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的职业院校项目式课程建设探索与思考
摘要
关键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化课程
正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变革,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也在不断更新和演变。职业院校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有效的课改能够使教育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
课程改革的内容可以涉及多个方面,包括课程设置优化、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取决于学校的发展目标、教育理念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其中牵一发而动其身的工作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科特性的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动力,促进就业,促进成才。
一、什么是项目式课程?
项目式课程是项目式教学中所应用的课程,课程内容来源于一系列的项目,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能力。项目式课程强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或完成实际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方式,获得知识和经验。
它的特征有如下几点:
1、以项目为核心:有明确的项目发布和项目情景描述,课程内容围绕一个或多个项目展开,学生通过完成项目实践来达到学习目标。
2、由教师设计学习框架:课前教师需要大量的研究、准备时间,课中学生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围绕教师已经设计好的路线进行探究式学习。
3、有协作完成任务的团队:项目式课程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通过团队合作完成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6、有完整的项目流程:(1)明确项目任务,(2)制定计划,(3)做出决策,(4)实施计划,(5)成果汇报,(6)检查评价。具体流程的名称和步骤可以根据课程类型和内容进行灵活调整。强调要按照流程开展项目化课程,这样才能彻底脱离传统课堂的束缚,达成项目化教学的目标。
二、建设项目式课程的意义。
从学生角度:
1、适合职业院校学生特点,上课不枯燥,学生能接受。例如: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带学生给小草做个遮阳棚;电子信息专业教师带学生用单片机做个汽车转向灯;大数据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根据《王者荣耀》英雄数据,查询射手们的战斗力……
2、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他们入职和升迁的先决条件。
从用人单位角度来讲:
1、来源于企业任务分析会上企业人力资源部:“其实从知识能力方面,我们要求的并不高,但是我们一定要求学生学习能力要强,工作有忠诚度,能沟通,能吃苦”
2、来源于信息安全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上张善勇(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产教融合专委会副秘书长)的报告
“企业关心的技术能力占24.24%,软技能75.76%,软技能包括职业素养、忠诚度、性格品德、心理素质……有项目经验优先。”
进行课程项目化开发的课程,项目的来源就是企业真实的生产实践任务,项目化教学恰恰在培养软技能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讲:
1、助力教师授课。经过精心准备、科学开发的优秀项目化课程,教师都可以直接引用该项目进行授课,只需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状态不断调整项目进程。
需要注意的是,项目设计是前置工作,教师要准备工作页(项目指导手册),工作页中设置引导问题,准备好可供查询的资源链接。如果教师在最初创建了一个成功的项目,就会一次又一次的使用,一旦为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打好基础,教师对项目的投入就会马上得到回报。
2、助力教师成长。课程改革改到痛处是教师,课程项目化建设会耗费教师大量的心血,但却能够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力,有助于拓展教师的学科视野和综合能力,一旦开发后的课程经过实践检验确有成效后,还可以转化为教学成果有助于教师今后的职称等级提升。
三、职业院校项目式课程建设推进现状
1、政策支持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推进项目式课程教学。这些政策通常会提供资金支持、培训指导等方面的支持,以促进项目式课程的实施。
2、职业院校落实情况,许多职业院校正在进行课程改革,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项目式课程。这种改革通常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估方式等方面的调整和创新。为了支持项目式课程的实施,职业院校广泛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培养教师的项目式教学能力和方法。
3、企业助力方面:职业院校积极与企业合作,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共建专业、共建课程中,将企业中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融入项目, 学生可以参与真实的项目实践,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制定评估机制:针对项目式课程的特点,一些职业院校建立了相应的评估机制,开始注重学生课业的过程性考核,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调动学生自身、同伴、教师、家长、企业等角色,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作用。
四、项目式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即使目前政、企、校三方对项目式课程充满了期待,但是改革路上出现的众多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资源不足:项目式课程通常需要更多的时间、人力和物力资源,包括教师的时间投入、课程设计和实施所需的经费等。教师除了正常授课以外还有很多事务性工作,而项目式课程的开发需要团队不断研讨、实践、修改才能不断完善。学校往往不能够保证教师充分的教研室活动时间。对于一些工科专业课程,项目内容是完成一个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对于教师来讲,需要研发成本和研发时间,只有在充裕的物力、人力支撑下,好的项目化课程才能得以创建。
2、教师素质不足: 实施项目式课程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能够设计和组织具有挑战性的项目活动。然而,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培养出的教师往往只专一两门,对知识的运用不能融会贯通,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在开发课程上也存在难度,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标准了解较少,脱离了企业生产实际,导致项目式课程的质量参差不齐。
3、学生参与度不足:当代学生受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影响,逐渐缺乏学习主动性和耐心,等、靠、要的心态普遍。由于项目式课程通常更加自主和开放,一些学生可能缺乏主动参与的动力,导致项目的执行效果不佳。
4、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 一些项目式课程可能在设计时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导致学生无法有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或者无法将不同项目之间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
5、项目化教学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目前网络上的项目式课程资源丰富,建设好的精品课、出版的项目化教材比比皆是,但制作者水平不同导致项目化教学资源的质量受到影响。一些项目化教学资源在内容设计上存在不足,缺乏深度、连贯性或逻辑性,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或应用所学内容。很多新开发项目化教材打着项目式旗号,内容还是以学科章节教学为主线。其主要原因还是对项目化教学资源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很难从学生的角度去及时、全面的评估,从而导致项目化的乱象。
五、项目式课程建设策略分析
1、项目式课程建设准备
积极找到同伴。建设项目式课程的团队在整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来自不同的背景和领域,可以共同贡献各自的专长,带来多样化的创意和想法,确保项目的全面性和专业性。
团队成员之间通过合作和协作,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实施和评估,促进团队精神和团队凝聚力的形成,提高项目的执行效率和质量。成员之间可以共享各自的资源和经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为项目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和顺利完成。当意见有分歧的时候,可以从多个角度审视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丰富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促进项目的不断改进和优化。
2、项目式课程建设规划
首先确定项目的整体目标,明确项目的学习目标和期望达成的能力,确保项目的设计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好项目直指课程核心内容。越熟悉课程的老师才越能理解课程的核心概念。
接下来思考如何通过项目流程实现学生素养的培养。
可以按照项目的流程进行培养。例如:分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沟通交流;汇报展示——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增强自信;分配独立任务——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设置引导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或者可以是分阶段进行培养。例如:一年级的项目培养高效利用时间,管理学习材料、搜索信息。二年级的项目培养毅力,强调团队问题解决策略。
进行项目设计时容易犯的几个错误:(1)活动时间长,学习成果少。(2)单薄的主题单元。(3)教师指导参与过多。
3、项目式课程建设实施
教师做项目化课程建设,要根据自己团队的实力、课程的特点、现有条件进行难易程度的选择。一般容易实施一些的项目化课程就是在自己所任学科中选一门课中的一分部内容进行项目化设计,适合基础课,和新手。难易适度的是一门课程的整体项目化,一门课足以完成一个或多个完整的项目,适合我们目前大部分专业课;难度高的是几门课程整合成一个项目化课程,这个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具有跨学科能力,整体把控能力,适合综合性比较强的课。
在课程建设实施阶段,要注意科技手段的使用。应用科技不是完成项目的目的,而是完成项目的手段,随着项目工作的不断推进,需要科技手段助力工作更高效、更直观。例如: 智慧职教平台的使用,问卷平台的使用/维基网页的使用,仿真软件的使用,ChatGPT OPENAI的使用等等。
结语
本人经过多年的项目化课程建设实践,发现很多教师的项目化课堂有个灵魂问题没有把握住。那就是“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师习惯性的给与讲解、给与指导、给与演示、给与评价,缺乏对学生的信任和对新课改的思考。面对课程改革,老师们应该保持积极的态度,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注重实践和经验总结,与时俱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鸣华.中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探索实践[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1):2.DOI:CNKI:SUN:HERZ.0.2016-01-029.
[2] 杨肖娜.中职院校技能型课程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DOI:CNKI:CDMD:2.1018.233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