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病原学检测及同源性研究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白芸

巴彦淖尔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 015000

摘要

本研究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进行了病原学检测及同源性分析。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引发的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对公共卫生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采用了多种病原学检测方法,并结合同源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类食源性疾病的诊断和防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检测和分析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副溶血性弧菌,并揭示其同源性,为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病原学检测;同源性分析

正文


前言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弯曲的短杆菌,广泛存在于海洋环境和淡水环境中,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腹泻、呕吐、腹痛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因此,对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准确快速的检测和同源性分析对于预防和控制该类食源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食源性疾病发生原因、临床表现和危害程度

副溶血性弧菌,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如高温潮湿环境,能够大量存在于海鲜、淡水鱼虾以及贝类等食品中。当人们食用这些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品后,该菌便有机会侵入人体,引发一系列的食源性疾病。

以急性肠胃炎为主要临床症状。临床表现为严重腹泻、呕吐、腹痛,伴有恶心、食欲减退、全身乏力等症状。有些病人可能会出现一些系统性的反应,比如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可能是因为细菌在身体里大量增殖,从而产生了内毒素。

儿童、老人或已有慢性病者,其感染副溶血弧菌的危险性及危害更大。重症患者会出现强烈的呕吐或持续的腹泻,这会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钠、钾、氯等离子的大量流失,从而引起虚脱、休克等一系列症状,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将会危及生命。

由副溶血弧菌(H.pylori)所致的食源性传染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由于其对食物的耐受性很强,普通烹调法很难将其彻底杀死,所以要加强对其生产工艺的卫生管理。另外,要加强市民的食物安全意识,培养不生生海鲜,烹调时要保证食物的温度符合卫生标准。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控和上报工作,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传染病的蔓延[1]

二、食源性疾病监测和诊断方法

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和诊断对于及时发现疫情、控制疾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流行病学调查、环境监测和食品检测等。诊断方法则包括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等。对于疑似副溶血性弧菌感染的病例,可通过血清学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手段进行确诊。

()免疫分析

免疫分析技术是一种基于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的检测方法,用于快速识别和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存在。该技术利用副溶血性弧菌表面特有的抗原与对应的高效价特异性抗体之间的反应,能够实现快速筛查和初步鉴定的目的。常见的免疫分析方法包括免疫荧光法、免疫酶标法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这些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快速出结果、灵敏度高以及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免疫分析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可能受到其他非特异性因素的干扰导致假阳性结果的出现。为了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常需要与其他检测技术如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方法是一种基于核酸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等技术的检测方法,能够通过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基因序列来实现快速、准确的检测。该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食源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常见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以及基因测序等。这些方法能够检测到微量存在的副溶血性弧菌,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能够准确识别该菌的基因序列,从而为疾病的诊断和监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1)试剂

时间荧光定量PCR(中创汇科)3.0% NaCl碱性蛋白胨水,TCBS培养基,0,3,6,10%)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琼脂,3.0%氯化钠三糖铁琼脂,我妻氏血琼脂基,生化试剂盒;革兰氏染色试剂盒(全部来自北京路桥生化公司),弧菌显色介质(科马嘉公司,法国)。宁波天润生产的副溶血弧菌 OK型诊断血清。

2)方法

PCR初筛阶段利用副溶血性弧菌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目标基因扩增,采用实时荧光PCR进行检测,检测到样品中存在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定DNA毒力基因。

3)PCR阳性样品进行分离鉴定

对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3.0%NaCl碱性蛋白胨水孵育18小时,将其与TCBS及弧菌显色平板分别进行分离,36℃下孵育24小时。在TCBS平板上,用接种针触摸有口香糖样的圆形绿色菌落,在显色平板上显示出紫色的菌落,这是一种典型的副溶血弧菌。选择3个或更多的疑似菌落,在36℃下培养24小时,行革兰氏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结构;副溶血弧菌呈革兰阴性,呈弧状、杆状或卵圆状,没有芽胞,具鞭毛。

三、同源性分析

本研究通过对检出的副溶血性弧菌进行同源性分析,深入探讨了其传播规律和可能的感染来源。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同源性分析手段,如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等,以更全面、更准确地揭示副溶血性弧菌的遗传背景和流行特征。

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技术,能够产生高度多态性的DNA图谱,用于区分不同的菌株。通过PFGE分析,我们可以比较不同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的片段大小和分布情况,从而判断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同源性。

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是一种基于多个基因座序列测定的细菌分型方法。通过MLST分析,我们可以系统性地研究副溶血性弧菌的遗传变异和系统发育关系,进一步明确其传播链和可能的感染来源。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部分病例之间存在明显的同源性关系,提示可能存在共同的感染来源或传播途径。这为防控工作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通过同源性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传播规律和感染来源,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提醒我们在防控工作中要密切关注副溶血性弧菌的动态变化,加强监测和预警能力,以有效防止疫情的扩散和蔓延[2]

四、诊断与防控策略

基于我们的研究内容,我们得出了关于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理策略。首先,我们需要加强食物安全监督和健康监控,对疑似被污染的食物采取严格的管控措施,并进行溯源调查,以确保食物安全。其次,我们需要提高公众对食物传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减少食用受污染的食物,并加强个人卫生和饮食习惯的宣传。第三,我们需要加强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确保对可疑病例的及时准确诊治,以避免疫情蔓延,造成严重后果。

我们的研究前期使用PFGE技术对副溶血弧菌进行了同源比对,发现了DNA片段的大小、数量和条带类型相似,初步证实其为O3:K6血清型。本研究项目将为进一步研究该细菌属的遗传特性和分子进化奠定基础。PFGE技术具有高精度的DNA分型优势,能够准确捕捉不同菌株之间的微小差异,为同源分析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PFGE同源比对,我们确定了该株样品的来源,为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分子生物学依据。这对于明确疾病的传播路径、溯源和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PFGE技术具有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等优点,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样品之间的亲缘关系,为快速高效地防控疫情提供了新的途径。

此外,我们还对厨房工人的肛门拭子标本进行了详细检验,发现这名厨师与其他样品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尽管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这可能是潜在的食物来源。因此,对HIV感染者进行PFGE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即使感染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也有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重要节点。研究结果将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和完善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解决由副溶血弧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五、防控策略和建议

(一)食品安全

加强食品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卫生管理,建立严格的卫生规范和操作规程,以确保食品在生产过程中不受副溶血性弧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对于海产品等高风险食品,需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和检测,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二)环境治理

加强海洋环境和水源的监测与治理,减少污染物如工业废水、农业化肥等的排放,降低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水平。定期对可能受到污染的区域进行检测和评估,及时采取治理措施,以减少副溶血性弧菌的滋生和传播[3]

(三)公共卫生措施

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媒体宣传等形式,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食源性疾病的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使公众能够更好地识别潜在风险,增强对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实时、全面、高效的疫情监控。一旦发现食源性疾病的聚集性病例或突发疫情,应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调查病因,追踪疫源,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确保疫情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六、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本次研究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在深入探讨和实际应用层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在样本采集与检测环节,受限于地理、时间、资源等因素的限制,我们不能完全涵盖所有区域和人群,在某种程度上也很难避免抽样误差,从而影响研究成果的普适性和代表性。其次,同源分析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病毒的传播模式与特点,但在特定人群中的精准溯源、基于该规律的防控策略研究仍存在不足。

未来研究方向可包括优化样本采集和检测方法是提升副溶血性弧菌检出率和准确性至关重要的步骤。通过对抽样方案的优化,保证所采集的样品及环境样品的代表性,涵盖所有可能的污染链,更加真实的反应副溶血弧菌的存在状态。针对副溶血弧菌存在的问题,本项目拟采用更加灵敏、快速的分子生物学手段,如PCR、qPCR、高通量测序等,以提高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水平。

深入开展同源性分析是探究副溶血性弧菌传播途径和感染链的关键手段。通过比对不同地区、不同时间采集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亲缘关系和可能的传播路径,进而揭示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地域间的流动规律以及持续监控其感染链的重要性。

结合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等先进技术,可以深入理解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制和耐药性特征。基因组学研究有助于揭示副溶血性弧菌的基因型与表型特征之间的关系,识别其毒力因子、耐药基因以及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生存策略;而蛋白质组学分析则可以从分子层面探究副溶血性弧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的蛋白表达变化,特别是与致病性和耐药性相关的关键蛋白,为新型药物靶点的发现和疫苗研发提供科学依据[4]

开展详尽的流行病学研究是评估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状况及其危害程度的重要措施。通过收集并分析大规模人群的健康数据,结合环境监测和食品链中的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结果,绘制出该菌在不同区域和群体中的流行趋势图,为制定针对性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应对全球范围内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问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搭建跨国联合实验室、共享研究成果和数据库等方式,促进各国在副溶血性弧菌研究领域的合作水平,共同攻克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这一难题。

结语本研究通过病原学检测及同源性分析等手段,对副溶血性弧菌引发食源性疾病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检测和分析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副溶血性弧菌并揭示其同源性关系。这为防控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际操作依据,有助于降低该类食源性疾病的发病率和危害程度。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量相对较小、分析手段有待进一步优化等。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并拓展相关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1]侯凤伶,刘维华,申志新,等.副溶血性弧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 2018,15(341):009-010.

[2]赵淑军,赵球平,叶恒平,等.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及病原学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0,131(22):028-029.

[3]代敏.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性分析及内标PCR检测方法的评价[J].上海交通大学,2018,345(432):78-79.

[4]王苇沁,毕磊,黄峥,等.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调查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 2020,532(85):67-68.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