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空间儿童友好度优化策略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赵芝芝

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314000

摘要

本文以儿童日常活动行为特征与社区环境(自然因素)、社区生活圈(社会因素)、家庭教育环境的关联性研究为主,基于“三位一体”环境改善,以儿童社区活动行为品质提升为研究对象,采用行动研究方法创新协作模式,通过加强沟通、明确职责、发挥优势、倡导责任和科学评估等措施,实现社区空间儿童友好度的优化。


关键词

儿童友好;社区生活圈;家庭教育环境;社区环境;

正文


一个友好、和谐、充满支持的环境对于儿童的身心健康、认知能力、社交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面对城市发展与儿童行为需求间的矛盾,1996年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倡议在联合国第二届人居环境会议上提出,建议将儿童的根本需求纳入社区与城市规划中,并宣布儿童的福祉是评价健康城市环境、民主社会和政府治理水平的最终指标[1]。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已正式写进国家发展“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2],并将开展100个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完善儿童公共服务设施[3]

社区生活圈在充当儿童日常生活最频繁使用的物质载体的同时,也构建了社会空间场域中的教育生产机制,其对儿童的身心健康、行为引导及人格塑造均有直接效用[1]。社区生活圈是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基础与重要载体,社区户外活动空间是友好型儿童社区的主要构建要素与实现路径[4],一些学者指出儿童活动空间呈现出场地缺乏且分布不均、游乐设施数量与种类不足的状况[5]。部分社区环境因子与儿童行为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功能设施、土地开发强度、建筑密度和道路形态等均会影响儿童活动积极性,活动场地的功能配置与布局也会影响户外活动强度和时间[6]。可见,当前儿童社区空间优化研究多聚焦于物质层面的基础性功能,如环境安全性、舒适性、可达性以及功能性等,这些研究对于提升社区整体品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精神层面,如空间对儿童的亲密性、趣味性及其对邻里关系、社交能力的影响等探讨尚显不足。

本文强调在社区空间优化过程中,应重视环境亲密性与趣味性营造,同时注重邻里关系维系与社交能力培养。通过将社会交往融入空间环境的建构中,逐步实现抽象的物化空间向具有情感共鸣的人化空间转变,这一研究方向不仅符合社区发展的实际需求,也对于推动社区空间儿童友好度优化的深度具有积极意义。

一、“三位一体”儿童成长环境

社区环境作为城市社区或乡村的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作为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设计时必须结合儿童的活动行为特点。孩童的活动场地需要匹配一些硬件设施来实现舒适性需求,如供儿童休息的座椅、供儿童使用的饮水台、洗手池等;同时,还应选择合适的绿植,以便天气炎热时起到遮蔽阳光的作用或亲近大自然的目的。

每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互动和关系都在社区中展开,社区通过提供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社会福利和服务,帮助家庭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同时,社区还为家庭提供安全、舒适、宜居的环境,让家庭成员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品质。《家庭教育促进法》提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应当将家庭教育情况作为重要内容”[7]

儿童友好社区生活圈,即将儿童的生理、心理和行为发展特性与社区社会环境特质相结合。它不应是静态的,应该是动态的过程友好,儿童像对待朋友一般对待社区社会环境,利用适当环境进行分享,不断激发出儿童友好的行为活动,逐渐发展出友谊关系,此时,社区社会环境成为给予儿童“情感支持”的场所。

“三位一体”儿童成长环境中,社区自然环境,既能让孩子在其中玩耍,又能对孩子的生命安全起到保护作用[8]。社区社会环境如沿街的店铺以及他人活动为儿童提供了接触社会的机会,扩大了儿童社区的接触面,并作为社区与儿童之间的枢纽,促进儿童与社区间的交往[7],而社区的文化属性,使孩子们在进行社区活动时能够接触到本地传统文化并产生认同感[8]。家庭成员应主动、积极参与社区的各种活动,与社区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形成高效、优良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三位一体”儿童友好社区环境,不应仅满足物质层面的友好,更应发展为关注儿童心理和行为特性,尊重儿童与自然环境互动、具有游戏天性、丰富精神世界的“场所友谊”。

三、“三位一体”儿童成长环境面临的挑战

自然环境是儿童成长的天然乐园,对于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自然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城市的拥挤、环境的污染以及户外空间的减少等问题限制了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剥夺了他们享受自然之美的权利。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个课堂,现代家庭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父母工作繁忙,缺乏与孩子的沟通;家庭氛围紧张,亲子关系疏远;教育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世界中充斥着良莠不齐的信息,存在效仿暴力、沉溺游戏、逃避社交等潜在危害,这些都可能对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潜在威胁。此外,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等问题也可能导致儿童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社区自然环境的不足、家庭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以及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影响,均构成了阻碍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的因素,并进而威胁到儿童的身心健康,这些挑战在社区微单元层面表现尤为明显,但同样地,它们也可以通过社区空间优化针对性的策略进行改善。

四、优化社区空间儿童友好度的具体策略

社区空间优化是一个综合性、多层面的问题,需要政府部门的积极支持和引导。在推动社区、家庭与政府力量的融合协作方面,我们需要以严谨的态度、稳重的心态和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规划和实施各项策略。这种融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要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实现各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一)构建高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利用多元化平台推广社区活动。

为确保信息的迅速、准确传递,各方需定期召开信息交流会议,以共享工作进展,构建信息共享平台(见图1),促进各方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和及时性。为扩大社区活动的参与度和影响力,需充分利用业主微信群、社区公众号和小区公告栏等多元化平台,通过邀请政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居民委员会成员和物业负责人加入微信群和社区工作群,确保活动信息和通知的及时发布、动态展示、定期公示,实时反馈。

         

1  高效信息沟通机制

(二)明确各方在协作中的职责和角色,确保高效协作顺利进行。

政府应发挥其在政策制定、资金扶持、监督评估等方面的主导作用,为社区和家庭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助推建构“三位一体”儿童成长环境(见图2)。社区应发挥其基层治理的优势,通过组织各类活动、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家庭则应担负起教育子女的重任,为家校社创新协作出一份力。社会组织则可以为社区和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和资源,弥补政府和家庭的不足。企业可以通过捐赠资金、提供技术支持等方式支持社区发展;社区学校可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居民也可以参与社区义务劳动、关爱弱势群体等志愿服务活动,为社区和家庭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2  各方职责和角色

(三)及时解决资源分布不均、家庭参与动机不足等问题,组织多样化活动形式

社区应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活动或直接与家庭进行沟通,吸引家庭参与;活动设计应考虑家庭参与便利性,尽可能提供多样化活动,以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例如,设计适合幼儿阶段孩子的活动、中小学群体的活动等;定期召开家庭交流会,让各个家庭有机会相互了解、分享家庭教育经验,从而提高家庭教育能力和信心。

(四)重视活动组织工作任务分配与持久性维护,提前做好规划与风险控制

应高度重视活动工作人员的选拔工作。首先,鼓励社区内部的居民积极参与志愿者招募,这些居民通常对社区有深厚的感情,愿意为社区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公开招募、面试和选拔,能够找到具备责任心、热情、良好沟通能力以及一定组织能力的志愿者。此外,积极寻求与社区外部的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如当地的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吸引更多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参与到社区活动中来。

为了确保社区组织活动的持久性发展,一方面,紧密围绕社区居民的需求和兴趣制定活动主题和内容,注重提升活动的创新性和多样性;一方面,寻求与合作伙伴的长期合作与共同发展,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为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保障;最后,还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和完善活动组织方式,提升社区活动的品质和效果。

(五)建立科学评估机制,定期评估协作成效并进行总结。通过评估,可以了解协作的进展和问题所在,及时调整和优化协作策略。同时,评估结果也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依据。(见表一)

表一   影响活动实施的因素及评估依据

活动前(计划)

活动中(现场观察评估)

活动后(总结、改善)

时间-信息发布

不同渠道效率评估

是否有更优信息沟通渠道

时间-志愿者招募

现场工作表现评估

时间、数量是否充足;

人员是否具有适宜性

时间-活动频率

现场参与人数评估

活动频率是否适宜

地点-场地选择

活动场地使用评估

活动场地是否够用或适当

-组织者

活动的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因地制宜性

活动是否有意义

-宣传者

参与人数、覆盖小区、目标对象适宜性

活动宣传是否到位

-工作者

现场服务性、专业性、互动性、作用性

工作人员能否胜任

-参与者

活跃性、满意度

参与人员是否满意本次活动

-活动材料

齐全性、节约性、利用性

材料是否齐全,尽量不浪费

-安全保障

齐全性、有效性

是否齐全,能保障安全

 

五、儿童友好环境建设的创新实践与总结

(一)政策引领,社区牵头资源整合,丰富社区居民生活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为儿童友好环境建设提供有力政策保障。政府可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社区开展儿童友好型活动和设施建设。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措施,鼓励更多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到儿童友好环境建设中来,形成政府、社区、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良好局面。

(二)家庭参与,社区活动丰富多彩,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应当毅然决然地摒弃陈旧的“填鸭式”教育方式,应当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利用游戏活动和实践探究的方式,点燃孩子们内心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火花。家庭应该摒弃那种以分数论英雄的观念,转而注重孩子的兴趣、特长和潜能的发掘。通过融入自然、社会等多个领域,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培养他们的社会化能力和多元化兴趣。

(三)儿童经验,自然环境升级改造,实践体验教育推广

社区可通过组织、举办户外探险、环保志愿服务、自然游戏等活动,引导儿童走出家门,走进大自然的怀抱,与大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体产生联结,为儿童提供了深入了解自然、感受大自然生命力的宝贵机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儿童友好环境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构建全面,深入,细致的三维环境观,为儿童创造一个更加友好、和谐的成长环境,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扬,关经纯,钱才云.基于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的儿童友好型社区户外活动空间研究[J].中国园林,2022-07-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

[3]王洋.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记者[N].中国人口报2021-03-15

[4]翟宝昕,朱玮.大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的时空特征研究:以上海为例[J].城市规划,2018,42(11):87-95.

[5]陈思锶,杨岗,刘磊.对我国城市儿童户外活动空间配置研究的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44(9):103-108.

[6]林晨薇,韩西丽,范京.土地开发强度对儿童户外体力活动的影响:以深圳市为例[J].城市规划,2018,42(11):97-101.

[7]《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九十八号

[8]周俊戎.儿童友好型社区街道外部环境设计研究[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22 第20期 :P146-14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