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气工程的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王学杰 李辉 李强利

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只里乡习村

摘要

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的关键基础设施,其调度和控制的科学性与效率是保障社会经济日常运作的基础。本研究以电气工程为基础,对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对现有的电力调度设计和控制方案进行了详尽的梳理与分析。然后,采用COM+和模型预测控制(MPC)等技术,设计了一种新的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新型方法在确保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了电力的高效调度,并能有效抗击电力系统的突发事件,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整体性能。此外,该方法在智能电网和微电网中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总体来说,这项研究对于推动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电气工程; 智能电力调度; 控制方法; 系统稳定性; 模型预测控制(MPC);

正文


引言

电力系统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它帮助我们得到电,让我们的生活更方便。但是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增加,电力系统越来越复杂了,传统的电力调度和控制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了。近年来,我们开始使用新的智能电力调度和控制方法,这是通过使用先进的计算和控制技术来帮助电力系统运行的更稳定、更有效率。根据资料,中国电力使用的数量在不断增长,电力系统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所以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有效的电力调度和控制方法。现在有很多人在研究这个问题,他们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这些高级技术来解决问题。但是,这些系统仍然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需要能够处理突发事件。我们研究了这个问题,并设计了一种新的方法来进行电力系统的调度和控制。实验表明,这个新的方法可以在保证系统稳定的情况下,有效地调度电力,并且可以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因此,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新的方法,帮助电力系统运行得更好,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1、理论背景及文献回顾

1.1 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及重要性

电力系统是现代社会运作的命脉,其作用在于将电能从发电源通过输电系统输送到各类用户[1]。其基本构成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大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形成一个高度复杂且互相依赖的系统。电力系统的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防安全以及人民的生活质量[2]

电力系统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它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无论是工业生产、商业运营还是居民生活,各个领域都离不开稳定且可靠的电力供应。电力系统的高效运行对能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合理的电力调度能够减少能源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应急响应方面,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恢复能力至关重要。有效的电力调度和控制可以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后迅速恢复供电,减少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3]

电力系统还具有一定的技术复杂性。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电力系统的规模和复杂性也在增加,传统的调度和控制方法渐显不足。现代电力系统的调度和控制需要依赖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以实现更高效、更稳定的运行。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升电力系统的整体性能,还可以为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的推广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4]。电力系统作为关键基础设施,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2 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自电力系统诞生以来便不断演进。早期阶段,电力调度主要依赖于人工操作及简单的规则算法,效率和响应速度较低。而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系统逐渐普及,电力调度中开始采用SCADA(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和EMS(能量管理系统)。20世纪末,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调度技术进一步向市场化和优化方向发展,市场清算和计划调度逐渐引入。进入21世纪,随着智能电网概念的提出,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和分布式能源管理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调度方式逐渐暴露出灵活性和实时性不足的问题。近年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为电力调度注入了新的活力,智能电力调度方法得到广泛应用。这些方法通过算法优化、预测模型和智能决策系统,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调度的精度和效率,还增强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响应能力。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技术正朝着更加高级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方向不断演进。

1.3 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的技术基础和发展趋势

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的发展得益于先进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电网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传统电网相结合,实现对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升了电力传输和分配的效率和可靠性。微电网则是一个局部的电力系统,能够在独立或并网模式下运行,具有灵活性和高效性。随着分布式能源、储能技术和电力电子设备的发展,微电网在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保障电力供应连续性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成为未来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2、新型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的设计和实现

2.1 新型方案的具体实现步骤和关键技术

新型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的设计基于先进的电气工程理论和技术,应用COM+和模型预测控制(MPC)等核心技术。具体实现步骤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采用COM+技术,这是建立在组件对象模型(COM)基础上的一种分布式计算技术。COM+能够实现电力系统中各个组件的有机协调和统一管理,使得每个组件能够独立运行,保持与其他组件的高效通信与数据交互。通过引入COM+技术,系统的可伸缩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为后续的智能电力调度和控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引入模型预测控制(MPC)技术。MPC是一种利用系统动态模型来预测未来行为并进行优化控制的方法。通过建立电力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MPC能够在电力需求变化和系统状态波动中,实时预测未来多个时刻的系统状态,并根据预测结果优化调度策略,从而实现电力系统的高效调度和精准控制。为了确保MPC的预测精度和可靠性,系统中需引入高精度的传感器和先进的数据采集系统,以获得实时的电力系统状态数据。

支持向量机(SVM)和神经网络等人工智能技术也在新型电力调度方法中得到了应用。通过对历史电力负荷、天气条件、用户行为等多维度数据的大规模分析与学习,这些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形成精准的电力需求预测模型,进一步提高调度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系统中引入了基于边缘计算的实时监控和故障诊断模块。边缘计算能够将计算任务分布到电力系统的各个边缘节点,提高数据处理的实时性和响应速度。通过实时监控和故障诊断模块,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电力系统中的突发事件,增强了系统的抗风险能力和运行稳定性。

新型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的实现依赖于多种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通过COM+MPC等技术的综合应用,确保系统的高效运行和稳定性。通过这些技术手段,新型方案不仅具备高效调度能力,还能有效提高电力系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2.2 新型方案在系统稳定性和抗突发事件能力上的改进

新型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在系统稳定性和抗突发事件能力上的改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利用模型预测控制(MPC)技术,通过实时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对电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动态预测和调整,有效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采用COM+技术,实现了调度系统的模块化和并行处理,增强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结合多层次的冗余设计,新方案能够在部分设备故障或外部干扰时,迅速切换至备用路径,确保电力供应的连续性和可靠性。通过引入机器学习算法,新型方法还能不断优化调度策略,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状态自主调整,提升了系统的自愈能力。这些改进显著增强了电力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性和适应性,为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

3、新型方法的实验验证与应用前景探讨

3.1 实验环境的搭建和具体运行情况

为验证新型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环境的搭建至关重要。实验平台基于一个典型的智能电网架构,包括发电站、变电站、配电网络及终端用户。采用了高级仿真软件如MATLAB/Simulink进行系统建模与仿真,配合硬件在环(HIL)测试以提高实验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实验过程中,电力系统的各关键组件,如发电机组、变压器、线路和负荷,均通过精确建模进行仿真。控制中心采用COM+技术实现各模块的协调运行,并结合模型预测控制(MPC)算法进行实时调度决策。实验系统配置了高性能计算机,用于处理复杂的调度算法和实时数据分析。

在具体运行中,实验设定了多种工作场景,包括正常运行、负荷波动和突发故障等。新型方法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被详细记录和分析[5]。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负荷波动和突发故障情况下,能够迅速做出反应,调整电力分配以保持系统稳定。其高效的调度能力不仅显著降低了系统损耗,还提高了电力资源的利用率。

实验还展示了新型方法在应对电力需求高峰时的优势,通过优化发电和配电策略,避免了系统过载和频率波动,保障了电网的稳定运行。整体实验验证了该方法在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中的优越性能,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

3.2 新型方法在电力高效调度方面的表现和优点

新型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在电力高效调度方面展现了显著的优势。基于COM+和模型预测控制(MPC)技术所设计的方法,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处理,能够精确预测电力需求和供给情况,从而优化电力资源的分配。与传统调度方法相比,新型方法在调度响应时间上有明显缩短,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这种方法能够在确保系统整体稳定性的显著降低电能损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实验中,新型方法展示了在突发事件下电力系统的迅速恢复能力,表现出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它在处理多变负荷需求和优化发电机组运行等方面表现优异,能够减少电力调度中的冗余和浪费,提升调度效率。通过这些特性,新型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不仅达到了高效调度的目标,还为实现降低运营成本和提升用户供电质量提供了保障,从而推动了电力系统向智能化迈进。

3.3 新型方法在智能电网和微电网中的应用前景

智能电网和微电网的兴起为新型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智能电网通过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系统的深度融合,实现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互动化和高度自动化。设计的调度与控制方法具备实时响应能力和高效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在智能电网中展现出卓越的性能。微电网作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分布式电源和负荷管理的复杂性对调度与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方法通过模型预测控制(MPC)和COM+技术,能有效应对微电网中的动态变化和突发事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

结束语

本研究围绕电气工程领域的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展开,对现有的电力调度设计和控制方案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通过应用COM+技术与模型预测控制(MPC)相结合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新型方法在保证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能够实现高效的电力调度,有效抵抗突发事件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从而提升了电力系统的整体性能。尽管本研究在智能电力调度与控制方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限制和不足之处,如在控制方案的适应性、实时性和扩展性方面尚需要进一步优化。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拓展相关技术在智能电网、微电网以及其他新能源并网系统中的应用,以期在提高调度与控制效率的同时,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实现电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本研究为电力系统的智能化和优化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借鉴,对于未来的电力系统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杨闻,晏剑明,杨津听.电气工程智能控制系统应用分析[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2,6(04):149-152.

[2]李青力.电气工程中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J].市场调查信息:综合版,2019,0(03):00209-00209.

[3]荣利民.电气工程自动控制设备稳定性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1,(08):0296-0296.

[4]赵岩,韩龙,李满,常国祥,宣丽萍.电气工程与智能控制课程的教学实践[J].电子技术(上海),2022,51(08):182-183.

[5]张雪峰.电气工程中智能控制系统的应用[J].前卫,2020,(05):0154-0156.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