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田野 魏学义 冯淼淼 杨团博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县底镇朱村

摘要

随着我国电力工程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安全和风险控制成为电力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本文针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问题和风险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通过对电力工程施工运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明确了导致这些安全隐患的关键因素。其次,依据专业知识构建了电力工程施工风险评估模型,对施工风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然后,结合风险评估结果,制定了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并进行了实证验证。结果表明,本研究的风险控制策略能有效降低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保障施工安全。最后,基于实证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优化和改进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的策略与建议。本研究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对于催生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电力工程施工; 安全管理; 风险控制; 安全隐患; 风险评估模型;

正文


引言

## 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研究随着我国电力工程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安全和风险控制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问题。电力工程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安全问题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还可能危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电力工程施工技术进步了,但施工的复杂性和风险也增加了,每年因为施工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很多,说明当前的安全管理和风险控制还不够完善。为了减少施工中的安全隐患,许多研究尝试了各种方法,但由于施工现场环境复杂,现有措施还是有很多不足,无法完全避免事故。为此,本研究对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隐患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出了关键因素,并构建了风险评估模型,对施工风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了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通过实际验证,研究提出的策略有效降低了施工中的安全风险,保障了施工安全。本研究不仅为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还提出了优化建议,促进了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对提升我国电力工程施工管理水平有重要意义。

 

1、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隐患及其关键因素

1.1 电力工程施工运营过程中安全隐患的系统全面分析

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安全隐患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些隐患不仅直接影响施工进度,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1]

在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因素是安全隐患的一大来源。环境因素包括施工区域的不稳定地质状况、气候变化等。例如,施工现场如果地质状况不稳定,容易引发坍塌、滑坡等事故。而极端天气如暴雨、暴雪等也可能导致机械设备故障,增加施工难度和风险。

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水平也是影响施工安全的重要因素。部分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未能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甚至存在盲目操作和违规操作现象。某些施工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和技能,导致在复杂的电力工程施工中出现操作失误,增加了施工风险。

电力工程中的机械设备和工具使用也存在潜在安全隐患。机械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老化、故障等问题,若不及时维护和检修,极易导致设备故障或意外事故。施工中使用的某些专用工具也存在操作风险,操作不当可能引发触电、高空坠落等事故。

施工组织管理的不完善也是导致安全隐患的重要原因。某些施工项目缺乏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使得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无法得到有效落实[2]。例如,未能及时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未能设立完善的安全防护设施,以及对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准备不足等,这些都使得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消除和控制。

电力工程施工涉及多工种、多工序的协调作业,施工现场管理难度大。若各工种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容易出现管理上的漏洞,导致施工现场混乱无序,从而为安全事故埋下隐患。

针对以上分析内容,系统全面识别并评估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能够为后续制定科学的风险控制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1.2 导致安全隐患的关键因素的确定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涉及众多环节和复杂工序,使得施工现场存在多种潜在的安全隐患。通过深入分析施工运营中的实际情况,可以发现导致安全隐患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工程设计阶段的缺陷是导致施工安全隐患的首要因素。设计方案的不合理、不完善容易引发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例如结构强度不足、电气设备配置不当等,这些问题在实际施工中难以及时发现,进而埋下安全隐患。

施工操作人员的素质和技能水平直接影响到施工的安全性。施工现场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的知识储备、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如果不到位,容易在操作过程中产生失误,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培训不足和操作规程不严也会加剧这一问题。

工程材料和设备的质量问题也是施工安全的潜在威胁。材料的质量不过关、设备老化或性能不稳定都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安全问题。特别是在使用高压电气设备和大型机械设备时,任何材料或设备的瑕疵都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3]

施工环境和外部条件的复杂多变性也是安全隐患的重要因素。施工现场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周边环境不稳定等都会影响施工人员的操作安全。现场管理不善和安全措施的缺失也会导致隐患增多。

施工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是另一个关键因素[4]。欠缺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不足、对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的重视程度不够,都会增加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尤其是在项目规模较大、施工周期较长的电力工程中,管理疏漏会显得尤为突出。

分析,通过对电力工程施工中安全隐患的关键因素的全面总结和分析,可以更为科学地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从而有效提升施工安全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为电力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2、电力工程施工的风险评估与控制

2.1 施工风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是保障施工安全和减少事故发生的核心环节。在施工风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施工环境、人为因素、设备和材料、管理体系等,通过系统化的分析方法,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对其进行量化评估,为制定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提供依据[5]

定性分析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初始步骤,通过定性分析可以识别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潜在的危险源,明确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例如,施工现场的土建工程、设备安装、高空作业、焊接作业等环节,都潜藏可能的安全隐患。施工环境的不确定性,如地质条件、天气状况等,也会对施工安全产生影响。施工人员的操作技能、心理状态、疲劳程度等人为因素,以及设备的老化、故障率等都是施工安全的潜在威胁。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和细致的分析,可以构建施工安全隐患的图谱,以便为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奠定基础。

定量分析是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包括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造成的可能损失大小等方面。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包括故障树分析(FTA)、事件树分析(ETA)、层次分析法(AHP)等。以故障树分析法为例,通过确定施工过程中可能导致安全事故的基本事件及其发生的概率,构建出故障树模型,并利用定量化的计算方法,评估各基本事件以及顶事件(即最终可能发生的事故)的发生概率。通过对故障树模型的分析,可以找出影响施工安全的关键因素,明确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为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在实际操作中,该定量分析模型可以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数据进行动态调整。例如,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取各类施工风险的发生频率和损失分布情况,利用贝叶斯网络等工具,将这些数据进行建模,从而评估当前施工项目的风险状况。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法等可以进一步对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随机风险进行模拟仿真,预测不同情况下的风险水平,从而对施工风险进行更为全面的定量分析。

定量分析结果的展示可以采取风险矩阵图的形式,将风险按发生概率和损失后果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和排序,高风险区域需要优先采取控制措施,中低风险区域则根据实际情况逐步进行风险缓解和监控。结合风险评估模型的分析结果,实施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既可以有效降低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也能够为资源分配、应急预案制定等提供重要参考。

为了使风险评估结果更加可靠,还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反馈机制,通过施工过程中实时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及时更新风险评估模型,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施工现场的设备状态和环境参数,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掘潜在的风险趋势,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和控制策略。定期组织专家评审会,对风险评估模型进行优化和改进,从多角度、多层面保障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总而言之,施工风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是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系统化的分析方法识别、定量评估风险,并结合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风险评估模型,制定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能够大大提高施工的安全性,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为电力工程施工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3、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优化与改进建议

3.1 对电力工程施工安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作为电力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对于保障电力工程的顺利施工、高效进行及其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有效提升电力工程的安全管理水平,推动电力工程施工的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可考虑实施以下几点策略建议。

是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施工人员是施工现场的直接参与者,其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直接关系到施工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效果。通过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和教育,使所有施工人员了解施工现场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和正确的应对方法。定期开展安全演练和应急预案演练,提高施工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确保遇到突发事件时能及时有效地处理。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如现场讲解、案例分析、视频演示等,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

必须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施工管理层应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安全职责,实行责任制和层层负责制。建立和完善施工安全管理的责任体系,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环节、每一名人员,确保责任明确、职责到人。通过细化安全管理职责和考核机制,加强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的日常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因责任不落实导致安全事故的管理人员进行责任追究,提高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意识和执行力。

第三,应完善施工安全管理的制度体系。施工安全管理需要依靠完善的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和完善各种施工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施工行为。制度的建立不仅包括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检查制度、安全评估制度等,还应包括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奖惩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通过制度的有效实施,规范施工操作,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施工安全事故。定期对现有制度进行评估和优化,确保制度的科学性和适用性,推动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持续改进。

要积极引入和推广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现代科技为施工安全管理提供了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有助于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通过安装现场监控系统、智能安全帽、无人机巡检等技术手段,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采用大数据分析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进行预测,为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推广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施工安全风险。

加强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施工过程中存在多种不可控因素,为了有效控制施工风险,需要定期对施工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运用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如层级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明确高风险区域和重点防控环节。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和落实针对性的风险控制措施,如加强重点区域的监控、增加防护设施、实施分段施工等,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风险。通过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的开展,逐步积累经验,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再者,重视施工环境保护,实现绿色施工。电力工程施工过程中常涉及大量土方开挖、建材堆放和废弃物处理等操作,容易引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施工技术,如无尘施工、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资源化等,减少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废弃物管理制度,严格按规定处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减少对环境的污染。通过合理规划施工进度和施工环节,最大限度地降低施工操作对环境的扰动,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上述策略建议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水平,降低施工风险,保障施工过程的安全性和高效性。实现绿色施工,推动施工的可持续发展。上述策略建议的全面实施,将为电力工程施工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促进电力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结束语

本研究对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和风险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找出了安全隐患,并制定了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但是,还有一些局限性,比如风险评估模型的适用范围和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为了提高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性,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多角度进行探讨,如扩大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范围和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等方面。总之,本研究对于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明.电力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控制[J].集成电路应用,2022,39(01):206-207.

[2]阮进红.电力工程施工控制与安全管理研究[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9,(24):245-245.

[3]李登跃.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进度控制与安全管理[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1):1787-1787.

[4]王晓锋.电力工程施工安全与质量控制管理[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2020,(04).

[5]徐桂星.电力工程施工中的进度控制与安全管理研究[J].通讯世界,2023,30(02):106-10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