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及对策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米秀彬

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大山门林场

摘要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林业部门高度关注目前林场森林的建设情况,着重对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加强。然而,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在林场森林病虫害预防及防治工作上投入了较大力度,但是由于防治病虫害的专项资金不足,病虫害类别越发复杂,导致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面临一定困难。基于此,本文主要针对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以及处理对策进行分析,希望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关键词

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

正文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入侵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森林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对森林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森林病虫害不仅影响林木的生长发育,降低森林生态功能,还可能导致森林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因此,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对于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必须要对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进行加强与改进,提出合理的病虫害防治策略。

一、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优化的意义

(一)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

森林是地球上的绿色宝库,对于维持生态平衡、改善气候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意义。优化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意味着可以更好的保护森林资源,避免病虫害对林木造成过多侵害与影响,确保森林健康成长。病虫害一旦蔓延,可能会导致大片林木因此枯死,不仅减少森林覆盖率,还会破坏森林生态功能。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例如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的有机结合,也可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以及造成的危害程度,进而维护森林的生态平衡性,保障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1]

(二)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提升经济效益

森林是林业经济的重要支柱,林业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关系到林业经济的繁荣。病虫害的侵袭会导致林木生长受阻,产量下降,甚至导致林木死亡,从而严重影响林业经济效益。通过优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减少林木损失,提高林木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保障林业生产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同时,有效的病虫害防治也有利于提高木材和林产品的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绿色产品的重视,无病虫害的林木和林产品更受消费者青睐,有助于提高林业产品的附加值,增加林业收入,推动林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森林资源不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将会直接关系到国家生态安全以及社会的稳定性,大规模的森林病虫害一旦爆发,可能会导致森林火灾、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因此出现,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社会稳定性。通过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可以有效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几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另外,森林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其健康与否也将会关系到国家的战略安全。优化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有助于更好的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定基础[2]

二、常见林场森林病虫害种类

(一)食叶害虫

食叶害虫在林场病虫害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属于树木生长期间的主要威胁。这些害虫以树木的叶片为食,破坏力不容忽视。甚至严重情况下,食叶害虫还会导致树木的叶片大量脱落,这不仅影响了树木的光合作用,也严重阻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以及发育。在众多食叶害虫当中,桉袋蛾、油桐尺蛾、黄褐天幕毛虫属于其中较为常见的几种。这些害虫的幼虫在树木叶片上进食,口器可以轻松的穿透叶片的表皮,吸取树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幼虫将会在叶片上形成一个个孔洞,或者将叶片蚕食成为网状,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将整片树叶吃光。这样的破坏不仅导致树木的外观受到影响,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叶片属于树木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的缺失将会直接导致树木养分合成受到影响,树木的生长速度与健康也因此受到威胁[3]

(二)蛀干害虫

蛀干害虫,如金龟子(蛴螬)、松大蚜等,是林场中一种极其危险的病虫害。它们以树木的树干或枝条为食,通过在树木内部蛀食,造成树干形成空洞,这不仅破坏了树木的结构,还严重削弱了树木的机械强度。这些害虫的幼虫在树干内部形成复杂的隧道,这些隧道不仅阻碍了树木的水分和养分输送,还可能成为病原菌的入侵途径,进一步加剧树木的病害。例如松材线虫,又称为松材萎蔫病,这属于一种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的病害。松材线虫可以快速传播,一旦松树在这一过程中遭受感染那,可能会在2-3个月内全部死亡。如果不及时控制,周边的松树可能会在3-5年内死亡,进而导致整个松树林因此遭受毁灭性打击。另外一种较为常见的蛀干害虫就是六尺小蠹虫,六尺小蠹虫会侵入健康的松树树干,在树皮下建立巢穴并繁殖。它们分泌的排泄物和唾液会阻塞树木的输导组织,导致水分和养分输送受阻,最终导致树木死亡。

(三)病原菌

病原菌引起的病害属于林场病虫害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病虫害对树木的生长以及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常见病害包括桉树枯梢病、油茶炭疽病、落叶松早落病等,这些病害往往在树木生长的特定阶段爆发,例如春季萌芽期、夏季生长旺盛期,这会给树木带来巨大的损害以及影响。例如,桉树枯梢病属于一种常见病害,一旦感染,会导致桉树树梢枯死,严重情况下整株桉树都会死亡。油茶炭疽病则是会影响油茶果实的品质以及产量,落叶松早落病则是会导致落叶松树叶提前脱落,影响树木的光合作用以及生长。造成这些病害的病原菌通常通过树木的伤口或者气孔侵入到树木的体内,树木在受到机械损伤、冻害、干旱等逆境条件的影响下,整体防御能力因此减弱,更容易遭受病原菌的影响[4]

(四)真菌

真菌性病害,如叶锈病、煤污病等,是林场中常见的病害类型,它们主要侵害树木的叶片、枝条和果实,严重威胁着森林的健康和树木的生长。这些病害的发生往往与真菌的繁殖周期紧密相关。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如温暖湿润的天气,真菌开始迅速繁殖,形成大量的孢子。这些孢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随风或水传播到距离较远的健康树木上,一旦找到合适的宿主,就会引发病害。叶锈病是一种典型的真菌性病害,它会导致叶片表面出现锈色斑点,严重时叶片会变黄、枯萎,甚至脱落。煤污病则会使叶片、枝条和果实表面覆盖一层黑色的煤状物质,影响光合作用和果实品质。

(五)寄生害虫

寄生性害虫,主要包括落叶松球蚜、兴安落叶松鞘蛾等,这些寄生性害虫属于森林生态系统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害虫,主要以树木的汁液为食,通过分泌蜜露从而在树木的表面形成一种菌膜,这不仅影响树木的正常光合作用,还可能会导致叶片因此出现黄化、枯萎等问题,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树木因此而死亡。除此之外,蜜露的存在也为其他的害虫提供了食物源,例如蚂蚁等,这些将会进一步加剧对树木的危害以及影响。由于寄生性害虫的繁殖速度比较快,同时适应性相对来说比较强,因此防治工作较为困难。在这一情况下,为了有效减少害虫对树木的损害,必须要使用综合性防治的策略,从更多角度入手,实施综合治理与调整[5]

三、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常见问题

(一)病虫害监测与预报不准确

目前来看,我国林场森林病虫害监测手段相对来说较为落后,缺乏先进的监测技术以及监测设备,这直接导致病虫害的监测以及预报工作不够准确。这一问题的出现,给病虫害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与影响,直接导致病虫害在初期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另外,我国林场森林病虫害监测体系尚不完善,监测站点分布不均衡,监测数据也缺乏一定的系统化管理,很难全面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

(二)防治技术有待提高

现如今,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依旧以化学防治技术为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防治手段的应用不够全面,直接导致防治效果因此受到影响。另外,随着病虫害抗药性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增强,传统的防治技术效果开始因此而减弱,新型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则是较为滞后,很难满足实际防治的基本需求。在这样的情况下,必须要针对防治方案进行优化与改进,提升防治质量[6]

(三)防治资金投入不足

首先,资金短缺直接影响了防治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在有限的资金支持下,防治人员往往只能对部分重点区域进行防治,而忽视了其他潜在的病虫害发生地。这种选择性防治不仅可能导致病虫害的蔓延,还可能造成森林资源的损失。部分林场甚至因资金问题而无法进行必要的防治工作,使得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陷入被动局面。其次,资金分配不合理加剧了防治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现有的资金分配体系中,部分地区和林场防治资金投入较少,这与当地的森林资源状况和病虫害发生程度并不匹配。

(四)防治意识与能力有待提高

在我国,部分林场和林业工作人员对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这种认识上的缺失直接导致防治工作陷入到困境当中。许多林业工作人员可能认为病虫害属于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影响较为有限,因此对防治工作缺乏重视与关注。而这种行为与思维的出现,导致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期间往往忽略了病虫害的早期监测与预防工作,一旦病虫害出现大规模爆发,很多时候难以迅速使用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控制与监督管理。

四、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优化策略

(一)加强防治意识教育

提高林场和林业工作人员的防治意识,将会有效改进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水平。首先,必须要积极定期组织防治意识培训,通过案例分析以及实地考察的方式,让更多工作人员可以意识到病虫害问题对森林资源造成的危害与影响。其次,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更多工作人员可以明确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以及承担的重要义务。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举办防治知识竞赛、悬挂宣传标语等方式,营造出更加浓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氛围,进而提升全体员工的参与度。同时,还可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开展防治意识教育研究,为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理论支撑。

(二)完善防治体系与机制

为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高效进行,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的防治体系与机制。这包括建立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通过设置监测点和应用遥感技术等手段,迅速发现病虫害的早期迹象。同时,需制定基于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和危害程度的科学防治方案,并采取相应的针对性措施。此外,必须建立健全防治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责任,确保每一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执行。同时,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协同作战的合力,共同推动防治工作的进展。

(三)提升防治技术水平

首先,需要加强防治技术的研发与开发,引进并且应用更加先进的防治技术,提升防治的综合效果。其次,还需要加强对现有防治技术的改进与创新,提升防治技术的适用性以及可持续性。除此之外,也需要加强防治人员的技能培训工作,提升防治人员的操作水平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在实际开展工作期间,需要加强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引进并且应用更加先进的防治技术,提升防治的整体效果。另外,还需要对现有防治技术进行改进与创新,积极提高防治技术的适用性以及可持续性。再次,还需要加强防治人员的技能培训与优化,提高防治人员的操作水平与应急处理能力。最后,则是需要鼓励防治人员积极参与到国内外学术交流当中,学习先进防治经验。

(四)加大资金投入与政策支持

为了更进一步确保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可以顺利开展与进行,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首先,作为政府需要积极增加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资金投入工作,确保防治工作可以获得充足的资金保障与支持,进而更有效的应对病虫害带来的威胁以及影响。另外,通过制定出一系列的鼓励政策,政府需要积极引导并且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防治工作当中,构建出一整套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为防治工作提供更加广泛、稳定的资金来源。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提供包括税收优惠与补贴在内的多项政策扶持,激励各方参与防治工作当中,提升积极性与主动性。

结束语:

随着森林资源的日益减少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森林病虫害问题现如今已经成为制约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一项长期并且艰巨的任务,必须要在工作期间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必须要继续深化对森林病虫害防治问题的研究,不断完善防治体系,加大资金的投入与支持,提升防治水平。这也可以为保护我国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出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黄石.祖厉河林场生物多样性维护与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J].乡村科技,2023,14(15):126-128.

[2]臧敏.泰山林场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及对策[J].南方农业,2023,17(10):124-126.

[3]吕志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及措施研究[J].特种经济动植物,2023,26(03):158-160.

[4]罗时芬,张乔艳,胡振华,谭玮颐,冉洁,吴曼莎.基于Citespace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的可视化分析[J].贵州林业科技,2022,50(04):34-38+21.

[5]李洋,杨洋,张富娥.营林措施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作用探究[J].中国林副特产,2022,(03):98-99+102.

[6]孙天洪.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及防控对策简析[J].温带林业研究,2022,5(02):60-6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