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类型划分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宋彦军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管理学院,广东 深圳,518055)

摘要

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类型的划分既有助于对高职教育各类型质量保障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系统性地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从保障力量的来源、保障点的位置、保障的手段、保障的对象等四个分类依据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进行了分类。


关键词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类型划分

正文


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是高职教育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既有从整体上对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及运行进行的研究,也有从课程、专业、教学、实践教学、院校内部、院校外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社会评价等不同角度进行的个别类型质量保障的研究。但对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可以依据哪些特征划分为什么类型,却鲜见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研究者一般只是按实施保障主体的不同,将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分为院校内部保障和院校外部保障两类。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涉及不同主体的参与、贯穿高职教育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以及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我们可以从“保障什么——保障对象”、“谁来保障——保障力量来源”、“怎么保障——保障手段”、“从何处保障——保障点的位置”等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类型进行划分。

一、按保障力量的来源分类

按保障力量的来源可把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分为政府保障、院校保障、社会保障、学生保障。

(一)政府保障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了各省级人民政府负有统筹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高教事业管理主要为本区域培养人才以及国务院授权管理的高等学校的权责,《职业教育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因此,政府在发展高职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目前,在高职教育质量政府保障方面,实行以省级政府统筹管理为主,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和质量监控。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方面,政府扮演的是宏观调控角色,主要是在统筹规划与协调、建立和完善法规与政策、建立和健全投入体制和保障体制、建立督导和评估制度等方面发挥好其作用。

(二)院校保障

高职院校是人才培养的直接主体,在高职教育质量形成过程中处于基础地位在高教育质量保障中,院校保障主要是通过建立有效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通过制度规范、督导检查、自我评估、反馈调节等方式将影响教育质量的各因素以有效的方法进行控制,以人才培养的工作质量、过程质量来保障人才质量。高职院校要通过提供证实已达到其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客观证据,使各利益相关者相信学校的质量管理体系得到有效运行,具备提供优质高职教育的能力。

(三)社会保障

各种社会力量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所倚重的重要支持力量,在高职教育质量中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作为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主体,社会力量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企业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确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教育内容、培养方案、人才供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毕业生接收者,它们对毕业生技能和素质的考核间接地对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予以影响。二是拥有具有一定学术权威的、相对独立的社会中介性质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组织,其监督、评价能够促使高职教育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的要求,促进高职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更趋合理与科学。三是社会舆论和媒体的监督往往能够以一种无形的导向引导高职院校和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快速解决舆论所反映的质量现象问题,见效快作用大。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各高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依章程参与学校管理。高职院校应通过适当的途径与方法发挥学生在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中的作用,如通过调查问卷获得学生对学校教学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和评价,建立学生通过学生组织来表达其权利和愿望的机制,接纳学生代表为校内外评估小组成员参与评估工作等。

二、按保障点的位置分类

产品质量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要保证产品质量,就必须对产品实现的各个过程的质量进行管理。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活动可以按保障点处于质量实现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划分为输入保障、过程保障、输出保障。

(一)输入保障

输入保障是指在高职教育服务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所进行的保障活动。输入保障主要是对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和对各项资源投入的保证,其重点是对高职教育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的确定与高职教育所需要的资源在质和量上的保证。国家发布高职教育机构设置标准以及对教育机构实施注册制等以保障高职院校具备基本的办学条件,通过必要的入学考试以保证生源的质量,通过必要的人事制度以保证师资的质量,通过调研顾客和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通过建立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以使教育服务活动能够受到控制,等等,都属于输入保障。

(二)过程保障

就高职院校内部而言,教育质量过程保障主要是做好质量控制,包括建立教学过程绩效测量系统,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关键控制点进行测量、监控,根据获取的过程实施信息及时地调整过程的结构。在过程保障中应以办学系统建设(包括领导班子和教职工队伍建设、教学管理举措、育人风气、科研及社会服务效益等)和专业建设(含课程与专业教学法等)为重点

(三)输出保障

输出保障是指对高职教育服务结果进行的控制与评价活动。通过对高职教育成果进行测量、解释和判断,反映高教育的最终质量,并采取措施矫正今后的教育服务。德国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在经过3年的严格训练后,须接受全国统一的结业考试考题由考试委员会共同审批通过考试的执行单位是独立于用人单位和培养院校/企业的工商联合会,获得考试通过的学生取得工商联合会合格证书。这一保障措施使德国的高职教育证书在整个欧洲得到认可。由政府主导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第三方进行的(认证)审核、学校进行的内部审核或自我评估,以及社会机构进行的高职院校排名等评比,都属于确保高职教育输出质量及其发展的方式和手段。

三、按保障的手段分类

按保障的手段,可把高职教育质量保障分为法律保障、投入保障、目标保障、内部管理体系保障、外部监督保障。

)投入保障

高职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比一般的普通高等教育更多的投入,投入的状况影响着高职教育的质量。要通过立法引导社会经济组织履行其对高职教育发展应尽的投入义务和捐资助学的积极性。同时,就读高职院校的学生及其家长也应缴纳一定的学费承担其应尽的投入责任。而对于资金使用支配者的高职院校,要通过强化预算、审计等手段使其承担起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责任。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大致形成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事业收入、民办学校举办人投入、社会捐赠及其他投入等多渠道并进的局面。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高职教育投入体制势在必行。

)目标保障

就符合性质量而言,高职教育质量是以高职教育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与目标的符合程度来衡量的。质量保障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需要率先明确活动的目标有了目标质量活动才有方向。所以建立目标体系是保障高职教育质量的前提。高职院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要求,基于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定位要求,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本校办学能力与特色为基本出发点,并按组织结构形式建立各层次(部门)的目标,形成目标体系。所有的目标都应包括达成目标所需的资源、过程、文件和活动等内容的要求,并且是可以测量评定的。

)内部管理体系保障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也不是制造出来的,而是产品和服务生产全过程管理的结果。高职教育服务过程保障的承担者是高职院校。高职院校通过将ISO 9000的管理思想引入质量管理中来,建立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质量管理工作,提升质量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实现对形成最终结果的过程进行保障,不断地改进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

)外部监督保障

在高等教育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认为高等院校内部控制质量的机制运转是否正常还需要外界提供保证[5]保持和提高高职教育质量,除了学校自觉建立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加强质量保证工作外,还必须建立给学校以压力的外部监督保障体系。外部监督的手段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种评估机构对学校开展的办学资格审核、教学工作督导、各类教育评估、质量体系审核与认证、同行评议、雇主调查、院校排名等,注重的主要是输出的结果。国家应大力发展社会第三方专业评价组织,保障其参与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的独立性。

四、按保障的对象分类

(一)课程质量保障

课程质量是“课程在整个设置、实施和评价等实践活动过程中体现出的一种符合设计者预期目标,满足社会期望的,反映学校教与学内容以及进程的状态”。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和内容,它规定了教学的内容,是实现教育目的的载体,是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必须以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为重要抓手。做好高职教育课程质量保障,要求学校以建设符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要求的优质课程为目标,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建立有效的课程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对课程的设置、实施、评价、改进等课程建设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作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之一,各级政府近年来在高职课程建设上实施了诸如精品课程、“金课”等多项重大建设工程

(二)专业质量保障

高职教育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人才培养的,专业对应了一组职业岗位群,专业培养质量是整个高职教育质量的细胞和基础。建立专业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高职教育专业培养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整个高职教育质量问题。一所好的高职院校定有高水平的专业不重视专业建设的高职院校是不可能成为高水平的高职院校的。[7]高职院校为满足行业企业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应遵循专业质量生成规律,建立专业质量管理体系,综合运用制度程序规范和文化活动等手段对影响专业质量的关键环节实施管理从而保证专业质量。体系可由着眼于实现质量目标的专业质量标准系统、保障质量标准落实的专业质量评估系统和塑造质量精神的专业质量文化系统等三个子体系构成[8]

(三)教学质量保障

教学活动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比重最大、也最为关键的活动,教学质量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形成于教学的全过程是由众多教学因素和教学环节综合作用的复杂系统。高职院校要遵循系统科学的原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制度建设为基以组织建设为保障以教学质量评价为手段 以信息反馈为渠道建立由教学质量标准系统、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教学质量评估系统和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等四大系统组成的闭环式的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将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关键因素及环节纳入系统予以控制和保证从而保障教学质量在体系循环中实现阶梯式上升。

(四)实践教学质量保障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和实训)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是由高职教育的内涵和目标所决定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该类人才除了要掌握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而实践教学是培养该类人才的核心环节,和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并列为高职教育的主体教学部分。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对实践教学环节制定有具体的质量保障措施。例如,在以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著称的德国,政府有严格的对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的资格审定程序、实践教学期间资金走向条例及后期的实践教学质量测评评价程序等。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应包括理念、目标、组织、师资、经费、基建、教学、制度、学生、社会、监控等元素。

总之,对高职教育质量保障类型的划分既有助于对高职教育各类型质量保障的深入研究,也有助于系统性地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涉及不同主体的参与、贯穿高职教育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以及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 吴文俊.194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历史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24-27.

[2]宋彦军.高职院校学生评教的异化及其纠正[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29):20-25.

[3] 梁明志.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法律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6,11.

[4] 向志宏.高职教育投入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21-23.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