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探讨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樊亚飞 席伟伟 郭亭

西安市莲湖区汉城南路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公路工程建设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过度的工程建设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就需要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实施环保和生态恢复措施.本文首先分析了公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土壤侵蚀、水源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等方面,并且详细探讨了采取的环保和生态恢复措施,如最小化工程建设规模、采取生态工程技术、实施环境监测和环保工程积极推广植被恢复等.经研究发现,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公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在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对受影响生态环境的恢复.不仅如此,这些措施也有助于提高公路工程的社会永续性,并为其它类型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本研究的发现与建议可为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保工作提供指导,并推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绿色、环保转型.


关键词

公路工程建设; 环保措施; 生态恢复; 环境影响; 永续性;

正文


引言

公路是连接城市和乡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公路工程建设需求大幅度增长。然而,每一次工程建设的进行,都紧随着对自然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工程开发过程中的土地开垦、土石方开挖、建材运输,等等,无不对自然环境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其中,对土壤、水源、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引起的环境问题尤为严重。因此,如何在满足公路工程建设的需求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环境、恢复生态,使得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已经成为当前公路工程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选取公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措施,具有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的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本文的研究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对公路工程建设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系统分析,进一步探讨相应的环保和生态恢复措施,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有效降低公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尽可能实现受影响的生态环境的恢复,以此维持公路工程的社会永续性,并为其它类型工程建设提供借鉴经验,推动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绿色环保转型。

 

1、公路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1.1 土壤侵蚀的影响

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壤侵蚀是对环境影响最为直接和广泛的问题之一,其破坏程度主要受到施工活动的影响[1]。施工过程中大量机械车辆的使用、土方工程以及地表植被的破坏,都会导致土壤结构的松散和稳固性的降低。土壤未经保护的裸露区域在降雨冲刷下容易发生侵蚀,尤其在坡度较大的区域,水土流失现象尤为严重。

土壤侵蚀不仅导致地表土质的流失,还会使得施工区周边的水体受到污染。冲刷下来的泥沙会进入河流、湖泊等水体,增加水体的悬浮物浓度,影响水质。土壤侵蚀还会影响到周边地表水汇流的自然路径,甚至改变水系结构,对下游地区产生连锁性的生态影响。

土壤侵蚀对植被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样显著。土壤中富含的有机质和养分被冲走后,地面植被难以存活和恢复,造成植物群落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2]。这种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区域内生物栖息地的稳定性和多样性,不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土壤侵蚀还会对基础设施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在地基不稳定的地区,可能导致路基沉降甚至塌方的风险增加,严重威胁工程的安全和耐久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土壤侵蚀作为公路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环境影响之一,应当在施工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预防和修复措施,以降低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1.2 水源污染的影响

水源污染是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显著影响之一。工程建设期间,土方开挖、路基填筑和材料堆放等活动可能导致大量泥沙和污染物随降水流入水体,造成水体浑浊,影响水质。工程中使用的机械设备和车辆漏油、燃油泄漏及建筑材料中的有害化学物质等,会通过地表径流进入附近水体,导致水源污染,威胁水生生态系统及周围居民的饮用水安全。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施工废水、生活污水及清洗设备废水如果未经过有效处理排放,亦会加剧水体污染[3]。积聚的污染物能深远影响水体生态平衡,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导致水底沉积物中的有害物质累积,严重破坏水生生物的栖息环境。污染物进入水源后,生物群落可能出现物种数量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的情况,甚至导致某些敏感物种的消失。水源污染问题不仅对生态环境带来长期负面影响,也可能对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构成潜在威胁。如何有效地防治和控制公路工程建设中水源污染问题显得至关重要。

1.3 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公路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主要表现在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工程施工需要大面积开挖土地,导致原有植被被破坏,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急剧缩小,生物种群数量减少。公路的建设使得原本连贯的生态系统被人为割裂,阻断了野生动物的迁徙通道,影响物种基因交流,进一步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废气和光污染也对生物栖息地产生不利影响,造成生物种群行为和生理的异常变化,进一步威胁生物多样性。

2、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环保措施

2.1 工程建设规模最小化的方法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工程建设规模的最小化是实现环保目标的关键策略之一。此方法主要包括合理规划、精确设计和高效施工。

合理规划是工程建设规模最小化的首要步骤[4]。在项目立项阶段,通过科学评估和全面调研,确定最优路线,避免生态敏感区域,如水源保护区、野生动物栖息地等,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通过优化路线设计,尽量缩短公路长度和宽度,减少占地面积,从而降低施工对土地资源的消耗。

精确设计在公路工程规模最小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采用先进的设计软件和技术手段,进行精细化设计,确保工程量精确计算,减少材料浪费和不必要的工程量。在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地形、地质和水文条件,选择最适合的施工方案,避免大规模土石方开挖和填筑,保护自然地貌和水文环境。

高效施工是实现建设规模最小化的关键环节。通过采用现代化施工设备和工艺,提高施工效率,减少工期,降低施工过程中对环境的持续影响。合理安排施工工序,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扰动面积。推行预制装配式施工技术,减少现场施工工作量和环境污染。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噪声、粉尘和废水排放,确保环保措施落实到位。

通过以上方法,可以有效地实现公路工程建设规模最小化,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工程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些措施不仅能够降低建设成本,还能提升公路工程的环境友好性,为其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2.2 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

生态工程技术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科学方法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减少环境破坏。采用生态护坡技术,利用植被固土和生态挡墙,防止水土流失,有效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应用生态隧道技术,在隧道内部建设生态环境模拟系统,维持原生动植物的生存条件,减少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推广生态路基技术,采用透水性材料和植被覆盖,减少地表径流和水体污染,促进水循环系统的恢复。生态桥梁技术的应用,通过桥梁下方生态廊道的设计,实现野生动物的自由迁徙,维护生物多样性。通过这些生态工程技术的应用,不仅有效降低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受损的生态系统,促进了公路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2.3 环境监测的实施和环保工程的推广

环境监测的实施与环保工程的推广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全面的环境监测体系,能够及时掌握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化,预防和减少环境问题的发生。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获取和分析,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升了工程建设过程中环境管理的精确性和高效性。与此环保工程的推广,如采用新型环保材料、引入清洁能源设备等,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推动了绿色施工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公路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生态恢复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3.1 植被恢复的重要性及方法

植被恢复在公路工程建设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植被恢复不仅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还能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提供栖息地恢复生物多样性。植被能有效吸收有害物质,净化空气和水质,对环境保护有着显著的作用。

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常见的植被恢复方法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植物选种、生态草坪建立、植被护坡和植被覆盖技术等。水土保持植物选种是基于当地的气候、土壤和生物特性,选择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的本地植物种类。这样可以有效增强地表植物的生态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生态草坪建立是通过播种耐旱、抗病虫害的草种,在公路两侧建立绿色屏障。这不仅可以美化景观,还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和粉尘污染。

植被护坡技术则是通过种植耐寒、耐旱、抗风力强的灌木和草类植物加强边坡的稳定性,防止滑坡和泥石流。植被覆盖技术强调在工程建设的裸露区域迅速覆盖植物,使用草卷、草毯等材料覆盖地表,减少地表水分蒸发和土壤流失。

这些方法在公路工程建设后的生态恢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质量,还为生物提供了稳定的生存空间,最终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共存[5]

3.2 恢复受影响生态环境的策略和平衡

恢复受影响生态环境的策略和平衡在公路工程建设中至关重要。通过科学规划和设计,合理制定生态恢复方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采取生态脆弱区域避让、生态廊道建设和自然保护区连通等措施,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

恢复原有植被和引进适应性强的本地植物物种,是修复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植被恢复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采用多样化的植被种植方案和逐步推广生物修复技术,可以更好地恢复受到影响的生态环境。

在湿地、河流与湖泊等水体区域的公路工程建设中,采取生态护坡、人工湿地构建和水质净化措施,有助于修复水生态系统。适度控制施工活动,减少人为干扰,确保生态恢复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是实现工程与生态平衡的关键。全面开展环境监测与评价工作,持续改进生态恢复措施,根据项目进展和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以确保生态恢复效果的最大化。

3.3 环保措施对公路工程社会永续性的影响

环保措施对公路工程的社会永续性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如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实施严格的环境监测和评估,可以有效减少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推广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有助于恢复和维持受影响地区的生态系统功能。环保措施不仅能够改善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质量,还能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公路工程的社会效益,增强其在社会中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结束语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发现,公路工程建设中的环保和生态恢复措施能够显著降低建设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不仅如此,这些措施还进一步提升了公路工程的社会永续性,而且为其它类型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借鉴。然而,这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资金投入繁重、环保技术水平不断提升需要规模化和标准化等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此外,未来研究中,我们还应关注于深入研究更具有效性的环保技术,以适应公路工程建设环境保护需求的增长,同时也要解决当前环保措施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总之,实现公路工程建设的绿色、环保转型是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的过程,期待更多相关方面的研究者和专家积极参与,以促进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更加环保、更加绿色、更加可持续。

 

参考文献

[1]谢飞.公路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有效措施研究[J].区域治理,2019,0(07):206-206.

[2]何生俊.公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运输经理世界,2023,(18).

[3]冼建峰.研究公路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措施[J].卷宗,2019,9(11):230-230.

[4]衣志超衣国超.浅析公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A,2023,(06):0072-0075.

[5]谢江云.论公路工程建设管理中的环境保护措施[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工程技术,2022,(0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