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
关键词
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现状;优化策略
正文
Abstract
This study takes C Primary School as an example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rural schools.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are separated from the core competencies of student development, the curriculum content does not highlight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terdisciplinary practicality and technicality in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are insufficient. Based on these findings, the study explor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at restri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rural schools and proposes the following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irstly, to develop clea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plans to define the direction of characteristic school-based curriculum in rural schools; Secondly, to enhance the curriculum leadership of rural principals and strengthen th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rural teachers; Thirdly, to create a curriculum community in rural schools and encourage activ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Lastly,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culture resources and integrate the achievements of school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rural schools; characteristic local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tatus;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一、引言
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既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乡村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实践中,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课程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对接、地方特色的凸显以及实践性与技术性的统筹协调等问题亟待解决。学校、家长、社会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也使得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受限。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乡村C小学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校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现状深入分析,挖掘问题本质,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的现状
国家教育部和各省教育部门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指导文件,按照要求,课程要突出素养立意和育人导向。然而发现乡村C小学在具体实施校本课程方案时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分离
在乡村C小学中,一些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实现课程目标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对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则要求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然而那么如何在校本课程实施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学生适应社会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
(二)课程内容未能充分凸显地方校本特色
在乡村C小学的现有课程中,教材内容倾向于城市教育的视角,无法真正反应乡村地区的特点和需求。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乡村C小学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学生和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应试教育里,在特色校本课程内容中缺乏了对当地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导致了学生对本地文化缺乏认知和理解,也限制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
(三)课程实施过程中跨学科的实践性和技术性不足
在乡村C小学,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协作较少,各学科之间缺乏有效的整合和交流,这导致乡村校本课程跨学科的实践性不足。学校的技术设施比较落后,无法提供足够的支持,如缺乏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化设备,使得乡村校本课程跨学科的技术性缺失。此外,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也相对较低,无法将跨学科的实践性和技术性融入到教学中。
三、制约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容知识的整合,探索大单元教学[2]。然而现实中,学校、家长、社会和资源这四方因素都会制约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具体见图1。
图1 制约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图
(一)学校因素
如果学校的教育理念和目标偏重应试教育、追求高分,那么对于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可能会缺乏足够的重视和支持。教师是课程群建设的主体,课程群建设的成功与否,教师是关键要素 [3]。乡村地区的教师资源相对匮乏,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会直接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效果。此外,如果学校缺乏开发校本课程的资金支持和资源投入也会制约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家长因素
在乡村地区,家长普遍持有传统的教育观念,家长更大程度关注孩子能否通过学习取得好成绩,以便进入城市的优质学校,这种观念和期望导致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无法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此外,乡村地区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较为困难,缺乏足够的经济资源,并且由于乡村地区的文化背景与城市有差异,家庭对教育的期望和需求有所不同,这都会对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产生影响。
(三)社会因素
政府在资金支持中会设置一系列的项目评估标准,学校达不到这些标准就无法得到政府资金的支持,就无法满足开发校本课程的需求。此外,乡村地区的教育观念相对保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和认可程度较低,乡村学生的家庭和社会压力大,投入在校本课程中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有限,这都使得校本课程的实施无法达到理想状态。
(四)资源因素
乡村学校资源以及教材资源不足,教室和实验室条件差,学生和教师难以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课程实施。此外,乡村学校的财政支持也相对有限,缺乏足够的财政投入和相对规范、透明的资金使用机制,不仅无法保证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和质量,还会导致校本课程无法持续开展。
四、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构建
基于以上分析,乡村C小学构建“五彩阳光”课程,以“激扬生命色彩,成就阳光少年”为课程理念,旨在推动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一)“五彩阳光”校本课程构建的理论依据
古德莱德的课程理论可以作为乡村C小学“五彩阳光”特色校本课程构建的理论支撑,从理想课程、正式课程、领悟课程、运作课程到经验课程,一方面有助于落实新课改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发展教师的专业素养 [4]。在乡村C小学中,学生的背景和需求可能与城市学生不同,古德莱德的课程理论能够根据乡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出适应他们个性发展的课程。
(二)“五彩阳光”校本课程育人目标的确定
开发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要立足长远和未来,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担当起学校育人主体责任 [5]。乡村C小学以“向阳而生、向善而行”为办学目标,致力于培养向善、乐学、健康、秀美、力行的新时代阳光少年。因此,可以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特色;全面发展,壁画理想蓝图;彰显个性,丰富自我实现;奠基未来,高扬乡土文化”作为育人目标。
(三)“五彩阳光”校本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育人目标的确定,进行整合创建“五彩阳光”校本课程体系,指向“激扬生命色彩,成就阳光少年”的课程哲学指导思想,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的发展。乡村C小学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类课程进行重构成三个课程群,分别为唤醒自主生命课程群、提升价值生命课程群和弘扬个性生命课程群。每个课程再细分为具体的课程模块,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五彩阳光”校本课程体系构建图
五、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实施的优化策略
(一)制定明确的课程开发计划,定位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方向
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个性化、特色化、传统化、生活化,就要全面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6]。首先要制定明确的课程开发计划,深入了解乡村地区的地理位置、农业特色、乡土文化等。然后要明确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内容,结合乡村特色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设计与乡村生活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最后,要强化乡村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提高乡村校长课程领导力,加强乡村教师专业素养
中小学校长的课程规划与管理能力较强,课程意识与课程评估能力较为薄弱 [7]。而课程意识能力和课程评估能力则影响着校本课程实施的效能,因此可以通过“赋权”与“增能”两种路径来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一方面,赋予校长更多的课程管理权和资源配置权。另一方面,还要组织乡村教师进行教研活动,促进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打造乡村学校课程共同体,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
打造乡村学校课程共同体,对建立和谐健康的师生以及生生关系,对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打造乡村学校课程共同体则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社区等各方参与。学校应鼓励学生家长一同参与乡村校本课程的教学活动,应提供乡村校本课程的家庭学习资源,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学习;应设置家长微信群、建立家校协作平台等。
(四)重视乡土文化的资源开发,整合学校文化建设成果
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实地考察等方式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还可以将之前的文化建设成果与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校内外资源,结合学校的实情和特色来整合学生、教师、家长、社区等各方的资源,形成课程化的教学内容。此外,将传统技艺纳入手工课程,开设乡土文化研究课程等也可以建设乡土文化资源库,搜集和保存有关本地乡土文化的资料和文物,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和研究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书香,鲍远明.核心素养理念下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8(Z1):48-51.
[2] 张传燧,左鹏.新时代课程育人:价值、目标及方式——对《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理解与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10):20-27.
[3] 张文军.基于课程群建设的教师素养提升[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17):26-28.
[4] 俞建芬,周福盛.课程层次视域下的教师课程理解:内涵、价值与启示[J].课程教学研究,2018(10):17-19+23.
[5] 窦桂梅.学校育人主体的价值、路径与机制——小学阶段高质量育人的实践反思[J].中国教育学刊,2021(11):93-98.
[6] 郭乐静.基于特色学校建设的校本课程开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5):41-42.
[7] 吕立杰,丁奕然.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构成要素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PLS-SEM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40(03):20-29.
课题项目:
1.2022年浙江省高等教育“十四五”教学改革项目课题《小学教育专业理论核心课程群BOPPPS线上线下一体构建与应用研究》(项目号jg20220590)
2.2024年浙江省陶研会课题《新时代乡村“小先生”研究》(项目号2023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