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工智能教育研究进展与展望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关朝公

佳木斯技师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摘要

教育作为对人的培养过程,其核心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综合能力。从深层次来看,教育与人工智能之间有着紧密的纽带,因此人工智能和教育的结合势必是未来的发展重点。然而,当前对于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认知中,明显 存在的问题是不可忽视的。这些问题不仅会阻碍两者的融合,而且会对教育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人类的前行趋势产生影响。因此,本次课题主要是对这两者的整合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关键词

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教育;生态系统

正文


引言

现阶段,数字化智慧的时代已经悄然逼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急剧进步,这种技术正在重塑生活,并有可能为人类的历史带来另一场深远的变化。就如历史上的科学技术进步,人工智能与社会实践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紧密结合,给众多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而教育也不是例外。在这个智能时代,教育发展迫切需要人工智能的帮助,而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势不可挡的方向。然而,在对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保持关心的过程中,仍旧需要头脑始终保持清醒。尽管技术新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可以带来多种积极的效果,但人们对它始终保持一种谨慎的观点。技术创新与不同行业的结合产生的综合影响往往伴随着多种积极效应的产生,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负面效应,因此,需要冷静和批判性地看待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变化。尤其在教育界,每一个技术的创新都能激起教育界人士的深厚期待与学术研究的繁荣。然而,尽管新技术不断出现,但教育的面貌并没有随之改变。

一、人工智能涵义

人工智能这个名字就很明显地代表它是由人造智能元素所构成的。人工所说的是经过人为的制造和制作而来的;智能可以被理解为对智慧与能力的综合称呼。简言之,人工智能代表了人类利用个人智慧制造出的机器人,它具有高度的人性智能。人工智能融合了计算机科学、逻辑学、生物学及哲学等多个学科,如今它已经悄然变为大众热切讨论的热点。人工智能这个词汇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被广泛提及。在过去几年里,随着数字时代的出现和智能社会的普及,人们也开始对人工智能的强大计算性能深感钦佩。

人们普遍将人工智能视为关于人造物体智慧化的行为,是深入研究从外部环境感知并执行任务的代理(Agent),它的远大目标是开发出与人类相似,更能高效进行智能化工作的设备。[1]如果用更为形象的方式描述,人工智能是机器的一种形式,能够模仿人类的各种行为,如判断、决策和独立学习等,这使得机器具备了像人类一样的问题分析、解决以及认知学习的各种能力。人工智能主要致力于数学计算的工作,其核心是根据预先设定的格式语言和算法规则,处理和运算人造的信息处理系统以及预测模型。因此,人工智能的逻辑和预测表现得更为精确和精准,它呈现出一个由特定程序、规定和技术所清晰定义的边界意识领域。实际上,正是这种封闭的特性确保了其运行的高度效率

从更深入的角度理解,受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教育,其实质可以视为一种计算方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核心在于认识教育活动或现象并将其数字化,进而将其转化为数字代号。基于其强大的计算能力,这些技术可以按照预定的程序规则执行运算,并输出相关的处理成果。尽管人工智能的运算能力远超人脑,但它并没有像直觉、灵感、顿悟等生物学和性格特质。它可以感知,但却难以真正理解,有实际行动的人可能对此一无所知,同时也难以从事物与问题的因果关系来解读其所带来的影响。因而,人工智能教育应用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所带来的激烈计算基础之上建立的,展现了一种明显的技术逻辑。

二、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存在的问题

教学理念缺乏人文关怀

由于人工智能结合教育仅仅停留在技术的层次上,过度重视技术在教育应用中的角色可能并不必要。这种做法可能导致教学观念出现误区,甚至可能明显缺少对人的关心和理解,这也就无法真实地揭示教学的核心价值。从具体表现视角来深入研究,可以观察到在技术应用的阶段,人工智能与教育之间存在着深度融合。这种技术结合过于注重技术主义的理性,而忽视了技术的真正意义,其存在旨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人才培训的视角看,目前阶段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中,似乎缺少了所谓的智慧,这主要导致对培养人才内在素质的忽视,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中缺乏了更多的人情味。教育本质上涉及到个体的品质和心灵的培育与塑造。若只是通过机械编码来教导人们道德、善良和善良,那么这个培养过程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且可能会非常勉强。

教学内容过于依赖大数据支撑

借助大数据方法和相关体系来支持和推进教学,可能会导致对这些体系的过度依赖,并同时暴露出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上的不足。从理论性的视点出发,大数据技术体系应当将几率论作为其理论基石,并在宏观与中观层面上进行深入探讨。此系统对于教育的法则和方法有着出色的理解和应用效果。但在个体化教育的领域,其特色并不明显,因此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很难为提供定制化的教程。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以大数据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流程,在教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都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为教育涉及多方面的议题,如社交互动、家庭环境、学习者的心理和学习习惯、学业表现及科学变量等。这群数据值之间还存在互动,因此,以大数据为基础进行教学研究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教学形式固化与应试教育的旧结构

从历史角度看,我国的教育体制一直受到传统意识形态的限制,这种情况至今仍然存在,主要是因为考试制度教育仍然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不断革新,人们已经逐渐认识到科技对于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大作用,于是出现了一种新的教育体制——教育技术学。自我国学校成立之日起,其教育体系一直受到应试教育模式的束缚,同时,素质教育也难以彻底摆脱这一限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当中,成为影响人类未来社会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人工智能给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带来了挑战,但基于目前的知识体系,人工智能教育的出现并未完全打破应试教育的传统思维。目前来看,人工智能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新时代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它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创新性和灵活性特点的全新教学模式。实际上,在一定层面上,人工智能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确实存在某些不匹配的现象。

教学过程存在交互局限性

如果从教育学的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流程,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一个由教师教给学生,学生学习,相互影响,充满情感和真实生活的交互过程。目前,与面对面教学方式相比,人工智能领域的机械教学在真实性和生动性方面并不如面对面教学,特别是在涉及情感交互的情况下,难以进行眼神和情感的互动。由于当前技术环境的约束,人工智能还未能充分利用自然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意味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一个知识的简单输出,难以达到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目的,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来评判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另外,人工智能技术很困难地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通过深入了解这些情感和价值观,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教育,这种局限性进一步削弱了教育过程的有效性。

三、人工智能与教育走向深度融合的路径

改善依托技术的成熟度

大家都明白,技术进步将会为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会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提供更丰富的信息和更多的教育资源,激发每个人利用资源的意愿,进而全面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其他行业显著区别,人工智能在教育和行业应用中应展现其独特的属性,因为其可能引起某些信用问题和伦理风险。因此,需要深入反思教育领域,深入探讨技术的成熟度对全球教育造成的潜在影响。要深入地理解,人工智能与教育之间的深度结合是由技术变革推动的,在这个整合中深入探讨教育改革依赖的智能技术、成熟度和其实际应用性显得尤为关键。

加快教育数据资源的整合力度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整合依赖于多种前沿的科学技术,而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数据是最为关键的。数据的质量和数据数量都是至关重要的,需要高度重视智能时代的数据储存、管理和共享问题。当需要获得教育数据相关内容的时候,有必要以高科技作为基础,发挥一股强大的推动力,在各类智能终端设备上捕获并分发线下和线上的教育场景资料与资源。通过不断扩充这些教育数据,可以为信息技术分析、数据挖掘和决策过程带来更多的帮助和信息。区块链技术不仅为教育资源提供了高效的存储、管理和实时分享的强有力的支持,而且它还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其安全性,显示了其巨大的实用性。作为数据存储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区块链能够有力地保存教育相关档案,并且还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性目标。

创新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方式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对于教育领域所要改革的核心内容,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尽管过去的人们都强烈主张变革教育,并特别集中精力对教育内容的优化和更新,然而学校所提供的课程中的技能与知识经济成功的关键并无明显的一致性,更不用说采用这种现代化的标准模式来对智能教育未来进行深入的评价与调控了。在教育改革的旅程中,应该追求更高的标准,以智能化为核心,对其未来的走向做出有力预测。同时,学校教育也必须从一个长期的视角考虑,为学生呈现更加前沿和高质量的教育素材及课程设计。经过众多的实际应用,发现,将大数据技术与个性化的教育过程相结合,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受益,还可以达到更加出色的教学效果,显著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同时,这也确保了教学过程的准确性、便利性和高效率。因此,这为教学的精准化和独特性注入了更多新的因素。

重塑教育理念,培养劳动者综合素质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要确保教育的融合效果能在宏观层面得到提升,同时满足人们对人工智能各层面需求,那么对两者之间理念的重塑和重塑显得格外重要。这可以视为教育与人工智能整合的基础和前期准备工作。科技进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时,研发工作越来越依赖于人的需求作为其核心支撑。从教育的基本性质出发进行深入分析,这同样是一项技能。在生命和智能中,都可以充分呈现出个人的能力;与此同时,教育是一种展示个体之间联结与整合的能力,这被视为最出色的能力。在探索人工智能的研究时,如果教育是根本,那么为生命提供保护和为智慧打造的视角将是不可能的。需要深入融合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核心意义,是为了研究技术的实际应用和未来的进步,并通过扩展人们的体力和脑力水平,确保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保持其稳定特性。智能工作者必须拥有的全面能力,应涵盖智力、情绪管理和人工智能知识。

结束语

当从教育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时,想要确保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具有持久性,那么基于各种新型技术,确保这些先进技术的高度智能化是至关重要的,以便进行最优化。从核心的视角看,教育的智能化实际上是由技术创新推动的,这将对教育和教学的整体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的全面性。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仍然较为落后。无论是从实践经验还是理论研究,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索,而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入结合仍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参考文献

[1] 潘攀, 覃焕昌. 百色精神与人工智能交叉融合教育初探[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 004(004):171-173.

[2] 尚亚平. 人工智能与化工设备与维修专业学科融合的教育模式探究[J]. 化工管理, 2020, No.569(26):25-26.

[3] 胡立、王键、高晓清. 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应然之态与实然之道[J]. 教学与管理, 2020(28):5-8.

[4]贾向桐(2019).当代人工智能中计算主义面临的双重反驳-兼评认知计算主义发展的前景与问题[J].南京社会科学,(1):34-40,133.

[5]刘晓力(2003).认知科学研究纲领的困境与走向[J].中国社会科学,(1):99-108,206.

[6]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24(01):16-28.

[7][]玛格丽特·博登(2001).人工智能哲学[M].刘西瑞,王汉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9.

 该文为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2024年度产教科融合立项一般课题项目研究论文。课题名称:人工智能与未来教育发展研究。课题编号:ZJJX24CY025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