握1—2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三)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了解并掌握适合自身情况的健身方法和健康知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心理健康目标:通过体育锻炼改善心理状态、克服障碍,通过运动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

(五)社会适应目标:积极与人沟通,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自信和交往能力,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教学内容:分类设计、一人一案

   (一)运动项目选择依据

许吉璐指出: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能有效降低血压和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9],梁振等研究者发现,高频率中强度的抗阻训练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等[10]。朱欢等研究发现抗阻运动、有氧加抗阻运动、高强度间歇性运动对于代谢类疾病的干预治疗具有更佳的干预效果[11]。王晓天等研究发现,太极拳等养生功法的练习利于舒经理筋、行气活血,能促进颈椎局部血液循环、纠正椎间盘代谢紊乱、缓解动脉痉挛压迫的效果缓解疼痛症状、舒缓压力[12]。李佳指对90位CHF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发现药物结合有氧运动能改善CHF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减轻中医证候,抑制心肌重构且安全性良好[13]。外伤类疾病适合于功能性康复训练、慢性心肺疾病适合有氧运动及养生操类,肥胖类适合于有氧运动加抗阻训练[14]

江民明发现,大学生负性情绪及抑郁等心理问题的人数约为70%,经常参与球类活动的大学生在“压力、抑郁、焦虑”方面的评分较低,说明以团队合作为特点的球类体育项目对大学生负面情绪及抑郁等心理问题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15],张丽娜指出:病弱大学生更期望学习到医学、康复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缓解家庭负担[16]持续8周以上中国传统功法锻炼,经采集志愿者血样发现,实验组的血清免疫指标与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显著性正向变化(P<0.05),说明传统功法的练习对人体免疫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作用[17]

(二)教学内容设计案例

本研究将普适性的有氧运动和针对性较强的养生功法、抗阻训练等按照学生健康状况相结合,采用“必修+选修”模式开展如表1给予学生一定自主性、扩大教学场域、利用数字化教学手段、发挥跨专业教师专业优势,服务于适应体育教学。

1 适应体育教学内容


性质

学习模块

学习内容

学习要求

评价比例

 

 

 

教学内容

 

必修

 

有氧运动

健康走、慢跑、骑行、游泳等

制定最低标准:20km/M

 

 

50%

健康理论

康复知识医学知识

结合自己健康状况制定运动方案

 

 

 

选修

体能

50m,跳远,仰卧起坐,引体向上,1000m,BMI指数等

根据全国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

 

 

 

50%

球类

足、篮、排、乒、羽等

掌握1-2项基本技术并和同学合作

传统体育

八段锦、太极拳、练功十八法、易筋经等

能独立完成练习内容、动作舒展流畅

健身健美

瑜伽、普拉提、健身操等

能熟练跟做练习、动作标准舒展

 

实施过程:筛选分析、监控调整

(一)筛选与分析

通过入学体检、申报面谈等过程,将患有疾病的学生筛选并分类,在普通体育教学内容基础上以医学理论为依据,结合学生兴趣分组如2

2疾病分类及运动注意事项[18]

强度

疾病类型

运动注意事项

关注指标

建议运动方式

低强度组

哮喘、心脏病、高血压

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受季节影响多发发作时伴有呼吸困难,应避免剧烈运动,有过敏史远离过敏源如花粉、粉尘等

呼吸频次、体温、心率等

健康走、慢跑、骑行、瑜珈、八段锦、球类非剧烈对抗活动等

关注心率呼吸和心律变化,以中低强度运动为宜,以具体情况而异

避免空腹运动,可常备糖或小点心适当采用力量练习,避免长时间有氧训练,若出现心动过缓,头晕、心悸、意识障碍应需及时就医

保持心情愉悦、运动时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练习导致呼吸急促,诱发疾病,避免攀高、游泳等运动

中强度组

肥胖BMI=29

外伤、畸形类

心理疾病

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为主,配合抗阻训练、适当增加柔韧性、关节力量练习

呼吸频次、体温、心率、出汗量

 

慢跑、游泳哑铃力量训练、

球类、游戏等

减少拉伸、跳跃、扭转或承重练习、增加肌肉力量、增加关节稳定性的静力练习,避开伤病患肢,运动时需做好热身、佩戴护具保护等保护方式,循序渐进运动

合作式、团队游戏等运动方式,增进肢体协调、增加与人的互动和配合,缓解压力,增强信心

与频次

1.低强度组:此类学生多为慢性疾病剧烈运动会有增加疾病复发可能,应采用低强度、长时间、较舒缓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左右,约为120-140次/分每周1-3次[19]如果运动当中出现呼吸急促、心率过高、血压过高等现象,应立即降低或暂停运动。

2.中强度组:此类学生以外伤、畸形、术后康复期为主内脏功能良好避开患肢适当增加运动强度,以最大心率的60%--80%为宜,心率控制在140~160次/分左右每周1-3次[19]运动过程中提升肌肉力量并观察患肢部位是否出现水肿、淤血等现象

教学评价反馈激励、以评促练

(一)设计理念

评价方式“反馈、激励、诊断”目的[20]关注学生学习后是否在健康体适能、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有了积极的改善、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疾病、保持病情平稳。设置阶梯式目标,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采用“跳一跳就能达到”的阶梯式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增强学生体验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评价案例(表3)

3 适应体育教学评价案例


类型

教学内容

及格

良好

优秀

 

 

 

必修50%

理论20%

医学知识、急救知识、心理健康

了解与自身疾病相关的医学、康复保健知识并总结

了解医学知识、运动康复常识,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结合所学专业知识,为自己制订适宜的体育锻炼计划并实施

有氧运动30%)

1、骑行、慢跑、健步走

2、体质健康测试(部分选测)

1、打卡10次/月,每次15分钟及以上。

2、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及格)

1、打卡15次/月,每次15分钟及以上。

2、国家体质测试标准良好

1、打卡20次/月每次15分钟及以上。

2、国家体质测试标准优秀

 

 

 

选修50%

%

 

 

球类

自选

1、篮球:投篮、运球等

2、排球:传、垫、扣、发、技术

3、羽毛球:发球、高远球

4、乒乓球:发球、推挡正反手攻球等

5、足球:垫球、带球等

 

完成一项

 

完成两项

 

完成三项及以上

传统体育

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太极拳、

练功十八法等

了解动作要领,能跟随示范完成练习

动作要领,能跟随示范完成练习

动作熟练,养成每日锻炼习惯

休闲体育

瑜伽、舞蹈、跳绳、健身操、骑行等

每周锻炼不少于1次

 

每周1-3次练习

每周3-5次练习

健美健身

健身训练、普拉提

每周锻炼不少于1次

 

每周1-3次练习

每周3-5次练习

 

小结

高校适应体育教学的设计应根据学生的健康状况及锻炼需求分组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增加医学康复知识、有氧运动结合针对性项目练习,控制运动量及强度,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和“线下”教学实践优势开展教学,转变以“选拔、分层”为目的的评价方式为“以评促练”以人为本的评价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在医学知识的指导下科学、安全锻炼,增加体育锻炼活动量,提升健康、增强自信,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吴雪萍,适应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6.

[2]吴雪萍,梁天翼,王丹丹等.功能联动进阶发展:适应体育理论与实践的新范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03): 12-25.

[3]刘环,张伟,邓小冬,等.医学生健康素养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5): 33-36.

[4]李德武.新发展阶段医学高校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困境及路径[J].体育科学研究,2023,27(04): 48-55.

[5]人民日报.中国近3亿人确诊慢性病六成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OL].2016.8.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8/10/c_129217707.htm

[6]林文弢,吴庆悦,吴菊花.论体医结合、体医融合与体卫融合[J].三明学院学报,2023,40(06):1-8.

[7]钱贞,卢同波,何俊.精准化运动处方对脑卒中患者焦虑和抑郁状态及认知功能的疗效及机制初探:一项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全科医学, 2024, 27(20): 2445-2450+2465.

[8]杨亚茹,卢雁.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康复胜任力架构研究适应体育教师学科教学内容知识[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22, 28(05): 559-567.

[9]许吉璐,孙显东.高血压的运动康复治疗进展 [J].河北医药, 2024,46 (06): 907-913.

[10]梁振,岳文静,王珍玉,等.不同抗阻训练方案对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网状Meta分析[J].华西医学, 2024, 39(02): 259-267.

[11]朱欢,庹艳芳,文凡,. 常见代谢性疾病微循环功能变化及有氧运动干预效应 [J]. 湖北体育科技, 2024, 43 (03): 87-93.

[12]王晓天,陶萍,董俞辰,. 基于太极十三式的神经根型颈椎病中西结合运动处方的临床效果观察[J/OL]. 辽宁中医杂志, 1-8[2024-06-18

[13]李佳,刘福明,方罡,. 抗心衰颗粒联合个体化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4, 32 (05): 12-19.

[14]李佳,刘福明,方罡,. 抗心衰颗粒联合个体化有氧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24, 32 (05): 12-19.

[15]江民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负性情绪研究[D]. 西北民族大学, 2022.

[16]张丽娜.全纳教育理念下普通高校特殊大学生体育教育研究[D]. 长江大学, 2016.

[17]张欣欣,张彪,郭真.传统功法处方对公众免疫干预效果的研究综述 [J].当代体育科技, 2024,14(05):16-19+53.

[18]林梅英,朱启华.内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99.

[19]刘昕彤.把控运动负荷安全健身.[OL].中国体育报.2023.9.20

[20]刘子辰.核心素养视域下体育课程评价改革的困境与纾解[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九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摘要集(学校体育学).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工作部,2023:3.

 

 

作者简介:李庆宁(1983-  )女、讲师,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  工作单位: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联系电话:13918015316

课题项目:2022年度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委员会重点课题“体医结合背景下适应体育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以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A22060)阶段成果。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