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推动环境监测水平提升

期刊: 前沿科学 DOI: PDF下载

姜晓雪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独山子石化分公司质量健康安全环保部 833699

摘要

新时期,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干预程度不断增加,导致很多地区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这一形势下,我国强调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也使得越来越多人开始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而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能够准确反映一定范围内的环境变化情况。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环境变化本身具有动态性特点,所以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较高要求,加上监测过程流程复杂,干扰因素较多,所以想要保证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就要做好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尽可能将潜在隐患杜绝于源头。所以,本文将结合工作经验,对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进行概述,分析相关工作开展的重要意义,并提出几点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旨在为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为环保工作开展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

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环境保护

正文


引言:

在我国深入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土壤调查、污染减排等环保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环境监测作为环保工作开展的主要依据和重要前提,其重要性也日益突出。尤其新时期,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持续深入,使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加剧,主要体现在污染成分复杂、污染源多样等方面。这也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而质量管理作为规范环境监测行为和过程的关键举措,能够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代表性和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众所周知,环境监测本身具有流程复杂的特点,涉及样本采集、样前处理、实验室或现场分析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一旦其中某一步骤操作失误,则会直接影响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加上监测过程使用的仪器设备种类丰富,操作要求不尽相同,所以进一步加大了监测工作的开展难度。想要切实提高环境监测水平,一方面要保证各环节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整个操作过程的监督管理,这也是保证环境监测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前提。

一、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概述

早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环境监测概念就已经出现,一直发展到70年代左右,我国开始引入并实施这一概念。但当时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主要基于统计学理论对样品最终分析数据进行控制管理,或者在实验室分析环节,使用各种质控手段对操作过程进行干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蓬勃发展,环境监测工作也经历了一系列变革和优化,实现了从采样环节实现质量管控的目标[1]。发展到2007年,我国环保总局为了进一步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水平,正式提出全过程质量管理概念,并对人员培训、考核、监测站建设标准等工作进行严格规定,同时完善了数据质量管理制度,主要用来规范环境监测样品采集、样前处理、实验室分析等环节的操作行为。简单来说,可以将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内容概括为确定质量目标和职责、实施质量方针两个方面,其实施过程涉及质量控制、监督、改进等诸多环节。

二、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

(一)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合理合法

环保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项数据信息的支撑,而环境监测作为提供数据信息的重要环节,其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会直接影响环保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结合工作实践来看,一旦环境监测数据信息缺乏准确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则会为环保工作开展埋下诸多隐患,如浪费资源、加剧环境污染问题等[2]。而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对环境监测数据信息进行严格管控,可以充分保证数据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而为环境保护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保证环保工作有条不紊进行。

(二)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综合水平

环境监测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特点,涉及生物、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和领域。只有监测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有效完成测量、分析、评估等工作。想要突出环境监测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特点,就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应覆盖环境监测工作的方方面面,保证监测人员能够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工作,使各项工作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3]。只有在管理制度约束下,环境监测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同时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合工作实践来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在提高环境监测工作质量和效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能够为后续环保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三)维护环境监测工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我国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主要有政府部门负责,一旦缺乏权威性和可信度,则会威胁人民群众、企事业单位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所以,想要保证环境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切实增强相关工作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就要在工作开展的同时,严格落实全过程质量管理制度。通过完善监管体系,帮助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建立信任关系。如此能够使社会各界增强对环保工作的信心,并主动配合监测机构开展各项工作。

(四)通过整合环境监测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支持。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科学分配、有效利用,不仅能够降低成本投入,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而构建全过程质量监管体系,则能够切实满足这一目标,达到降本提效的理想效果[4]。例如:结合环境监测工作的范围、内容,对人力资源、仪器设备进行合理配置,能够减少人员和设备的闲置问题,一方面可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能够切实提高资源利用率。

(五)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规章制度

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环境监测工作本身具有复杂性、专业性、系统性特点,一旦某一环节操作不当,则会对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造成负面影响。而想要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切实提高监测水平,就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为保障。而落实全过程质量管理策略,能够及时发现环境监测过程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潜在隐患。在此基础上,对这些问题和隐患进行归纳总结,并以制度的方式加以规范,不仅能够保证各项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也能够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制度体系。

三、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有效策略

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前提,其重要性正在不断凸显。而质量管理作为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的关键条件,工作开展情况也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5]。只有保证质量管理深入渗透到环境监测各个环节,才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和价值。所以,探索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策略迫在眉睫,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树立“全员管理”意识

在环境监测工作开展中,全过程质量管理需要深入渗透到计划、组织、实施等各个环节,主要目的是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而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检测机构树立全员管理意识,使所有工作人员在认识到质量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相关工作中。这就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监测机构需要定期开展培训教育工作,面向所有工作人员传授有关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切实提高其思想认识,并熟练掌握质量管理的方法和要求[6]。其次,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质量监测工作各个环节的责任和要求,确保质量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主要用来规范工作人员操作行为。其三,建立激励机制。通过设立质量奖励和惩罚制度,激励全员积极参与质量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质量管理氛围。

(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想要保证环境监测质量,就要建立一个完整、科学的质量管理体系。以作业指导书、质量手册等技术文件形式,对环境监测的环节、人员、环境等进行规范和管理。结合工作经验总结来看,对环境监测过程进行质量管理,归根结底就是对质量检测体系进行不断优化和改进。所以,环境监测结构需要严格按照国家和行业出台的相关规范,如《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等,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7]。确保该体系覆盖环境监测策划、方案制定、样品采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各个环节。在此基础上,对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内部审核和评价,根据实际工作分析管理体系是否存在漏洞,并通过修订质量体系文件等方式改进不足,保证全过程质量管理工作可以有条不紊进行。

(三)将质量管理渗透到环境监测全过程

在全员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管控意识,并建立完善质量管控体系背景下,环境监测部门还要组织工作人员,严格贯彻落实质量管理制度。保证质量监测工作深入渗透到计划制定、监测点布置、样品采集、分析测定等各个环节,详细来说:

1. 环境监测站点布置

环境监测机构在布置监测站点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首先,根据当地气象、污染源等资料及地理条件等因素进行分析,合理布置监测点。包括掌握污染源特征、规模、分布,污染物性质、扩散条件等情况。另外,确保检测点可以真实反映检测对象的状态和变化趋势,保证确保监测点位于监测对象的受力及变形关键点和特征点上。当前,我国针对环境监测站点布置出台了各种规章制度,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其中明确规定了监测点设置的原则、要求、数量等内容。需要环境监测机构严格遵循。

2. 采样过程质量管理

样品采集是环境监测工作开展的首要环节,会对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产生直接影响。为了保证采集的样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需要监测机构明确具体监测区域,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采集样品[8]。结合实践来看,影响采样效率的因素包括合适的采样方法和仪器、合适的吸收液等吸收剂、合适的抽气速度、适当的采气量和采样时间。所以需要监测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3. 分析测试质量管理

环境监测分析测试就是对环境中的污染物成分、浓度等进行测定,其涵盖物理指标的监测、化学指标的监测和生态系统的监测等多个方面,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针对环境监测分析测定出台了《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制订技术导则》,需要监测机构严格贯彻落实,其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标准制订需求分析、国内外相关标准及文献调研、方法条件试验研究、实验室内方法特性指标确认、方法比对、方法验证等。这一过程旨在提高分析方法标准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满足生态环境管理新形势的需求。

(四)加大质量管理力度

想要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真正实现全过程质量管理目标,就要相关部门严格按照国家或行业出台的规章制度开展质量管理工作。通过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方案,采取空白样、平行样等质量管理策略,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状况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同时,通过参与外部质量管理工作,如写作定值、能力验证等。对环境监测工作中存在的潜在问题进行精准识别,切实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建立健全环境监测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环境监测的目的、任务、责任和权限,确保环境监测工作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对环境监测设备和仪器进行定期检定、校准和维护,确保其性能稳定、准确可靠。对于不合格的设备和仪器,要及时淘汰并更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存储和分析,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及时向社会公布环境监测结果,接受社会监督,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公信力。加大对环境监测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对于弄虚作假、篡改数据等行为,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是指在环境监测的各个阶段,包括采样、分析、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等,都要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当前,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监测设备老化、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数据处理不规范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也制约了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开展。这就需要通过加强监测设备更新与维护、提升监测人员素质、规范数据处理流程等方面的努力,有效提高环境监测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为环境保护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景东阳.浅析如何提升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水平[J].广州化工,2023,51(5):150-152.

[2]王涛.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分析[J].清洗世界,2021,37(7):126-127.

[3]谢立灏.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模式的应用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3):108-110.

[4]延君.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优化策略探讨[J].山西化工,2022,42(3):332-333.

[5]黄锐.强化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并提升监测水平[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2,3(20):75-77.

[6]潘兆丰.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22,35(2):110-111.

[7]罗志华.试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提升环境监测水平[J].科学与财富,2020(8):106.

[8]冯镜仙.关于加强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11):71-72.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