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植树造林技术与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摘要
关键词
林业建设;林业部门;植树造林技术;病虫害防治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品质稳步提升。然而,从宏观层面来看,能源消耗的迅猛增长与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要想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就需要加大环保的力度,强化污染治理。通过推行植树造林政策,增加绿色植被覆盖,为生态系统提供天然的屏障。同时,需广泛宣传环保理念的重要性,引导公众深刻认识环保生活的影响,并激发其参与植树造林的积极性。此外,还应该加强林业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保障林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工作。如此,便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植树造林的作用
植树造林对于维护和提升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具有显著效果。究其原因,树木的根系可以深入土壤,固定土壤结构,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为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提供保障。通过植树造林,可以形成良好的水循环系统,保持土地的水分,维护生态平衡。同时,植树造林也是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1]。树木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而且,森林还能够吸收部分有害气体和粉尘,减少环境污染,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此外,植树造林在降低噪音污染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树木能够起到隔音屏的作用,吸收和散射声波,减少噪音的传播。对于城市道路、铁路等交通干线周边植树,可以有效减轻交通噪音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创造安静的生活和工作环境。通过植树造林,可以为城市和乡村营造宁静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常见植树造林技术
(一)播种造林技术
播种造林技术主要就是科学选择树种,将其在林地中进行播种,其也具有直播造林技术之称。经过运用此种植树造林技术,能够在降低植树造林成本的同时,缩短作业时间。并且,造林步骤也会更为简单,不会对外部环境具有较高的要求,能够对偏远山区及没有灌溉条件的荒山荒地进行造林。在实际对播种造林技术加以运用的过程当中,需要做好幼苗管理及幼林的抚育工作,培养优质壮苗,确保培养出的苗木对更加恶劣的环境条件加以适应,提升成活率。并且,也需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种植栽培。通常情况下,在甘肃子午岭地区,播种造林技术会应用在很多树木的栽培中,包括山核桃、(山桃、山杏、油松)等。对此类树木来说,属于乡土树种,适应性强,在适宜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就能发芽以及生长,进而提升种植的效益。相关人员在完成播种作业之后,林木会自然生长,不需要专门对其进行观察。如此,也就会减少成本的投入。不过,相关人员也需要注意,在实际进行播种的过程当中,若没有做好对种子的掩埋处理,会导致部分种子暴露于地表[2]。这样,也就特别容易导致种子被鸟类等动物啄食,或者受到风吹雨打的影响,进而造成种子的损失和浪费。因此,在采用播种造林技术时,需要严格把控播种的密度和深度,确保种子能够安全、稳定地生长。
(二)分殖造林技术
分殖造林技术主要是指将林木的某个部分进行移栽。通常情况下,相关人员在植树造林的过程当中,会对根枝或者地下茎进行移栽。分殖造林树种有香花槐、柳树、杨树等造林工程树种,分殖的树种要选择萌发力以及分蘖能力较强的树木品种。在实际运用分殖造林技术的过程当中,相关人员需要结合上述特点对树木品种加以选择,以此对林木的成活率加以保证。该技术能够对苗木品种所具备的优秀基因进行传承,在完成移栽工作之后,也会于短时间内成活,能够实现迅速增长,进一步提升植树造林的经济效益。同时,分殖造林技术也会更加方便,若在面积比较大的区域进行植树造林,可以对其加以运用。不过,相关人员需要注意,应做好对幼苗生长环境的管理[3]。在运用此植树造林技术时,相关人员应强化造林地苗木管理,及时浇水、除草和病虫害防治,确保林木在实际生长中,能够对光照、水分以及肥料需求加以满足。然而,分殖造林技术在多代无性繁殖之后,会存在树木生长衰退的情况,导致林木的抗逆性和生长能力逐渐降低。因此,若树木的所需成长周期较长,可以选择运用有性繁殖的树种造林。
作为一种分殖造林技术,插条造林主要选择1-2年生,芽眼要饱满的枝条,如果选择埋根造林,可以选择母树根进行埋根造林,插条长度为20—70cm。相较于播种造林技术和直接移植树苗造林,插条造林的优势在于所选枝条带有母体树的部分遗传特征,成活率较高,且生长速度较快。此外,插条造林不需要大量培育和种植树苗,能够减少前期成本投入和时间消耗,适用于需要快速恢复植被或扩大造林面积的情况。若运用插条造林方法来对法桐进行栽培,相关人员可以从其根部位置所萌发的一年生枝条进行移植,并且,在春季土壤解冻之后、发芽之前,或者是秋季土壤冻结之前,进行扦插。对于扦插的枝条来说,应保证切口平滑,并且将枝条的下端切口倾斜45°,保留3个左右的侧芽,上端的切口为平口[4]。
(三)植苗造林技术
植苗造林是以苗木作为造林材料进行栽植的造林方法;植苗造林又称栽植造林,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是应用最普遍的一种造林方法。在植苗造林过程中,会将不同树种、不同生长习性、不同生态位的树种进行混合种植,通过树种间的互补作用,形成更为丰富和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混交造林的优势在于,能够有效提高造林地的土壤肥力和水土保持能力。不同树种的根系分布和生长习性不同,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同时减少水土流失。此外,混交林中的树种间存在着复杂的竞争和合作关系,能够形成更加稳定和谐的生态系统,提高森林的抗干扰能力和生态恢复能力。在实际应用混交造林时,相关人员需要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经济价值高的树种作为混交树种。并且,根据树种间的生态位关系,合理安排树种间的种植密度和配置方式。还需要加强抚育管理,及时除草、松土、施肥、修剪等,确保混交林的健康生长。混交造林的应用范围广泛,不仅适用于山区、丘陵等复杂地形地区的造林,也适用于平原、沙漠等地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5]。例如,在山区造林时,可以选择具有较好水土保持能力的树种与具有经济价值的树种进行混交种植,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沙漠地区进行植被恢复时,可以选择耐旱、耐盐碱的树种与具有固沙能力的树种进行混交种植,进而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风沙危害。
三、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一)物理防治技术
在对林业进行病虫害防治的过程当中,物理防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经济等特点,重在运用简单工具以及电、光、声波等物理因素进行病虫害防治。并且,原始徒手捕杀也属于物理防治手段。由于物理防治技术的成本比较低,进而在林业建设中会得到较为广泛的运用。通过运用物理防治技术,不但会降低成本,也会提高防治效率,不会存在化学残留,起到环保的作用。不过,其也会有相应的不足,即适用范围有限,处理的时间比较长,防治效果特别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近些年,在甘肃子午岭地区,逐渐认识到物理防治技术的优势。在实际进行林业建设的过程当中,会选择在正宁、湘乐、合水等林场设立病虫害监测站,以此对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同时,还会采用物理防治技术,对林业虫害进行集中处理,降低害虫的繁殖速度,从而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在运用物理防治技术的过程当中,相关人员需要对合适的时机加以寻找。若处于虫害高发期,可以选择结合虫害的特点,运用针对性手段[6]。由于大多害虫比较喜欢灯光,包括天牛、小蠹虫等,具有趋光性的特点。为此,就可以在夜晚对大量诱虫等进行拜访,以此使得害虫可以集中在相应的区域,进行集中捕杀。此外,也可以运用隔离法。如果林业的病虫害在相应区域内快速扩散,可以选择在病虫害发生区域与未发生区域建立隔离带,以此对病虫害进行隔离,防止其进一步扩散。这种方法在病虫害初期或发生范围较小的情况下特别有效,能够迅速控制病虫害的蔓延。
(二)化学防治技术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化学防治技术主要就是通过对化学物品加以运用,以此对病虫害进行防治。该技术具有见效快、防治效果显著的优点,尤其是在病虫害暴发期,能够快速有效控制病虫害的蔓延。化学防治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对病虫害直接喷洒化学药品,或者在土壤中放入化学药剂,以此使得林木能够正常生长,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然而,化学防治技术也存在一些弊端,长期使用化学药剂可能会导致林木产生抗药性,甚至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平衡。为此,相关人员在对化学药剂加以运用的过程当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更加科学地选择药剂,确定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尽可能减少对环境和林木的负面影响。在甘肃子午岭林区,会强化对化学防治方法的运用。针对油松球果小卷蛾成虫,松六齿小蠹虫,相关人员会选择运用“741”烟雾剂或“741”烟雾剂15—22.5kg/hm2+硫磺粉,按照8:2的用量进行熏杀处理。针对松疱锈病,则会运用5%莠去净等除草剂进行处理。尽管化学防治成本与物理防治成本较高,会对环境带来相应的污染。不过,因其防治效果显著,所以在对利弊加以权衡之后,这一防治技术也会得到广泛运用。但相关人员需要注意,不能盲目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必须严格遵循科学、合理、环保的原则,确保防治工作既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又能够保护生态环境。
(三)生物防治技术
生物防治技术作为现代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方向,其核心理念在于利用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和生物关系来控制和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此防治技术具有环保、持久和生态友好的特点。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两种类型,分别为天敌防治以及鸟类防治。通过运用生物防治技术来对林木病虫害进行防治,不但会减少对环境带来的污染,也会有效保护天气,切实发挥出减灾以及控灾的作用。同时,对空气以及土壤也不会带来污染[7]。不过,此技术也存在相应的不足,起效比较慢,针对突发的病虫害,效果没有很明显。在实际进行苗木管理的过程当中,若发现林木存在相应的虫害,但是并没有扩散发展,便是因为附近有相应的天敌存在。如,松六齿小蠹的天敌为步行虫、寄生蜂等;松毛虫的天敌为赤眼蜂、螳螂、蚂蚁等。而对鸟类防治方法来说,与天敌防治法具有一致性,属于一种传统的林木虫害防治方法,能够有效控制虫害的整体数量。一般情况下,鸟类会选择在树木茂盛、食物充足的林区筑巢,并捕食大量的害虫,如松毛虫、蚜虫等。通过保护鸟类及其栖息环境,不仅可以有效控制害虫数量,还能维持生态平衡,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甘肃子午岭林区,为了更好地利用生物防治技术进行林业病虫害防治,相关部门会注重加强对鸟类栖息地的保护,确保鸟类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并且推广天敌昆虫的引入和繁殖技术,如释放寄生蜂、步行虫等天敌昆虫,对害虫进行生物控制,进而获得了较为良好的防治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资源对社会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在当前市场对林木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经过做好植树造林工作,不但能够满足市场需求,提升林业经济效益,还能够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做好林木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通过将各种技术进行综合运用,便能够在保证防治效果的同时,减轻对环境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蒋志辉.植树造林技术与林业病虫害防治措施[J].河北农机,2023,(23):61-63.
[2]王蔚芃.植树造林程序与林业病虫害防治初探——以大兴为例[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08):22-24.
[3]李景花.植树造林技术与林业病虫害防治[J].中国林副特产,2023,(04):36-37+40.
[4]刘玉珍.病虫害防治技术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探讨[J].新农业,2023,(12):31-32.
[5]王国秀.植树造林技术与林业病虫害防治初探[J].农家参谋,2022,(22):112-114.
[6]马震亚.浅谈柞树的育苗栽植及病虫害防治[J].广东蚕业,2022,56(04):36-38.
[7]李燕.林业栽培种植技术与病虫害综合防治[J].乡村科技,2022,13(02):98-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