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经营现状以及可持续发展建设思考
摘要
关键词
森林资源;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经营现状;建设对策
正文
森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在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平衡的前提下,通过科学合理的经营手段,实现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满足当前和长远的经济利益需求,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态文明受保护。而森林资源作为森林经营管理的核心,通过可持续经营与保护管理,成为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价值的关键。无论是放眼全球还是立足国内,森林经营模式都有其独特而丰富的历史脉络与发展轨迹。科学选择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不断提升经营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水平,确保森林资源经营工作得到更加高效地开展,进而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森林经营的特点
(一)森林经营范围广
森林经营范围面积宽,全国森林面积有2.31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4.02%。森林经营涵盖广,不仅涵盖从森林的种子培育到成林的各个阶段,还包括森林生态环境的保护、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森林景观的营造等多个方面,涉及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而且,森林经营的工作范围还关联森林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森林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森林与水文循环的相互作用等多个领域。由此可说,森林经营的工作范围广,需要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
(二)持续时间长
森林经营是长期的过程,需确保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局部开发与整体发展并重,持续时间需要数十年。在漫长的经营过程中,森林经营者需要对森林进行周期性的监测和管理,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森林生态环境的稳定[1]。而且,森林经营的长期性还要求森林经营者能够从长远的角度出发,对森林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和管理,进而实现森林资源的长期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兼顾。
(三)经营手段多
森林经营的手段丰富,包括种子培育、植树造林、森林结构调整、精准质量提升、低产林改造等多个方面。这些经营手段的运用需要根据森林的种类、生长状况、生态环境、立地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经营效果。而且,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监测、遥感技术、大数据分析、碳汇经济等多种先进科技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森林经营中,使得森林经营的手段更加多样化、科技化和信息化。
二、森林经营现状
(一)公众参与意识不强
尽管近年来公众的环保意识显著增强,对森林保护的认识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受市场经济影响,林产企业整体皮软,再加之森林经营时间长,不确定因素大,导致社会公众参与森林经营意不强。大多公众对森林资源所承载的价值和无可替代性,缺乏全面理解,导致在日常生活中难以自发参与森林资源保护活动。并且,有部分地区在森林经营与管理过程中,仍然过度依赖政府和林业部门的引导,而未能有效动员和吸纳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2]。这样不仅会制约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也会削弱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热情和投入,影响森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我国幅员辽阔,森林资源的占地面积比较大,但是,分布不均,且绝大部分座落在偏远山区,交通十分不便利,水电难以保障,通信设备难覆盖。林区基础设施落后,这不仅会增加森林经营的成本,也会限制森林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直接影响林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影响农业、畜牧业等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阻碍林业产业链的形成。从而影响森林经营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三)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当前,众多地区的森林经营者普遍面临专业知识的匮乏和实践经验不足的情况,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理解没有很深入,导致在应对森林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时显得力不从心。另外,森林经营工作常需在偏僻地区进行,不仅工作环境艰苦,而且劳动强度极大,这些因素使得许多专业人才对从事这一职业望而却步,进一步加剧森林经营人才匮乏的困境[3]。这种现状不仅会束缚森林经营水平的提升,更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森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
(四)补偿机制不够健全
在当前的森林经营体系下,国家补偿机制有限,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强,森林经营者基本上是独自承担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压力。再加之,涉林惠民补贴监管乏力,无法及时、足额、公正到森林经营者手中。同时,因政府机构体制不顺,内部监督不到位,甚至出现克扣、挪用、贪污腐败等现象,影响惠民资金直达,损害森林经营者的利益,打击基层森林经营者的积极性,影响其对森林经营工作的热情,进而阻碍森林生态系统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严重阻碍了森林经营的正常推进。而且,我国森林资源分布散,涉及民众多,对于大多数农民森林经营者来说,因其对国家的相关政策了解不够全面,对补偿金额的数量也缺乏了解。
(五)林产品供需不均衡
现阶段,由于森林资源较为丰富,部分地区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相对较弱,往往过于追求森林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森林的生态价值。过度开发、不加节制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回报,但长此以往,森林资源将遭受严重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将大幅下降。特别是在我国南方地区,由于气候炎热,人们普遍选择建造吊脚楼等建筑来避暑,这使得木材需求量巨大[4]。然而,南方地区的森林资源并不丰富,导致供需之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为满足木材需求,部分地区不得不从外地进口木材。此外,我国西北地区存在大片的沙漠化土地,由于水资源短缺、气候恶劣等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一地区的森林经营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林产品的供需没有有效均衡,导致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面临困难。
三、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策
(一)有序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在推进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过程当中,要有序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吸引和鼓励社会民众积极投身森林经营,全面提高公众参与意识。一是全面实施义务植树制度。以“三.一二”义务植树节活动,引领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义务植树,全面提高社会义务植树尽责率,大兴植树造林之风。二是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森林经营。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森林经营与保护工作。通过设立森林保护基金,对积极参与森林保护的企业、组织和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政策优惠和税费减免,以此激发公众参与的热情,为森林经营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技术支持。三是搭建完善的公众参与平台,让公众能够方便了解森林经营的现状和进展,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5]。通过公众的参与和监督,确保森林经营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面对森林经营过程中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挑战,相关部门需要深刻认识到加大投入力度的紧迫性,并改善偏远地区的交通状况,确保林场交通网络的畅通无阻。优先聚焦于连接林区与主要交通动脉的道路改造升级工作,通过提升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承载力,确保物资和人员能够高效流动。通过引入前沿的交通管理和通信技术,优化林区交通智能化管理,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高效的信息流通,进一步提升运输效率。同时,还应加强林区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供电、供水、通信等关键设施的完善,为森林经营的各项活动提供稳定可靠的保障。然而,仅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足以全面推动林业的发展。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相关部门还需要注重提高林业经济效益。为此,可以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推动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多元化经营模式的发展,增强林业的综合竞争力。此外,林业科技创新是推动林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林业主管部门和林产业科研机构应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积极推广先进的林业技术和设备,通过提高林业生产力刺激产业效率和品质,进一步推动森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三)加强森林经营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
在推进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以高质量人才队伍为支撑。为此,积极引进林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投资和参与地方森林经营,提高森林经营整体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林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还可以通过与国内外知名林业机构开展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林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林业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应加强森林经营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定期的培训课程、开展实地教学等方式,让森林经营人才更好地掌握林业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念,提高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还应加强森林经营人才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守林业初心,确保森林经营者在工作中始终坚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此外,还需要建立森林经营人才的管理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通过设立专门的森林经营人才管理机构,明确各级职责和任务,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并建立人才流动机制,鼓励森林经营人才在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促进林业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四)健全完善森林经营补偿机制
为确保森林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森林经营与管理的效果,相关部门就需要健全森林经营补偿机制,机制中要涵盖对森林资源破坏者的惩罚,以及对积极参与森林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的奖励。通过明确的奖惩措施,可以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到森林保护中来。在补偿机制中,应明确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森林资源状况、保护难度以及经济效益等因素进行合理设定,确保补偿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补偿方式可以包括资金补偿、政策优惠、技术支持等多种形式,以满足不同参与者的需求。同时,应建立严格的监管和评估机制,确保补偿机制的有效实施。通过加强对补偿资金的监管和审计,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通过定期评估森林保护工作的成果和效益,及时调整和完善补偿机制,确保其适应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五)构建协调统一的林产品供需体系机制
针对当前林产品供需机制不平衡的问题,相关部门应加大市场调研力度,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和供给状况,以及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精准的市场分析,为林业生产提供科学的指导,避免盲目生产和资源浪费。并且,也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优化林产品的供给结构。针对市场需求旺盛的林产品,可以加大生产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针对市场需求不足的产品,则可以适当减少生产,或者转向其他具有市场潜力的产品。同时,针对西北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和南方地区的石漠化土地,可以推广适合地区的树种和林业经营模式,发展生态林业和特色林业,以改善生态环境,增加林产品的多样性。在平衡林产品供需结构的过程中,还应特别关注林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通过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进而使得森林经营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升,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推动森林经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林业产业的繁荣。通过采取上述对策,不但能够对当前森林经营的问题加以解决,还会强化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从而促进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为此,林业主管部门需要不断深化对森林经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不断创新林业经营管理模式,全方位推进森林资源经营可持续发展,以适应新时代对林业发展的要求,加速促进全国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韩婷婷.加强森林培育技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J].新农业,2023,(21):17-18.
[2]喻鹏飞.森林保护与可持续林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23,13(10):88-90.
[3]张万鹏.浅析可持续发展下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J].河南农业,2023,(29):52-54.
[4]李德泉.六万林场森林经营现状与可持续经营策略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3,(06):126-128.
[5]李玉平,裴艳春.密山市连珠山林场森林经营水平及问题与对策分析[J].林业勘查设计,2023,52(03):35-38.
...